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于辞令 异曲同工

2002-03-10徐双健李大舵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2002年12期
关键词:秦师纳谏秦穆公

徐双健 李大舵

《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都是众所周知的游说名篇。三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主人公在不同的环境下,由不同方面人手,其言辞或谦恭、或委婉、或巧做对比,凭借巧妙的语言艺术,达到说服对方的效果。其高超的说话技巧,令人叹为观止,本文试图对他们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语言特点作一简要分析。

切入点方面:

烛之武退秦师,晓之以利害。人们的行动往往受某种利益驱使,在制止对方的某种行为时,善于发现对方的利害之所在,并设法使其领悟到:若不中止某种行动,将会损害自身的利益。烛之武正是使用这种晓之以利害的方法说退秦师的。

烛之武奉命于危难之间,去见那霸气十足的秦穆公。他深知秦穆公与晋国联合出兵进攻郑国,无非是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于是他紧紧抓住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烛之武好像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为秦国说话。先指出亡郑对秦有害,因为“越国以鄙远”的结果,只能是“邻之厚”而“君之薄也”。国力会被削弱!使秦伯陷入沉思,对继续围郑产生了动摇;接着,烛之武又指出“若舍鄭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使秦伯认识到亡郑有害,舍郑有利;为了坚定其决心,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谈论起秦晋两国的关系,晋君曾背信弃义,又贪得无厌,灭掉郑国后,势必“阙秦以利晋”,这不能不使秦伯意识到自身的危险:“唯君图之”,更是语重心长?烛之武的一番分析,或正面,或反面,或历史,或现状,但始终不离“利”“害”二字,有理有据,层层深入地进行剖析,不由秦穆公不心悦诚服,终于在权衡了自己的利害得失之后,撤军而去。可谓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触龙说赵太后,动之以亲情、除了某些性格怪异之人,通常“情”较“理”更能打动心弦,尤其是对于情感丰富细腻的女人。在游说时不失时机地投其所好,必定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再层层剖析,对方必欣然接受。触龙说赵太后,即用此法。

触龙暂将“以长安君为质”一事撇在一旁,关切地问起太后起居饮食等生活琐事,“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并且现身说法,告诉她人老了要讲养生之道,希望太后多多保重。几句嘘寒问暖的家常话后,太后的思想防线已近解除,这就是情感的力量,在太后“色稍解”之后,触龙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人宫当禁卫军,为王室的安全效劳,“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真挚感人,进一步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共鸣。基于眼前的这位老臣跟自己一样都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太后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的反问。触龙于是接过爱怜少子的话题,对爱怜少子是“甚于妇人”,还是“妇人异甚”的争“甚”中,太后转怒为笑了,这说明他们在感情上又接近了一步,气氛更融洽了。接着触龙从太后对燕后的态度,分析了她对女儿的前途是有长远考虑的,表明太后深明大义,从而使太后欣然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而后触龙紧紧逼进,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人手,使太后明白一味的溺爱长安君的作法是错误的,若不令长安君“有功于国”,长安君将难以“自托于赵”,终于完全说服了太后,使其欣然应“诺”,让长安君“质于齐”。至此,触龙说赵太后大功告成。

邹忌讽齐王纳谏,喻之以事理。事与事往往有相通相似之处,恰到好处地借助此事来说明彼事,可以使对方由“浅”入“深”,从而明白其中的道理。邹忌讽齐王纳谏,即用此法。

为了能使齐王接受谏言,邹忌先讲述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凡对自己有所偏爱、有所畏惧、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谄媚讨好的话,不会指出自己的缺点。再联系齐国的现状,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作比较,把“宫妇左右”比作妻子,他们“莫不私王”;把“朝廷之臣”比作妾,他们“莫不畏王”;把“四境之内”比作客人,他们“莫不有求于王”,进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听了邹忌入情入理的劝谏后,齐王便自然而然地说“善”,并下令进谏,可见邹忌的劝谏有极强的说服力?

邹忌用自己的切身体会,由远及近,以小喻大,由生活琐事到国家大事,从自己的受蒙蔽推及齐王受蒙蔽,巧妙类推,从而达到了劝谏的目的。正如《古文观止》所评:“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言辞态度方面:

烛之武退秦师,言辞谦恭。烛之武身受重托,清醒地认识到“国危矣”的处境,若措辞不当,便招致灭国之祸,因此他“夜缒而出”,言谈极尽讲究:“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唯君图之”,极尽谦和而又暗藏机锋,其特点由他和郑伯的谈话可见一斑:“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触龙说赵太后,诚挚委婉。赵国面临“秦急攻”的严重局面,向齐国求援,而齐国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赵太后由于难舍母子之情,坚决不答应,并对劝说的大臣大发雷霆,宣称谁再敢来劝,“必唾其面”。其实,赵太后的盛怒,也是可以理解的:自己的丈夫刚刚去世,政局略稳,强秦又对赵国虎视眈眈,而盟国提出的条件又相当苛刻,偏偏让心爱的小儿子去做人质。此时此刻,赵太后多么需要理解,而大臣并不体谅她,只知一味强谏,把局面搞得很僵,面对怒气冲冲的太后,触龙若也一味强谏,必遭唾面之辱。因此他言行谨慎委婉:“人而徐趋”、“窃自恕”、“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使“太后色少解”并“诺。恣君之所使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直陈利害。齐威王是有道明君,邹忌是一心为国的忠臣,因此邹忌敢于庙堂之上言闺房琐事,敢于把“宫妇左右”比作妻子,把“朝廷之臣”比作妾,把“四境之内”的人比作客人,他们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进而慷慨直言“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最终齐威王欣然接受,曰:“善。”于是群臣进谏,门庭若市从而兴国。

由此可见,无论是烛之武、触龙还是邹忌,虽然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君主的利益而游说,但在不同环境中,言辞方法也大不相同。除了准确把握事情的关键所在,还要有好的形式,即得体的言辞态度。烛之武的“亡郑”“舍郑”之论,陈述利害,言辞谦恭,终使秦撤军助郑而解郑之围;触龙动之以亲情,娓娓道来,诚挚委婉,终使赵太后欣然听受而缓赵之急;邹忌以己为例,真切形象,慷慨直言,终使齐王纳谏改革而兴齐之政。他们虽然采用的说话方式不同,但都巧妙地说服了对方,从而达到各自的目的,真可谓巧于言辞,异曲同工。

(注:《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见于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

猜你喜欢

秦师纳谏秦穆公
爱马说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法探析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论《左传》关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纳谏叙写
太宗纳谏
栾书纳谏
烛之武以何退秦师
马路公仆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