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改革的配套制度不能再等下去了

2003-04-24余慧娟

人民教育 2003年7期
关键词:实验区教研员中考

余慧娟

在新课程推进一年半后,记者随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评估小组再一次坐进实验区的课堂,与教育局长、教研员、校长、教师和学生座谈,翻看资料,寻找课程改革的足迹,倾听改革者的心声。这其中,有欣喜,也有困惑。更为重要的是,我看到了热情过后的真实教学和教学背后的种种呼唤。一个令人堪忧的问题始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用什么来保障课程改革的有效、持续推进?

不可否认,课程改革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在实验区,不少教师都说:“新课程的理念非常好,但是——“但是”什么呢?

据了解,有的地方相当多的初一学生仍然把“教师讲授”看做是自己最喜欢的教学方式。这不禁让人联想,究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适应了“教师讲授”,对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习惯,还是因为教师根本就很少采用这些新的教学方式或者没有用好?

在實际的课堂上,教师对于举手发言的学生的回答,不论回答的是什么,都一律评价为“好”、“不错”,或者根本不给予评价,这已经司空见惯。

语文教学主张“读中感悟”,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让学生“傻读”的普遍现象,认为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几十分钟内读上十遍八遍就能自然而然理解课文。

列举这些问题并非要批评教师的不是。教师是新课程的最终执行者。他们要面对太多太具体的问题,会遇到令人想象不到的种种困难。对于大多数普通的教师而言,他们除了在进入新课程时在当地接受两三次培训以外,再也难有其他更为直接的学习、求助途径了。教师能够获得的有效学习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很显然,建立一个有效的帮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机制是当务之急,即将建立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或许能够为困惑中的教师解围。

但是,仅有这个制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有专家指出,教师出现上述种种问题,原因还在于旧的教学常规被打破,新的教学常规还没有建立起来。

与教师、教研员的交谈中也发现,他们常常对于“什么样的课就是一堂好课”拿不准,因此,当同时有几堂课摆在面前,因为没有明确的标准,不仅教师,就连教研员也无法判断,众说纷纭。处在这样一种迷惘状态下的教师如何能上出高质量的课来呢!可以想见,仅有课程标准,对于广大的教研员和教师来说,是远不足以指导他们的教学工作的。

与此相关的还有,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课堂教学的监督机制是什么?有没有一个好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不断追求高层次的教学水平?

无论是教学常规还是好课、好教师的标准,甚至于激励机制,实际上都涉及当前极为迫切需要改革的评价与考试制度问题。从小到一堂好课的标准,大到中考、高考,都无时无刻不在制约着课程改革向深层次推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初中的课堂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教师、学生和家长一直在关注中考改革。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社会压力也很大。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课程改革会不会在将来降低学校和学生在中考、高考中的竞争力,如果中考、高考制度不能及时与新课程配套改革的话。

他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当我们一方面在不断地要求教师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上课,把理念转化成行动时,老百姓则更希望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更多地在制度上给予有力的支持和有效的保障。正如一位专家所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校长和教师们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而他们最初的热情都渐渐消退了,如果这个时候一些重要的新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我们还能期待用什么来把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呢?

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到整个国家,各个层面,各个方面,都需要重建全新的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而实际上,很多重要的与新课程配套的制度都是缺失的或者说是软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制度的改革是难以持久的。尽管课程改革还刚刚推进一年半,也许一切还需要在改革中摸索,但是改革本身已经发出了急切的呼唤,已经不能再等待下去了!

猜你喜欢

实验区教研员中考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中考“三数”大扫描
长春:五大实验区建设引领农业跨越发展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