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课程的主人
2002-04-28余慧娟
余慧娟
李旅老师永远忘不了那一刻:他拿着一本油印的16开小薄书走进教室的时候,四周响起的热烈掌声,震荡着他和五十多个初一学生的心灵。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激动?
一本教科书,名字叫做《银针的梦想——湘绣》。
2001年8月,长沙市开福区沙坪中学的老师接受了振奋人心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后,就开始了做教师以来的第一次全新探索:开发校本课程。
开发什么内容呢?
沙坪镇位于长沙市郊,它最大的特色莫过于闻名中外的地方湘绣了。但是,学生会喜欢吗?他们需要吗?
由冯德春老师牵头的开发小组事先拟出了调查问卷。简陋的蜡纸刻印问卷,带来了初一学生的回音:86%的学生赞成。
老师们很激动。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他们制定出详细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从湘绣开始着手,希望这些农村的孩子能从自己的身边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同时发展收集、整理信息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了解相關的历史文化、生产管理和营销知识。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困难还是来自具体的实施过程。教材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体系?都应有什么样的具体内容?能不能一步做到科学、严谨?怎样才能与学生的兴趣实现实时吻合?
开发小组的老师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完全开放式的结构体系。这就是说,每一单元的内容将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充实、丰富。谁来丰富他们?学生和老师,还有他们生活的大环境。
老师们通过走访沙坪湘绣研究所、沙坪湘绣厂以及个体绣工,获得基本的湘绣历史资料、湘绣知识和技术等等。不过,他们感受最深的还是给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专题”后的收获,诸如,湘绣厂的经营状况、市场需求调查、湘绣题材的创意征集等。在沙坪,除了湘绣厂生产湘绣外,许多学生的家庭也都在以个体的方式参与,从一定意义上说,湘绣几乎成了众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些专题,无疑激发了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并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
李旅老师很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这里的活动,有不少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去完成的,他没有想到,他们能够和学生在开发教材方面站到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往往是学生提出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而老师反过来布置给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些成果,又被列入教材的内容之一。就这样,教材的内容逐渐地丰满起来。整个开发过程,无一不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也最贴近生活实际。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其中的学习专题对每届学生而言都会有新内容,所以课程也永远是新的。
学生的投入也是可想而知的,他们知道自己也能够成为教材的“编者”之一,拿着载有自己调查成果的书上课,怎么能不兴奋呢?
翻开这本历时仅3个多月的教科书,纵贯古今诗词、刺绣文化、艺术鉴赏、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连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消息以及有关资料也成了教材的一部分,令站在泥土操场上的记者明显地感到一股浓郁的现代气息,尽管还有一些稚嫩,一些粗糙,却给农村的孩子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学习世界。
冯德春老师说:“我们希望这是一本活页教材。让每一届学生和老师来为它更新。”一个多好的创意!
教材使用才几周时间,就有学生设计的卡通画被沙坪湘绣厂采用生产了。湘绣厂和许多湘绣作坊也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场所,越来越多的“想法”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例如,如何将高科技与传统的手工艺相结合,如何打开销路,等等,这也给湘绣厂带来了改革的灵感。知识的即用性给农村学生和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校本课程虽然不是新事物,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却在新课程改革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实质上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强调由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参与集体审议,在地方允许的范围内,拟定适应每个学生需要和职业意向的课程计划,也就是更加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中心。沙坪中学将校本课程“湘绣”的开发过程对学生开放,并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是尤其值得关注和借鉴的。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项内容,将比以前更大范围地铺开,很多农村学校将首次介入这一领域,开发教材的困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诸如经费问题、教师素质问题等。同时,由于校本课程给予师生极大的发挥空间,教材开发在结构严谨性和科学性方面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让学生参与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途径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我们渴望看到,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更加富有创造性地探索,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学习,学有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