《我的一年级》成长记录
2003-04-25陈红
陈红
评价改革是新课程实验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建构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这既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对课程评价的新要求,也符合国际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当前,我国教育评价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现行的学生评价往往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课程改革呼唤新评价理念指引下的新的评价方式——发展性评价。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我的一年级》学生成长记录,力求建构面向未来的评价体系。下面就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评价主体更多元
以往的评价,主体是学校领导或教师,评价者居主导地位,决定一切,而学生则处在被动的被审视与被选择的地位,往往产生恐惧、消极、应付、粉饰、作假、反抗等心理和行为,使评价失去了真实性,成了学生发展的阻碍。而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学校领导和教师是评价主体,专家、家长也是评价主体,就是学生本人也是评价主体,所有相关人员,都要通过评价对照自己,发现问题,改进、完善自己,提示、建议别人,从而实现了评价角色的互换,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站在平等地位上。这样,评价就从管理工作的外在手段变成了促进发展的内在需求。
例如,在成长记录中,我们设计了说说我自己、班主任对我说、爸爸妈妈的话、家校立交桥四个温馨的小栏目,变封闭、神秘为开放、民主,让教师、家长、学生有自评权、自述权、参与权、建议权,师生可获得来自多方面的评价信息,以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教与学,促进教学的同步发展。为了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我们设计了一系列非测试性栏目,使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多方面获得等级评价,而这些等级的评定主要是在平时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完成。我们注重平时资料的搜集与攘理,建立活动档案,从而形成正确的评价结论。另外,每位学科教师都在测试性评价旁边写上描述性、富有情感性的书面评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达到的水平和所具有的潜力以及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和欢乐,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和全面发展的积极性。
再如,期中、期末时,学校对学生各学科学习情况进行检测,一改以往本年级本学科教师包揽测试的现状,而是由本年级教师代表、其他年级教师、家长课改组成员和学生代表组成测评小组参与测评,对各学科进行综合性、形成性测评。这样的评价,真正树立了一切教学评价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观念,使评价更客观、更民主、更透明、更有效,评价结果更有说服力。
多元智能观下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考试以纸笔测试为主。按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纸笔测试只能测试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难以测出其他方面的智能,更不易因材施教。而发展性评价强谓评价方法多元化,采用口试、情境化考试、实践性考试、自选性考试、展示性考试、体验性考试,等等,在学生运用知识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发展。以往在评价教师与学生品德对,一般都采用教育家泰勒的目标达成度评价。教育现象纷繁芜杂,只用一种评价方式来衡量,显然不太科学。而且目标达成度评价日益暴露出指标重复、方法繁琐、权重不当、机械量化等弊端。所以,我们提倡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和能反映真实情况与质量的质性评价。
例如,在测试性评价中,数学分为面试和笔试两块,面试分口试、操作和问题与思维。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思考过程进行测评。语文面试分为口语交际、背诵、朗读三方面。仅口语交际一项,教师就提供了符合学生实际的二十余个话题,学生自主选择命题和搭档。英语分为口语交际、情境表演和生活应用三方面,艺术要测试手工、绘画、唱歌、表演、欣赏等五方面的能力,体育与健康则要测试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活动特长等。在测试前,每一学科先根据课程标准制订详细、周密的操作评价方案,由测试员进行全面科学的测评。
在测试性评价中,我们还变百分制为等级制。用等级制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其客观性、合理性要比百分制好得多。等级的划分,可以弱化不必要的差别,比较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淡化师生对分数的过分追求,减轻师生及家长等各方面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有助于校际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亲密友好的和谐关系,加强教学活动中的协调配台,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让评价成为一种享受
人文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以及评价中应当彰显人文性。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人往往不可能是全能的。有的人在某一方面是天才,另一方面却是蠢才,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所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学生观,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放弃久己习惯的权威地位,以一种平等的精神组织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为此,我们以缺乏人文关怀的黑色考试即应试考试为突破口,改革考试制度,推行享受考试,无论是在考试观和评价方法上,还是在命题内容、形式以及学生作答方式等方面都迸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革新。
例如,我们把参与课程改革的家长请进了考试场地,让他们和教师一起出题,参与评价。我们认为,考试应是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舞台,是学生整个学习旅程中的加油站。学生在考试中,应当享受的是充满自信的成功和喜悦,获得的是继续学习的经验积累。所以在评价中,我们不只是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给予学生多次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每一次测试,都允许学生申请两次甚至三次重考,直至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为止,这给予了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正是因为评价者牢固树立了我是服务者、以被评价者为本的思想,这种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实现全人教育的发展性评价才在我们学校落地生根。
评价改革,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一年来,我们早己从单纯的理论研究状态,转到鲜活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来。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以评价实践为源头活水,深入进行发展性评价探索,力争使评价更加科学,具有可操作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年级的增高,我们还将进行《快乐成长》、《成长的足迹》等内容丰富、评价完善的成长手册的设计。为了孩子们的茁壮成长,進一步实践、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我们在评价改革中将努力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