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菜肴的继承与创新
2002-04-29吴国栋
吴国栋
烹饪是文化,是科学,是技术。传统菜肴,前人经验之总结;创新菜肴,今人创制之新品。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统的发展。菜肴不是文物考古,不是越古越好。要薄古厚今,既要继承传统,而又不囿于传统;既要开拓创新,而又不盲目猎奇,脱离实际搞花架子。
中国烹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操作各异的诸多烹调技法举世瞩目,五彩缤纷的传统菜肴花色品种犹如颗颗明珠荟萃,灿烂夺目,不仅丰富着国人的饮食生活,也为世界各国所推崇。中国人在吃上、喝上堪称世界之冠,中式餐馆、中式菜肴遍布全球。
传统烹饪,既是历史的积淀,不能苛求全是精华,全盘照搬,一成不变;也不可能全是糟粕,不加选择,任意丢弃。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如何鉴别精华与糟粕,愚以为应从民族性、群众性、实用性、营养性、地域性来着眼。因为烹饪既属文化,传统的文化必有其民族特色和群众爱好,世界各民族都有其传统文化,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传统烹饪在原材料选用、烹调技法、刀工、火候、味别、造型诸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色、香、味、形、器是中国传统菜点的属性,也是当前感官鉴定菜点质量的标准。
事物都有两重性,烹饪亦然。正是由于中国烹饪文化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菜点,有些在营养结构上重视不够,较诸西式菜点则有差距;有些由于来自历代宫庭,在当时有的是为了求得封建帝王的欢心,或是在饮食上满足他们的穷奢极欲,以及那些专门嗜好吃的贵族们的爱好,用料稀奇珍贵,如鱼白、鱼脑、鱼皮、鹿筋、象鼻子、鸭舌、鸡舌等,取材不易,价格昂贵,在制作工艺上过于繁琐、庞杂,偏重修饰,片面追求造型,较诸清代袁枚所说的“耳餐”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无形中破坏了营养。对这种传统只能谨慎地有选择地保留其中的某些精华部分。
传统烹饪中的精华,不仅应该保留,而且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扬光大。据了解,经济发达的日本,举办宴席凡是饮用白酒(日本清酒)都是加热后饮用,这本是中国的传统饮酒方式。东京引进北京烤鸭后,仍按中国传统技法用梨木、枣木烘烤,而不用电烤。海外中式高级酒家,在宴席上重视采用中国名茶,他们认为,茶的故乡在中国,茶是最有中国气派的饮料,一般都配备香片、水仙、普洱、寿眉及杭菊,让客人随意选择,不使用汽水之类的饮料,除非客人有所要求。餐后,供应新茶,品种依然任客人自由选择。实践证明,餐前品茗,可以刺激食欲,餐后用茶,能够帮助消化。
我们在继承传统方面,成绩是主要的,主流是好的。但毋庸讳言,有些优良传统,可能由于多种原因被丢弃。首先,不重视制汤和用汤。目前,在各类宴席中普遍地存在着重菜轻汤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宴席中汤菜品种少,质量差,营养成分缺乏。有的厨师,特别是一部分中青年厨师对汤类的调制既不讲究原料,也不注重火候,或不按程序调制,有的嫌麻烦不制汤,甚至等级厨师也不懂得“吊汤”技术,致使“吊汤”技术在一些地方濒临失传的危险。在对厨师进行考核评定中也很少把制汤列为内容。菜肴提鲜增味全靠味精,出现了“要想汤汁好,必用味精找”的论点。而味精的鲜味就是氨基酸类的一种谷氨酸钠,呈鲜成分单一,其鲜味远不及鲜汤醇厚,过量地使用味精,反而有损于菜品的美味,产生酸涩味。
其次,重红案、轻白案。中国传统烹饪的特色之一是红白案并举。而现在从事面点制作的人员一是数量少,二是质量差,有些技术濒临后继无人,技术培训很少有白案的位子,或放在次要位置。把由红案白案构成的完整的烹饪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菜只是指菜肴而不包括面点。在陕西,一般宴席除菜肴外,主食就是:面条、花卷、米饭,讲究的虽有几道点心(面点),但也达不到传统的风味特色。
第三,在原辅材料使用上,重成料、轻加工。表现为:该用鲜料的不用鲜料,而改用罐头;特别是一般宴席上的凉菜大多直接使用罐头;该涨发的鱿鱼、海参之类的原材料自己不涨发,而购买摊档上发好的即行使用;该自己加工的(如酱牛肉)不加工或不会加工,而依靠从市场购买,以及不能合理使用原材料等等,影响菜肴质量与风味特色。
第四,宴席饮料问题。饮料是宴席的组成部分。当前,在陕西不少宴席上弃“国饮”(茶)不用或只象征性的供应,却由汽水之类来“统帅”。陕西传统风味小吃总代表牛羊肉泡馍,传统吃法是餐后必供应湖茶以助消化,应该说这是符合科学的优良传统,在十年浩劫中被作为“四旧”冲掉,迄今在所谓优质泡馍中虽有所恢复,但较诸传统也大为逊色。
此外,在烹饪技术学习上,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基础;在菜肴制作和组合上,重色形,轻口味;重荤菜,轻素菜,都不同程度地有悖传统。
上述种种,也许是笔者“杞人忧天”,思想保守,但这种不尊重传统任意丢弃传统的做法,实在值得商榷。
时代不断进步,人的口味也在不断改变。开拓创新,是坚定不移的工作原则。若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在激烈的饮食市场竞争中,必将遭到淘汰。与其被淘汰,不如自我更新,自已战胜自己。香港厨行泰斗陈忠说过:“中国菜的特点就是变幻无穷,色、香、味俱全,这是任何西式菜肴所不能比的”。被称为亚州“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餐饮业要求厨师最低限度每个月都推出新菜,甚至每星期每天都推出新菜。“食在广州”。有人说,广州的厨师善“变”,这个变实际上就是创新,就是变换花样。
菜肴创新,应该在尊重传统,以味为主的前提下,按照“原料有新开发,技法有新开拓,工艺有新改进,调味有新突破,味道有新风格,形状有新构思”的原则进行。和写文章、画画一样,每创新一道菜品,应该先有所构思,尽可能先有理论上的设计,内容包括:名称、用料、烹调方法、成型、味别,然后进行实践操作,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消费者的意见,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