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周“对”谈

2002-04-29王进文

博览群书 2002年7期
关键词:华盖周作人杂文

王进文

周作人谈及自己与废名的作品,有云:“我的《永日》或可勉强说对了《桃园》,《看云》对《枣》和《桥》,但《莫须有先生》那是我没有。”(《苦雨斋序跋文·〈莫须有先生传〉序》)在方法论上似乎对我们有所提示。虽然所说语焉不详,抑或纯然出乎感觉亦未可知。我想所谓“对”并非异同高下之计较,而是揭示其间一种对应关系。那么也来试用一下子,——姑且选定了周氏兄弟罢,且来看看他们有什么能够“对”上的。

1933年3月,天马书店同时出版了《鲁迅自选集》和《知堂文集》,两本书无疑可以一“对”。鲁迅所选包括小说、叙事散文和散文诗;周作人所选包括随笔、杂文和诗歌,又以讨论某些文化问题之作、闲适小品和所谓“别扭的写法”的杂文为主。这似乎显示了某种带侧重性的自我把握。一年后,同一出版社又印行了周作人的《苦雨斋序跋文》,不妨视为《知堂文集》的补遗。而继《鲁迅自选集》之后面世的《鲁迅杂感选集》,虽然出自何凝(瞿秋白)之手,却显然得到鲁迅认同,也可以算是该书的姊妹篇了。1933年7月青光书局出版《周作人书信》,则仿佛“对”着同年4月该出版社所出鲁迅和景宋(许广平)合著《两地书》,——周氏在《序信》中所说“这原不是情书,不会有什么好看的”以及“行年五十,不免为兼好所诃,只是深愿尚不忘记老丑,并不以老丑卖钱耳”,论家认为均系针对《两地书》而言。

以上所说,自忖较为可靠;其他则大多要凭感觉了,姑妄言之而已。1918年以降,周氏兄弟分别写有大量杂文,对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或具体人物事件多所针砭,看法接近,风格迥异,鲁迅有《热风》、《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周作人有《谈龙集》、《谈虎集》(上、下),其间不无对应关系。——或许后者还得加上一部曾经预告而又自行取消的《真谈虎集》才是,那里本拟收录“涉及个人的议论”,与《华盖集》正续编中许多篇章,更其相似。说来二人文集编辑方法原本不同,周作人几乎不曾采用鲁迅那种编年体,所以这里以集子作为代表,不过言其大略,容有些许参差。例如《雨天的书》、《泽泻集》皆以小品散文为主,却也有不少篇章可以归为《谈龙集》、《谈虎集》一类。

此后周氏兄弟思想发生很大变化,鲁迅是在1927年,周作人则要晚一年左右,这与二人所生活的地方政治环境不同有关。同为前期杂文创作的煞尾之作,鲁迅的《而已集》和周作人的《永日集》好有一比,——若将《而已集》中《答有恒先生》与《永日集》中《闭户读书论》对照地看,当知此言不妄。二人分别讲到自己有所醒悟,而这几乎就决定了他们的写作走向。鲁迅说:“还想从以后淡下去的‘淡淡的血痕中看见一点东西,誊在纸片上。”周作人说:“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就变成活书。”正是二人后来路数之真实写照也。

接下去鲁迅进入创作后期,周作人因为生活写作时间长得多,可以分成中晚两期。“对”虽近乎戏言,亦自有其前提,似应限于大致相当时间,所以其弟中期之后半和晚期,姑且忽略不计。二人此后文章,大家叫法不同,鲁迅通称杂文,周作人算是随笔。主要区别还在态度与内容,这里并不涉及此类问题,所以大可笼统一说。他们过渡到新的创作阶段,皆非一蹴而就,相对于以后的高产,都有一段时间写作较少,正是过渡景象。鲁迅的《三闲集》、《二心集》(以及《南腔北调集》之1932年所作部分;而《三闲集》中写于1927年者,则应与《而已集》看成一事),周作人的《看云集》,体现了更多收获之前的酝酿过程。鲁迅从1933年起,周作人从1934年起,分别迎来这一收获时期。前者有《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共计七种;后者有《夜读抄》、《苦茶随笔》、《苦竹杂记》、《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和《秉烛后谈》,也是七种。鲁迅于1936年10月病逝,而周作人之高产时期则延续到1937年秋季。以上各时间点,他较之其兄恰恰一律错后一年。当然“高产”并非“高峰”的同义词,譬如我看鲁迅,杂文的最高成就当数《华盖集》正续编,后期则以末了所写三种更其深刻从容,可惜突然去世,遏止了他的又一创作高峰。至于周作人,其中期作品的确超过早期,正如郁达夫所说:“一变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了。”(《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序》)

话说至此,仍是就同一类别文字而言,然而开头所引周氏的话,却是跨文体的。他的意思,实际上是说位置相当,就像关羽使刀,张飞用枪,正好形成一“对”一样。鲁迅著有短篇小说(《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叙事散文(《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野草》),这些周作人绝少写作;周作人著有文学理论(《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小品散文(《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和《泽泻集》)和新诗(《过去的生命》),这些鲁迅也不多涉猎。附带说一句,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与其中期以后所作随笔更具源流关系。这些不妨分别置诸“对”之两端,——若论意义,也许不亚于前述有关杂文随笔的对比。1918年二人分别以小说《狂人日记》和论文《人的文学》震撼文坛,已可看出就中端倪了。鲁迅还有一部《坟》,算是论文集,就其后半即白话文部分而言,却不宜与《艺术与生活》相提并论,说来还是杂文,但与《热风》等又有不同,蕴蓄较之感兴的成分更多。后期他也有此种文章,如《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等。可以与之相“对”的,是周作人三十年代以后所写《穷》、《关于活埋》、《赋得猫》、《谈文字狱》之类文化批判作品(他自己称为“古怪题目”)。至于鲁迅的《集外集》(杨霁云编)、《集外集拾遗》,周作人该说“那是我没有”了,因为他收集自己作品的尺度不同,更愿意把大量一时感想之作留在集外,前述之《真谈虎集》终于有目无文即其一例。通过编定集子,其一愿意呈现“真实的我”,其一愿意呈现“理想的我”。此外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可以“对”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周作人整理的《苦茶庵笑话选》可以“对”鲁迅整理的《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嵇康集》等,分量或有轻重,彼此兴致趣味不同,也是显而易见。值得一提的尚有各自的翻译作品,不过且留待下回再说罢。

猜你喜欢

华盖周作人杂文
锦句
乾荣子对周作人创作之影响考察
华盖木迎来新生
画与理
华盖
“麟儿”与“华盖运”
周作人之死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周作人住在后面
周作人、鲁迅与李慈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