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之三)
2003-04-24文喆
文喆
(接本刊第5期)
五、为了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在努力创设有效学习环境条件的同时,还应积极关心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学习活动的效度以及学习氛围等学生内隐性学习行为的外显标志,并且应力争通过对外显行为的观察与诱导来激活学生的内隐学习活动。
因为,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让更多的人实现有效学习的关键是找到统一要求与个体需要之间的交汇点,是引导更多的个体在统一要求中实现个人需求,实现有效学习。因此,关心参与度、效度与氛围,虽然是从群体行为上着眼,但最终则应落实在个体的行为表现上,落实在个体的收获与体验上。不落实在个体的收获与体验上,有效学习的有效性就无从评价,而没有对群体整体活动状况数量与质量的考查,也不可能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效益作出基本评价。
学习的参与度,包括学习活动的参与广度、参与深度与参与的自觉程度。参与的广度,指班级中有多少学生在积极地投人学习活动,在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或回答问题,有多少学生在观察、分析、对比、探究;参与的深度,主要反映在思考探究活动的质量上,看提出或回答问题的深刻程度,看活动及计划的自主程度,以及讨论、探究活动的质量,特别是能否有根据地提出或回答问题,以及能否提出或回答有创意的问题;参与的自觉程度,主要是观察分析学习者参与的目的性,是对材料或问题本身感兴趣,还是对通过学习可得到的奖罚感兴趣,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还是消极应付地参与,以及在碰到困难、障碍时,参与的积极性保持程度,等等。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参与的人越多,参与的深度越深,参与者的自觉性越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越好,反之亦然。
学习的效度,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看作为课堂教学提出的问题、提出的学习任务解决得怎么样,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问题解决得越彻底,得到解决的人数越多,越应该肯定;其次看投入产出比。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否合理,花费的时间是否恰当,是不是以较少的时空占有取得较多的收获,还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大量资源,只解决了一个小的问题,只解决了一个大问题的小侧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树立效益观念,应该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不能总搞“题海战术”,也不能提倡“血汗教学”,要全面关注师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第三是看教学是否促进了发展,是否引发了继续学习的愿望。好的教学,不应该终止于所提问题的解决,而应该引发新的更深、更广的问题,应该引导学习者把课堂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联系起来,一节没有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却引出学习者深层问题的课,不仅不该受到批评,而且可能是一节好课,应受表扬;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暂时无法回答学生的提问,也不一定是基础不牢,准备不好,或许这正是互相质疑问难、切磋琢磨、教学相长的开始,是营造新型师生关系的机会。讲效度,就应该从学生发展的需要、从师生的碰撞冲击与对话交流的基础上讲效果,从辩证的角度讲效果。仅仅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课不一定是好课,没有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课也不一定不是好课,如果把问题解决、课堂效益与新问题(实际问题)的提出这三项要求综合起来评价,或许可以为一节课成功与否找到更合理的标准。
学习的氛围,指师生与观察者都可以直接感受、体验到的课堂中的气氛、惰调,其实就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及其情绪表现,是一种可以通过环境布置、言谈话语与音容笑貌筹等心领神会而又难以确指的客观存在。一种有利于学习者有效学习活动的氛围,应该是和谐的、活跃的、民主平等的。和谐来自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追求,在师生共同推动有效学习的过程中彼此尊重,相互激励,这样的氛围肯定有利于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也有利于师生各自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效率。活跃,是积极思维活动的外显标志,也是学习者自由思考、大胆质疑、求得学习实效必需的精神状态。在一个关系融治、大家都不必分心、不必掩饰的环境中思考,在一个新知胜义迭出,奇思妙想不断,人人都急于参与讨论、急于提出向题的心理环境中学习,当然会大大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民主平等,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价值选择,是现代课堂与现代师生关系的本质特征,没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和谐与活跃就没有道义基础与生存条件,也不可能实现。讲民主平等,关键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强势学生要尊重弱势学生。凡有人群,必有水平高低之分,也必有主动与被动的差异,讲民主平等并不是要取消这些差别,更不可能要求师生处在同一水平上。因为差异是客观存在,自己知道,别人也能感觉,只是一厢情愿地说“共同学习”或“互有短长”,并不能真正帶来心理平衡。这里讲的平等与民主,是人格与权利的平等,是尊重每个人的参与权利与决策权利,是尊重差异,尊重多样选择,尊重每个生命体的独特价值。只有建立在对群体与个体权利尊重基础上的人际关系,才会是和谐而活跃的关系,才会有助于每个人生命活力的焕发,有助于每个学习者的积极思考和主动实践。以个人的所长鄙弃他人的所短,凭借个人的发展优势凌驾在别人的头上,其核心问题并不是对彼此知识、能力水平的估计有多少误差,而是这样想这样做的人缺少现代意识,缺乏现代精神的洗礼,因为现代社会根本的价值选择,就是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主张不应以民族、经济、宗教、文化或其他任何理由歧视他人。
和谐、活跃、民主而平等的氛围,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的理想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者与教师各有区别的共同发展与教学相长一定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
六、按照笔者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评价一节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角度去观察,从引导教师关注活动的直接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这样才会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也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评价自身的侧康发展。
实际上,由于评价者自身观念的滞后,由于课堂评价标准存在某种偏差,课堂教学评价给实际教学工作带来误导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在研究制定好课标准时,必须堅持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发展中的教学过程的态度,使我们所倡导的好课标准,不是悬在师生头上束缚其主动精神发挥的利剑,而是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引导师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武器。
课堂教学的本质既然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评价课堂教学就应该从观察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观察的重点是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活动过程,这些组织工作的惟一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所以,教师的组织活动不是观察、考评的重点。只有在教师的活动引发了学生的活动以后,只有把教师的活动与学生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测量评价教师的活动才对评价课堂质量有意义;否则,不论教师讲解得如何生动,不论教师展示了多少教育资源,只要它们没有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都是不必要甚至无价值的。在度量、评价课堂教学时,把观察点从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上来加以评价,反映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新认识。当然,在这样分析评价课堂教学以后,并不是否认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有效学习活动表现就是教师劳动的成果,反映了教师的组织与计划的水平,所以,我们仍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依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表现来评价教师,来认识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敬业精神。
作为对一种活动过程的评价,应该从活动的目的、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效果、活动的氛围、活动的特色等方面来加以评价,在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应该抓住以下五项指标:
首先是教学的任务、目标。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每节课总要由师生确定一项或几项具体的教学任务,就是说,要明确大家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去学?任务或目标应该是具体而科学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命题,是合理的要求,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符合传承人类文明需要的要求。另一方面,这样的任务与目标又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即适应学生知识能力准备基础的,是学生感兴趣、有挑战性的,而不是简单地重复,也不应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过分遇远。
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科学性与适切性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任务目标不合理、无价值,不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也不可能实现成功的教学。
其次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应该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发育过程,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作为一个群体的学习活动过程,如前所述,关注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参与度上,放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上。要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要看教师重点讨论、重点讲解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学生的需要,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难点?还要看学生与教师提问、讨论、作业等活动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与价值追求,等等。同时要关注教学过程的组织程序与活动节奏,从整体上看是否有合理的顺序与秩序,是否能随时因人因事而灵活调整既定安排,活动节奏是否符合健康与安全的原则,能不能做到张弛有度、融严肃与活泼于一体?对活动程度与活动节奏的观察要围绕有效学习的需要来考查,要关注活动方式、方法的合理性与教育资源利用的适宜程度,要依据学生认知与情意发展的要求来评价活动程序和活动节奏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观察分析教学过程时要坚持“目中有人”的原则,要关心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情绪体验,要从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的实际效果和长远影响去评价教学过程。总之,观察教学过程主要是关注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对教学任务的全面认识及其落实情况。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及其所体现的现代教育理念,不能只停留在宣言层面上,而必须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必须转化成为师生具体的活动方式、活动特点与活动氛围,这样才会真正对学生发展起促进作用。
第三是教学活动的氛围。氛围似乎是玄妙而无从把握的东西,其实它是充盈在师生交往与活动中间,体现在课堂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中,完全可以被当事双方与观察者感知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可以左右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我们主张的积极的教学环境应该是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是让每个参与者身处其中都感到安全、亲切、有归属感的。美国学者里德利等人在《自主课堂》一书中提倡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他们提出的多种要求都与课堂氛围有关,如情绪安全感、自信心和归属感,都要求我们关注学习者的心理需要。具体说来,他们要求建立“温暖的、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要求“不要让学生感到为难,也不要诱哄着学生去学习”,“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让学生看到你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要求“在教室里创造家庭般的环境和规则”,亦即采用“民主的运作方式”,主张“每个成员都是有价值的一员,都享有地位、尊重、基本权力、权利和义务”,等等(《自主课堂》第30、44、58、60、61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都与我们所提倡的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氛围相吻合。他们提出的“积极课堂”的建设目标,是建立在对美国学生课堂要求的调查统计基础上的,它反映了美国学生的要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学生的期望。
第四个评价要素是教学效能。有效的教学一定是使学习者有所收获的学习活动,检查学习效能是非常重要的。如前所述,效能检查可以有三项指标,一是向题解决的程度?二是解决问题的代价如何,投人产出比例是否恰当?三是看能否引发继续学习的意愿,能否促进发展,具体地说是能不能带来新的问题,能不能启动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活动?
学习效能评价,要有效益意识,要提倡在减轻课业负担的条件下实现学生发展,要像关心学业一样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尽量做到少而精,做到“低投人,高产出”。在当前“血汗教学”盛行,教师加时、加课、拖堂现象严重的现状下,我主张要把“按时下课”、“不加时集体补课”作为教学纪律、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要求之一提出来。有些人以为只要把学生升学考试的分数搞上去,不论其平时有多少违背教学规律的事情,都可以一俊遮百丑,都可以以“好心”而遮掩过去,其实是非常错误、非常有害的。现代社会是讲效益的社会,现代社会要由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人去创造,如果我们的儿童、少年从小就是在不讲效益,在大量苦不堪言的重复训练中去追求眼前的“成就”,从小就在这种重复性的训练中消磨了学习的热情与主动精神,那么他们又怎么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呢?又怎么会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必须有效益观念,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第五个评价要素是创造性增值。这是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创造精神与探索勇气的鼓励与支持。一节好课,应该是能够体现出教师个人特点的课,也是与此時此刻实际密切结合的课,是有某些创新尝试或灵感火花的课。所以,要鼓励教师大胆创造,也要允许教师的探索有所失误、有待完善。创造性增值或特色加分,不能只是老教师的专利,而应该成为鼓励所有教师进行改革尝试的手段,应该成为鼓励教师在一般性要求中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逐步提高教学整体质量的方法。所以,不仅是没有列人评价要素的特长、特色可以加分,列人评价要素的要求,做得有特点、有创造也可以加分。总之,要鼓励教师大胆改革,尝试新方法,探索新规律。素质教育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是个生成发展中的新事物,我们还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在这样的条件下,鼓励教师积极创造,让更多的教师在创造中把握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