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举手”琐谈

2003-04-25梁孙土

人民教育 2003年21期
关键词:课堂气氛形式课程

梁孙土

新课程实旋以来,教师对课堂上学生举手发言众说纷纭。

其中一个争议就是对“举,还是不举”的讨论。

绝大多数老师是喜欢学生举手的。有的甚至把举手人数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要素之一。在课堂上,如若小手如林,教师则喜形于色;如若应者蜜寥,则惴惴不安;如若无人举手,则面红耳赤,度日如年。一时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表情木然,教師则手足无措,太汗淋漓。终于有人打破僵局,如答非所问。则气氛更趋紧张;如若正中教师下怀,则如释重负。为避免出现这种尴尬局面,教师提完问题总喜欢加上一句:想好了,请马上举手。或者不断地暗示、启发,一有人举手,便如获至宝,立即请起来,然后一锤定音,以致许多学生还没反应过来,问题已告结束。这种草草收场的做法,成就的是母范围的常胜将军,大面积的垂头丧气。

为此,有人干脆不赞成举手,认为学生举手是一种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浪费时间、追求形式的弊端。

其实,如此因噎废食大可不必。主张学生举手发言,这已经是多年的教学传统了。无论是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方面,还是从师生的即时交流、共同促进教学方面来说,让学生举手发言都是一个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举手本身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学生举手是否踊跃,从一个方面代表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又反过来说明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如此,普普通通的举手这种形式一旦与以学论教挂上号,对它的理解就多多少少变了味,对它的态度就变了样。教学与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就越走越远。这是不能不让人深思的。以学论教是一个很好的评价理念。关乎学的指标也会有很多。不管哪个指标、哪个方面,只有抓住其本质而不是形式才能真正论教。

事实上,学生举手前的静悄悄正是课堂教学发生效益的时间,正是在给予每一个学生思考的机会: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是否从中获取和吸收了学生的反馈信息,知道如何调整下一步的教学。如果教师和数学评价者都抱着这样的心态走进课堂,或许,举手也就不成为我们今天需要特意拿出来讨论的话题了。

举手是个细节问题,但是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功利性、形式主义无孔不入。如果不能摆脱这一点,课程改革将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猜你喜欢

课堂气氛形式课程
将课堂互动融入初中物理课堂之中的重要性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浅谈课堂气氛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营造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