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TO与中国教育改革九人谈

2002-04-28

人民教育 2002年1期
关键词:孩子教育学生

2001年11月11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会议上,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WTO的决定,中国被WTO接纳为新成员。入世,让人口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中国终于在经贸交流领域进入国际主流体系。

WTO的准则虽然有其相当程度的公平性、公正性,但是和國际社会其他组织一样,WTO也是一个讲求“实力”的国际经贸体系。

“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不难想到,教育应在国家与世界全面接轨的过程中承担基础性的重大历史责任——人才依靠教育培养。

于是,人才的“竞争力”和“合作精神”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重视,“本土”和“国际”这两个人人熟悉的字眼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凸现其新的深层含义。

让我们读一读专家、学者、名人们对教育改革的看法,或许会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获得一些感悟,或许会在产生共鸣的一刻引起更多的思考,而我们更期望的是教育者的改革行动。

王绶馆(中国科学院院士 著名天文学家)

我们不必刻意地去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我们应该刻意地去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教育应该让他们懂得为祖国服务,懂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不是不要基础,是为了创新。

“入世”是一件大事。通常一件大事来了,就会想起需要人才。美国在9.11事件后发现人才也不够了。培养人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长期的积累。

不管有什么事件没什么事件,培养人才都要放在第一位。这些年,我关心科学怎么搞上去。我们不必刻意地去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我们应该刻意地去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现在的青少年与以往比能力要高,见识也要广得多。在高中阶段,已有不少的孩子表现出在科学方面极高的禀赋,还要教育他们为国家作出最大的贡献。中国整体上还比较“穷”,有这么好的机会和条件,为什么就不去想要多一些“报国之心”?每个国家都有为自己国家往前走的打算。假如我们国家培养了第一流的科学家,因为美国给的钱多他就跑了,这种事情,我们至少不能去鼓励吧。当然这需要引导,采取僵硬的方式不行。国家没有必要制定措施限制他出国,但国家培养你有点“眉目”了,你就出去,也不见得是好事。28世纪的事我不知道,但在21世纪国家还是存在的。有国家就有竞争,也不仅是足球有竞争,经济也有竞争,甚至还有别的更严重的竞争,所以人才必须为自己的国家服务。教育要引导他们成为为国家服务的成功的人才。

过去我们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是看他听不听话,而没有朝着怎样发挥他的创造力的方向努力。有一种说法,中国的孩子左脑发达,右脑不发达,记忆力强,逻辑能力强,但是不会创造。其实也不尽然,中国有不少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为什么科学就不行了?我想这里边是不是多了点儿功利的东西?过去在于“应试”,考上大学国家一辈子都管了。“应试教育”的毛病就是花很多的“虚功”,重复的没有发展、没有创新的东西太多。当然也不能反过来,连基本的东西都不要了,连听课的能力都不要了,那也不行。不要让学生认为基础不重要。牛顿都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为什么要反感“肩膀”?科学跟其他事情一样,一头是沉积,一头是发展,没有沉积就没有发展。

国家要发展,要进入WTO,要跟世界其他国家去竞争。要在竞争中不吃亏,就需要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自由”,要有自由思想。搞科学,你得能自由发挥,同时发挥必须站在一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说,要站在跟“对手”一样的基础上。

其次,要宽容。学校对人才必须要宽容。高中阶段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鼓励他们去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多讨论,为什么行,为什么不行。中学教师可能是教育的行家,但不可能是每一门学科的专家。学生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可能需要找这一门学科的专家。你是专家,你才懂得去宽容。宽容不是海阔天空的,宽容就是不要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不行的。学生有一个火花、一个苗头都要珍惜,要做到这一点,非行家不行。

搞科学实践不能光听报告,而要让学生看科学家的工作,要从头给他介绍。对于某一个课题,要让他了解世界水平如何,中国目前的水平怎么样,科研路线是什么,技术路线是什么……要让他学习科研,了解怎么获取知识,受到“两个课程”的教育:一个是思想方法课程,“思想”不是讲得会的,“思想”也不是反复读、拼命读就读得出来的,而要通过设置问题,让他们自己讨论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另一个就是训练学生主动学习,学习不应是简单地“接受”,而是“求学”,自己主动地学习。最好将来的教育都变成“求学”。当然发展这种教学方法是极不容易的。千万不能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把应有的课程都砍掉。

牛顿三大定律总结得很好,作为知识谁都能掌握,但你要去应用,那难度就非常大了,就需要好的教师去引导。我认为,学力学、数学,做习题本身就是实践,不一定都要转换为“环保题”才叫实践。过去的教育缺少发挥学生“右脑”的机会,因为考试的压力太大。搞科学要求数学学得好,习题要做得多,一般路子应该是这样。现在有种现象,不做习题,这样数学能学得好?我不信。习题就是实践。但是习题不能变成“押题”,现在有一种坏现象:押题。其目的就不是为了教育,目的是百分之几的人考上大学。不是学校为学生服务,而是学生为学校服务。这就不符合教育的规律,不符合规律当然是有害的。真正的“功利”应该是如何使孩子成长得最好,“急功近利”就违反了规律,而且不能够使学生成长得最好。这里也有一个品德的问题。孩子竞赛得奖,哪怕是参加世界级竞赛得了金奖,这跟一个人做出成绩或见义勇为得奖是不一样的。因某项成就得奖,是因为对社会有贡献,为国家出过力。孩子得奖是另外一种性质,不要混淆。孩子得奖是鼓励他,是因为他学得不错。有人初中得的奖一直背到高中,这就给他以错误的概念。给获奖者一定的评价是可以的,但不能过分“炒作”,让孩子或社会以为这奖是多大的荣誉。

古人云:学而后知不足。主动教育就是让孩子站在他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去想问题,要回过头来提问题,老师要跟他讨论问题。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挥他的自由思想,有自由思想才会有创造性。社会要进步,非常需要创造性。

要让学生非常清楚,做贡献才是荣誉,考得好只能证明学得不错,要继续努力。特别要让学生知道“学而后知不足”。

邓希贤(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我认为任何学科都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问题是我们做得不够,现在的教育让孩子来不及产生兴趣。搞好教育也需要科技界介入。

我中学在重庆南开中学读书,校长是张伯苓,那里培养了包括朱光亚、周光召等多位院士。我那时的中学生活丰富多彩,难以体会现在的学生那种学习压力,那么害怕考试。当时课堂教学没有什么成本的固定教材,只有参考书,而且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找参考书。学校的课外活动非常多,学生社团也多,有壁报社、歌咏社、合唱队、戏剧社——包括话剧、京剧、舞剧等。而现在的孩子,学习的“包袱”太重,学习他不一”定感兴趣的东西。

咱们国家中小学教育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无论教材的编写,还是其他活动,基本上都是“自我繁殖”。教育和科学是“两张皮”。以生物学为例,生物学实际上已经前进了很远,而我们还是使用老掉牙的教材,跟不上生命科学发展的步子,科学方面一些新的成果很难进入教育教学中来,更不要说进入到教材中来。同样,教师这方面知识的更新也非常慢。

素质教育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强加”、“灌输”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习的动力不应该是“多少分”,或者“考上大学”,而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教师应该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我认为任何学科都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问题是我们做得不够,总是觉得只要是知识,管他以后用不用,都大量地教,以至于教师们拼命地赶教学,孩子们拼命地赶作业,似乎这些知识不需要有更多的理解,所以孩子感觉到很疲倦,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本来科学是探究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现象,应该能引起孩子很大兴趣的,而现在的教育却让孩子来不及产生兴趣。就好像到了一个旅游区,有一个旅游车带着你,马不停蹄,根本没有时间去了解它的内涵,“到此一游”就完事了。本来孩子应该是在游玩中成长,可是我们的学校能给学生游玩的时间太少,其实游玩中他们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学会跟他人相处,学会互相竞赛,想方设法赢得游戏。国外有学者认为孩子天生就是科学家,他对接触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如果在他接触世界的過程中,大人能够引导他的兴趣,他就能够很好地成长,当然这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小学阶段是孩子好奇心最强的阶段,到了中学就有点晚了——这个时候分散他精力的东西太多了。

现在美国很重视科学教育。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令美国感到震惊,觉得他们的科学落后了,并把这种落后归结到教育质量不行。此后,美国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但都没有获得明显成效,后来发现原因在于没有科技界的介入。于是在1985年,启动了改革科学教育的国家计划,当时称为“2061计划”。1991年,美国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邀请了包括科学家、科学教育家、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家长和企业家在内的18000多人,组织出版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本书将1989年出台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报告的内容具体化,成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目前我们国家也开始重视科学教育,但水平提高得较慢,没有一个完整的实施体系,如科学教师如何培养,科学教育如何操作,怎么把科技界的力量引进到教育中来,经费不足如何解决等都还存在问题。

科协有一个“中学生进实验室”计划,想作为一个试点带动科学教师成长。今年寒假期间有一个生物教师的培训计划,同时也计划让学生们在实验室做一些小课题,作为载体,让学生与老师有一个谈话的题目。这些题目由浅入深,由基本知识到一些操作方法再到结果分析,让学生体会研究的过程,体会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完成国家任务的一种拼搏气氛、一种敬业精神、一种团队意识。这样还可以打破科学研究的神秘化。

素质教育强调即使是现成的知识也要引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求答案,而不要现成地告诉他1+2=3,甚至可以让孩子用多种办法来证明1+2=3。身处知识爆炸时代,如果仅满足于知识传授是不对的,因为这些知识都可能被忘掉,实际上我们大学时代所学知识的90%都用不上,真正不容易忘记的是掌握这些知识采取的方法,比如从哪里可以找到需要的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应该怎么办?

如果我们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去提出问题,懂得自己如何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们一把钥匙,他们就可以自己用这把钥匙开各种各样的门。

现在的学生知识积累不错,教师应该注重去发掘他们的潜力,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让他们享受到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乐趣,这样即便废寝忘食,他们也不以为苦,还会乐此不疲。这样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最好的办法不是减少课时,而是要用好的学习内容把他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我们的孩子往往满足于知道答案,而不再深入思考。这是教育最大的“败笔”。不少孩子学习的动力就是分数、考试、家长的奖赏,这很不正常。应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科学研究的最大乐趣就是总可以进行不同的尝试,而不会使人厌倦。

吴文虎(清华大学教授 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中国队总教练)

教师的水平首先应体现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其次是教师要站在信息教育平台上。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的实践环节不够。这一点我们应该向德国人学习,德国人很重视实验,初中物理德国有200个实验,我们只有40个。这需要我们大力改革。学生没有真知灼见,光有书本知识怎么能行?我们的教学对“是什么,为什么”讲得多,而在“如何做出来”这个环节却远不够。另外合作的精神、协同的精神的教育也不够,学生更缺乏一种管理的思想,比如跟谁合作效率更高,更能把积极性调动起来?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充分地动手探索,在探索中学习真知灼见。

教师的水平首先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上。适应新的形势怎么教、怎么教才富有成效?怎么教才使学生充满自信?这些都涉及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创造性源于什么?我认为“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是创造性的心理基础,否则只会人云亦云。创造性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教师应该是“导师”,而不是“满堂灌者”,他应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他们的自立意识、自信精神启发出来,应该强调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有些内容学生可以自己去学。

“入世”之后,我们面临更多的竞争,一些外国教育机构会纷纷进入我国。我不赞成中小学生出国学习,他们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会有不少困难。

我参加过一个“数字鸿沟”论坛,主要强调了教育要以信息技术为平台,这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特别是中小学教育要注重以此来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效率,用比较短的时间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这件事情跟信息技术紧密相关。传统教育教学,没有网络也行,没有计算机也行,现在则有了新的变化。谁有了以信息为基础的教育平台谁就会在竞争中领先。人才需要用先进的教育手段来培养教育。当然目前我们还有困难,一是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师资水平还亟待提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运用信息平台进行教学方面的师资水平低,这是制约中西部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整合要加强,这点非常重要。

在“入世”的新形勢、新条件下,各科教学都应该重新思考,怎么教才能够对孩子的成长更有意义。现在应该把信息素养列在学生的科学素养之中来。信息科技不仅是一种很重要的技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没有这种“文化背景”,将来就无法理解社会。

郭书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们与国际比较,表面是经济的差距,本质是教育的差距。农村教育上不去,中国的教育就上不去。

中国“入世”是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对于缩短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使中华民族重新步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改革和对外开放。

我们与国际比较,差距主要在经济方面。与美国比,2000年人均GDP比为40:1。我们按照7%的年增长率1万亿美元的规模计算,每年增长700亿美元;而美国以1%的年增长率10万亿美元的规模计算,每年增长1000亿美元。我们以7个速度增长而美国以1个速度增长,我们的绝对数字没有美国大,差距不言而喻。

我认为,经济差距的背后是科技差距,科技差距的背后是人才的差距,人才差距的背后是教育的差距,本质的差距是教育的差距。国家确定“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专门成立“科教领导小组”,改善知识分子待遇,可以说都是大觉悟。但“入世”后,教育更为关键,教育如果上不去,人才、科技、经济诸方面都要受到制约。我感觉现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邓小平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我的理解是要把“科教兴国”战略真正落到实处。教育经费的增加要跟上,《教育法》确定的教育经费占CDP总量4%的目标还没有达到,跟国外相比差距就更大了。

教育的差距在哪里?我认为一个是“量”,一个是质”。农村教育主要是一个“量”的问题。“量”是指义务教育的普及率、高中入学率、大学入学率等。我们大学的入学率是10%左右,美国是70%以上,日本是60%以上。城市“量”的差距不大,主要是“质”的差距。“量”的差距主要在农村。

“入世”后,首先要调整教育工作的重点。教育部不能成为“城市教育部”,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农村,道理很简单,9亿人口在农村。《义务教育法》规定孩子受教育是国家的义务,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都是国家的孩子。有人批评说,农民不重视教育,我认为这种批评是错误的。谁不懂得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学?农村和城市起码应该均等,不能“一国两策”。农村教育费附加取消后,如果国家教育经费跟不上,必然会造成农村教育“滑坡”,这是一个全局性问题。当然这不仅是教育部的事情。农村教育如果上不去,国家教育就上不去。

第二,要解决教育思想问题。教育有三个层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重点要放在“做人”教育方面,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当然,学习知识也很重要。通常认为文化有四种:知识文化、技能文化、思维文化、伦理文化。现在的教育比较偏重知识文化教育,对后三种重视不够。当然不是排斥知识文化教育,我们绝对不能回到“文革”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现在社会上很多现象大家都不满意。这需要从娃娃开始进行潜移默化的伦理道德教育。

“做人”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民族自强教育。加入WTO之后,这一点尤为重要。要“丢掉幻想,准备战斗”,要有骨气。我很欣赏青岛海尔集团的张瑞敏,他们的企业打入海外在美国站稳了脚跟,他们的产品在美国生产,印着“MADEINUSA”(在美国制造),华人感到很自豪。不能让外国人指着鼻子说,“你们只有老祖宗遗留下来的烟花爆竹可以在国际上竞争”。所以我认为,张瑞敏不仅是一个企业家,也是一位当代的民族英雄,我们要有更多的像张瑞敏这样的企业家。在国际化潮流中,首先要保持民族化、本土化,否则难以自立。但一切先进的东西我们都要学习,要跟得上国际领先的步子。“为我所用”和“发扬民族性”要同时坚持。要融入国际,又不能受制于国际,一定要有“根基”加入WTO后,在中小学教育中一定要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

第三,要改革教学方法。中国的孩子智商是高的,也是很勤奋的,但我们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灌输式”的,在启发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培养创新精神方面显得不足。师范院校培养教师就要注重这些方面。

王通讯(中国人事科学院研究员著名人才学家)

‘入世后教育应有三方面突破,一是让学生早过外语关,二是注意情商培养,三是提高学生创造力。教育培养人才要看市场需求。

加入WTO之后的中小学教育第

是要注意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应该有所突破。外语已成为我们中国走向世界的“瓶颈”,很多人因为外语的障碍导致与外界交流起来很困难。我们能不能先在城市对外语教学进行改革,让学生尽早地过外语的会话关。我们中国人在外语学习上花费的精力太大,是不是有一个外语规律没有掌握的问题?“入世”后,我们的大量障碍不在业务上,而在语言交流上。我们的外语人才短缺,外贸人才预计缺少180万。所谓“入世”是要走入世界竞争,走入世界竞争需要语言条件,这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如果中小学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到大学就轻松多了。

第二要提高人的情商。情商是指人的社会交往能力,与人共事的能力以及为人的亲和力。情商还指一个人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喜怒哀乐要得体,要知道交往对象的情绪,要知道自己的情绪,要有人际关系理解力。情商高的人一般就是人际关系好的人。现在美国从学龄前一直到小学、中学已经开始进行情商教育了。我们的教育往往只注意智商。实际人的聪明有七种,其中有一种聪明就是人际关系理解的聪明,这就是情商的部分。有一个美国材料上写,他们小学上课点名,小学生不是回答“到”、“有”,而是根据自己的情绪回答,如果我今天非常愉快就回答“九”,告诉老师我高兴到第九分了;如果我今天很不高兴,就说“三”,老师就看出这孩子大概今天有什么问题,不高兴了。通过美国小学点名这个小小的改革,看出他们注意情绪问题。情绪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可以说长期没有,我们只是把它叫做非智力因素,太宽泛。一个人的成长靠两个能力,一个是情绪能力,一个是智力能力。对孩子的教育两个方面都要加强,要提高智商,同时也要提高情商。“入世”之后更需要情商教育,你若和中国人都处不好关系,怎能和外国人处理好关系呢?

第三要提高创造力。前两天报纸上讲,我们的孩子都成了“计算机”了。他们在数学上下功夫,刻苦努力,但是自由思想的力度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的设想的锻炼很差。中国孩子刻苦、踏实、听话,但是思维的活跃程度不够。活跃的思维需要培养,我们的社会往往是讲共性过多,讲个性比较少,而市场是承认个性的。实际上社会上很多问题不是一个答案,有多种答案,而老师往往只有一種模式——只要求一种答案。如果用这种思维模式要求孩子,恐怕是不行的。

所以“入世”后,我的想法是把外语搞好,把情商搞好,把创意搞好,这三方面都是素质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标准在改变,现在越来越注意个性了。因为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往往要市场承认,要看市场的需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听话的人,加上智力高的人就容易成为公认的人才。现在市场作用开始加大,有些人才的标准就开始变化了。比如你是个企业家,不是领导封的,而是市场认可的。企业家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使企业起死回生,都能够创造效益,要有很强的搏击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市场练就的,不是任命的、封出来的。今后社会上各类人才大量走向市场,市场机制会发挥作用。在这种机制下,你如果只善于继承,不善于创造,只能适应领导扶持,不善于自己搏击,那么你很容易被市场大潮淹没掉。加入WTO的本质就是接轨,一是和市场经济接轨,二是和国际惯例接轨。真正的人才是竞争出来的,市场是个大学校。社会比书本复杂得多,光照书本说的不行,聪明才智都是在竞争中锻炼的。

联合国有一个定义:现代社会有三种文盲,第一种是不识字的人,第二种是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第三种是不会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与管理的人。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学以致用。

要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历史、通过自然科学发展史、中华民族奋斗史,从小给学生讲清楚。中国的文化积淀是深厚的,文化是社会基因,这个基因决定人的面貌。所以要从内心把人改变过来,需要文化的力量,而不是说教。要增加教育的文化含量,包括汉字教学、中国历史都要重视。对小孩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成人区别开,小学教育他爱爸爸、爱妈妈,到了中学教育他友爱同学、尊敬师长,到了大学要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要一层一层地来。

邵道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学家)

我们的教育模式到现在还没有跳出过去的框框,我们的教育理念离市场经济的要求差得很远。我认为,21世纪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现在教育的问题主要还是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状况,我们还是用老的传统教育模式教育今天的孩子,关键在于教师和整个教育系统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还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和特征,所以没有提供一个广泛的、自由的、和谐的环境,来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现在我们的教育观念正在转变,但是转变的幅度还不是很大,离市场经济的要求还差得远。现在的教育强烈地烙上了金钱的、急功近利的印记。我们社会转型中的一些毛病渗透到了教育系统,这一点表现得很明显,所以学生不太满意,家长不太满意,教师自己也不太满意。社会上浮躁的心态、急功近利的心态也表现在教育上,如果不克服过去这种心态的话,我们要很快地适应“入世”的挑战是很困难的。

因为“入世”后的挑战,归根到底是人才的问题。而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很不适应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质量要求是很高的,他们是头脑绝顶聪明的人,是一批会干事业的人,是能够和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是人格健康的人,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应该把这四个方面融会进去。

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非常狭隘,没有宽阔的胸怀,知识结构也不太合理。在学校里从小让学生能够较好地了解社会,与社会打交道、与人打交道、与自然打交道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过去的理念缺乏这些,我们过去只是让学生与书本打交道、与成绩打交道,虽然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都很好,但是一出来就显得“底气”不足。我们的教育模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跳出过去的框框,所以在教育改革上还要加大力度。

现在中学很早就文理分科,我认为这是我们教育上的一个很大的弊端。文理分开主要是为了好的分数,为了高考取得好成绩,它限制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1世纪,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的教育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社会出毛病,就出在人文精神的缺乏上,不按科学规律办事。实际理工科知识是不能跟人文知识分开的。我们整个社会缺乏的就是人文精神,由于缺乏人文精神,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也制约了我们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跟不上去,所以现在社会上出的问题特别多。

人文素质不是一下子就能提高的,需要在教师的高素质、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和现代教育观念的系统下慢慢地渗透。

加入WTO以后人才问题会愈加尖锐起来,好的人才有可能被国外的大公司挖走了,不大批地培养人才就不能适应这个社会。而人才还靠过去的高分状元恐怕不行,需要的是内涵很丰富和素质较高的人才。

王志乐(外经贸部国际经贸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

我们以往教育最大的失败是不鼓励独立思考,我们应该改革民族思维素质。

“入世”以后的一个大问题是中国要融入全球。我们现在的这种思维方式、心态是不行的,在“入世”过程中是要处处“碰钉子”的。过去,我们的单项思维导致了一种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状态,现在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就是缺乏自信。其实我们的劳动密集型消费品产业,像家用电器、玩具、服装、塑料用品等,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基地,非常有竞争力,国外就有人担心中国入世后会冲击他们的经济。因此,我们和外国打交道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态,而不是激进的、单方面的。

我小时候受的最失败的教育是不鼓励独立思考。师长讲的可能是对的,但是人成长到一定阶段,就不愿意被人愣“灌”,不喜欢师长把他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加于自己。当人缺少比较、缺少多信息源的时候,只接受单项教育,这很容易走极端。过去的单项教育不鼓励独立思考,不独立思考就不能创新。创新的基础是独立思考,就是对原有的思维、学术成果有一个批判和总结的过程。包括写论文,第一步要把现有的成果检查一遍,看看里面有哪些是成功的,能够接受的,哪些觉得还不够,这就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比较的过程,这之后人才能有创新。现在咱们国家的企业,独立性、原创性的成果很少,我认为这是过去不鼓励独立思考的单项教育造成的。

社会越走向文明,越应该鼓励大家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这样做,在政治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在经济上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创新。我在德国的时候,到一所中学听历史课,正好内容是“帝国主义”。他们的课本引用了列宁、考茨基等四五个人的观点。老师让大家读,然后讨论,不强制让学生接受哪种观点,而是鼓励学生去讨论。从表面上看,他们的教育好像不如咱们,咱们教育完了,大家的思想都统一了。但实际上,他们让学生独立判断——我接受一个东西,是经过我独立思考的,而不是别人“灌”给我的。因此给我的印象是,他们学生系统的知识有可能不如我们孩子,但到了创新的时候,人家就超前了。咱们的孩子在单项教育下,没有识别能力,不知道竞争的社会有光明,也有黑暗,一旦离开了成人的保护,他一下就完了。所以,我们的教育制度要适度地一步一步地改革,要教会孩子多渠道收集信息,学会比较,学会独立思考。

王宏甲(作家著名作品《无极之路》最新著作《智慧风暴》)

即使你不是最早出发的人,你仍然可以是一个开辟新时代的先驱。教育在今天是最最重要的事情。要填平“数字鸿沟”,教师应该成为乡村孩子的一盏灯。

美国打伊拉克,他的远程武器命中率很高,不是瞄出来的,而是计算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级战争是一场数学战争。

我认为,数学的应用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程度,数学已经成为一种技术,而不是一门自然科学,像哲学不属于社会科学那样,数学也不属于自然科学。哲学和数学都是一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化学都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我们今天所说的数字化社会是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上的。王选的激光照排设备整个就是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然后产生了这样一种技术,这项技术从此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印刷业。

19世纪整个中国主要是在学四书五经,这是一个农业的时代。由于工业生产力对中国的冲击,20世纪中国全面学数理化,一种新生产力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一个民族的教育,而且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每一个孩子。新经济的出现也必然会全面地改变中国的教育。因为我们现在设置的课程是建立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的。而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千家万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大學学习,学什么?大部分学的是正在被淘汰的课程。这些课程,教授在努力地教,学生在努力地学,有的在社会上这个行业正在消亡,有的毕业出来用不了几天它就消亡了。10年前大学毕业后你可能就是国家干部,但是今天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认真考虑你是否学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本事,你必须认识这个新经济时代,认识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基本特征和走向,你才能知道哪些知识不用学了,哪些知识必须补上。改变你命运的那一天,不是你成功的那一天,而是你认识到问题本质的那一天。

所以我常对孩子们说,你们要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即使你不是最早出发的人,你仍然可以是一个开辟新时代的先驱。过去所有的成功者都不可能是你的对手,一切新的规则从你开始。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地帮助我们的孩子,为他们铺平道路,一个新的世界要靠他们来创造。

教育在今天是最最重要的事情。中国要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就必须改变中华民族的知识结构,改变知识结构靠思想家是不够的,必须靠教育来完成,需要一百万个、一千万个教师,他要遍布中国的穷乡僻壤,他们要有新的观念。现在的农村有些还是十分贫穷,根源还是知识的贫穷。乡村教师首先应该是一盏灯,才能照亮乡村,才可能照亮孩子们。教师必须把世界上的这种变化出现在黑板上、出现在孩子们的头脑里、出现在孩子们的作业本上,这样他们才知道怎么抓住机会。

美国政府警告所有的公民,如何填平自己的数字鸿沟,如何完成向数字化时代的跨越是每一个公民的任务。所以美国从国家到企业到军队到每一个公民,都在从工业时代向数字化时代迁徙。当美国这个国家全面地登上新经济“大陆”的时候,无论是在哪个领域与中国打交道,美国人和中国人相比都不是站在一个平台上。

所以,我们首先是人口素质的改变,这时什么思想家、文学家都是次要的,而最重要的是教师。因为我们不可想象谁能取代乡村教师成为乡村的先进代表,只要教师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会有一种责任感。

新经济时代的典型特征是资源共享,工业时代的特征是竞争。现在人们都在讲竞争,并且说竞争更激烈了。而现在真正的成功者不是靠竞争而是靠联手,比如IBM的机器里用的是微软的软件、英特尔的硬件,如果IBM自己去生产英特尔的硬件和微软的软件,与它们去竞争或它们互相竞争,IBM这个“王国”就会崩溃下来。

我们的计算机价格大战,正说明我们的高技术公司在用工业时代的竞争方式来经营,这是认识方面存在问题。认识会有很大的天地,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去认识。

陈道明(著名演员)

民族教育和基础教育应该同等重要。我总觉得教育和教养是两个概念。有教育的人不一定有教养,有教养的人不一定受过很高的教育。

在小学、中学,每位老师对我都很重要,数学老师教会了我数学,语文老师教会了我识字。要谈教育,系统化教育已经不用谈了,咱们国家的系统化教育已经很发达了。“入世”以后,我觉得一个大的问题是民族教育问题。让孩子了解我们的民族,不光是指爱党、爱国,还要了解我们的历史,包括耻辱史。所以从小对学生强调爱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还要让他们懂得恨。这不是大度不大度的问题,就像欧美的教育,他也不会忘记二战,包括让小学生写作文,题目就是“如果你在二战当中面对的是德国人,你将怎么样?”我觉得这是加强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你想把自己民族的气质和素质培养起来,首先得知道自己的短处。就像我总说如果日本人再侵略我们,有没有汉奸,我敢肯定有。所以像这种教育,它的重要性和基础教学应该是同等的。

我们小时候兴趣点比较少,不像现在的学生又学电脑,又是电视,天上地下、红的绿的都有。我们那时候比较简单,所以也有一份宁静在心里,学习目的比较单纯,学生嘛就是以学为本。现在的孩子的信息量比我们那时大了许多,这是社会的进步,他们潜心学习的目的性很明确,将来做有用的人。有用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是有权势的、能赚钱的人?在他们的认识中,掺杂的错误认识比较多。教育怎么来过滤这些东西,是一个很广泛的话题。我们过去的那一套搁在现在也不适宜,但是如果有我们那时的心态,又有现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当然是更好的。过去我们小时候知道买双球鞋需要钱,现在的孩子买不买球鞋都需要钱。过去我们的口袋里几乎没有零钱,现在的孩子好像没有零钱是不可以的,這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但是这种进步也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需要用教育来矫正。

做人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关键是一个人是不是在注意提高自己,人要有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这很重要。当你注意自我净化的时候就能够有所提高,不注意的时候就永远提高不了,永远随波逐流。所以,人有的时候走一走要停一停,就像每天出门要照照镜子,看看身上有什么不当的地方,回来以后要洗一洗。人需要停下来整理自己,修正自己。

“文革”之前,早晨见了老师,见了比自己年长的人,都要问一句“早晨好”,很自然。现在已经没有了。虽然口头上“全体起立”,“老师好”还有,但是这个形式过后,师生互相打招呼这个形式已经没有了。其实这是一种退化。那时候不光是师生,在社会上,回到家里不问谁一声好都会被人说,瞧这人真不懂事。现在没人责怪这种事情。所以我觉得应该提倡素质教育。

我总觉得教育和教养是两个概念。有教育的人不定有教养,有教养的人不一定受过很高的教育。所以学校怎么教学生除了有教育,还要有教养,要从基础做起。国民素质其中一部分就是教养问题,科学只解决技术问题,解决硕士生研究生,出更多的大学生,不能解决人文素质问题。我们今天的道德课大概念套小概念,学生听起来很容易糊涂。什么样的人容易让人看不起?没钱的人不见得让人看不起。所以给孩子出个题目“你看不起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很大的作文题。你认为被人看不起的是什么人,就是没教养的人嘛。中国人为什么在外面每每地遭到打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教养,好多都是因为小节问题造成的:不讲卫生、说话声太大、没有环境概念……我觉得咱们德育这个名字起得有点大,往往一说德育,就是爱国、爱社会主义。叫小学生承担一个这么大的概念,他肯定不行,因为大而无形啊。

我跟小学生说几句话:注意自己的德行,甚至比你得100分重要。一个有德行的孩子,他得的都是80分,我喜欢。一个得100分的人没有德行,我照样弃之不理。我觉得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把这些分清。

猜你喜欢

孩子教育学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孩子的画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