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到笔尖的鹿
2001-12-30斯热歌
斯热歌
棘手之处偏伸手 女官点起第一把火
初来乍到广电局,不知张慧清秀面庞是否还带着微笑?但确知当时她内心局促不安,四周的目光冷漠、不信任。
1992年秋,她从市委宣传部的科级干部被提升为广电局副局长,局里一些中层级男干部并不服气。有人甚至试试为难她。有一次,实业科长通知她到郊区开现场会事先不交代会议内容,突然袭击叫她讲话作指示。到会的局辖所属旗县区台长济济一堂,如若她怯场,或讲话言不由衷,语无伦次可要砸锅,当众出丑了。
幸亏,她逻辑思维发达,哲理有底气,捕捉归纳也机敏。她的论文《析“连续论”》,论述历史发展的跳跃性时,涉猎古今中外,例举古代欧洲日耳曼民族跳过了奴隶制直接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近代美洲的印第安人跳过奴隶制和封建制直接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还例举了中国少数民族一跃跳过几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事实……。也许因为这论点的支持,张慧投入主流社会,不怯场不亦步亦趋。
张慧面对突然袭击的挑战,凭她对调频广播性能和作用的了解,再吸收归纳会场上的发言,临场发挥,讲话有物有序,坦然自若地交了那篇“首长指示”。原来那刁难者也出于爱才干而反感外行当头头。从那次之后他倒靠近张慧,关系很好。
接下来李局长偏偏把分房任务压在了张慧肩头。挚友从旁捏一把汗,提醒她:你二把手,怎敢牵这头?”分房子牵扯家家户户利益,局里新盖的房子拖了两年分不下来。上一届分房子不公,骂街骂娘、上访告状的都有,要谁牵头抓分房工作,谁也打憷。
张慧也思忖分房这一脚踢不开,就陷进泥窝了。可她不推辞不躲闪,相信自己没私心,能把一碗水端平。张慧当上分房委员会主任,老房委先拿出了一个分配方案,她看了没有言语,心中明白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出在哪里。她上手强调一个透明度。很快组织人马从头摸底,弄清了全局职工的职务、职称、人口、住房情况,按统一分房标准一一打分,然后列榜公布,让全局上上下下每人都知道谁该分多少,该分什么样的房子。
在调查模底中问题出来了。问题恰恰出在一个分房委员身上,他把小姨子加进了家庭人口中。分房委员会开会,大家面对面坐下来,主持人张慧发问:“分房委出这样事,群众能相信这次分房公平吗?”会场沉默,时间三五分,七八分地过去了。今日时尚,面对面地否定对方的私利不容易。彼时彼刻有人甚至希望张慧发点女性的温柔。张慧当时的确不急不躁,语气也平和,而态度是那么明朗:分房条例规定共居的直系亲属方可计入家庭人口中。如果小姨子计入,那么有人要把小舅子算进来,行不行呢?不行!因此×××同志申报的家庭人口中去掉一人。道理摆的咄咄逼人,谁也躲闪不得,那位当场被否定者脸上难堪,也只好附合众议,表示照章行事。
以前分房有章不循,随意性大,乱子也多。张慧相信法大于官,做官依仗法制。这次她坚持凭章法坐镇领导,对谁也不例外。
这次分房还颇见张慧的改革创意。以前分房一律以男方为主,这次男女平等参与;以前分房不分贡献的差别,这次给获大奖,做出突出贡献的顶尖人物加15分,以留春水不外流。
分房行动快捷,无房户当先进住,第一批表示满意。李局长曾经估计这次分房达到60%的满意度就不错了,实际结果85%的满意度。
张慧走马上任,从棘手之处敢伸手,起点了第一把火。
落座为官情商自须高一筹
张慧人届中年举止端庄得体,透露涵养和气质的美。她既有蒙古族女性热情奔放的性格,又善于驾驭情感,高出一筹领风骚。
人事一线敏感神经线,张慧分管人事,追求配置高素质人才,组成强有力的生产力。她一方面从现有人员中竞选俊才,优胜劣汰,另一方面走出去到高等学校招聘人才,增强局里青春和时代的活力。这一人事改革开前门堵后门,一改过去私情招收亲朋好友降低标准的弊端,造成紧迫感,危机感。同时也惹
来了重重麻烦。这期间,她甚至违逆碰撞顶头上司,颇感沉重压抑。
这节骨上如野马脱缰,一任情绪发作,那会是什么样局面呢?直性子被看做蒙古人的性格,连鼎鼎大名的大学者梁漱溟也认同。他祖上元室蒙古贵人,他身上不知几多遗传也是其坦率性格的一条根系。张慧朋友一直担心她栽到直性子上。
在节骨眼上,她“特思”一下忍住了。“特思”蒙语状声词,汉译过来还是一个“忍”字。张慧新思路上“忍”不是屈从,而是特需的思考节奏。在一忍之间,低沉盘旋想宽思远,坚持真理而又度彼适他,从相左到相近,因而扫去了多少路障。
领导岗位确实促使张慧克制自己修身养性。她视领导为凝聚力的核心,特别看重纂紧拳头。
听她诉说怕班子成员之间生隙,不禁联想起阿母训子图〔《蒙古秘史》里的阿伦高娃母亲折箭教五子团结之画作〕。在班子里她甘为人助,谁该得什么待遇获什么荣誉,她主持公道,责无旁贷地去争取。市里给广电局一个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名额,张慧立刻想到第一线的同志。她向上报告、游说,再给加一名额,终于给广播电台、电视台的两位台长争得了他们应得的政府津贴 那项政府津贴可光环相随终身,她压根没有想为自己申报。评选先进领导,她得票数最多,却榜上没名。从她任副局长八九年间,全局凝聚力量奋发向上,一次被评为全市成绩突出局级单位,连续两次获得全国广电系统先进集体奖。她一次也没有领略过上台领奖的风光。几年来她尝受辛酸苦辣,为全局事业发展投入心血,有目共睹。耳边曾有这样熨贴的话:“奖该你去领,多半是你领导的……。”七情六欲人皆有,张慧听此话不是没有想法。但她沉心过滤,理顺了大小,为全局打出去的拳头而欣慰。投入地忘掉自己,也扫去了她多少路障。
她视领导为服务的别名词,突出为第一线服务的观点。为第一线排忧解难,她躬身下询或挺身而出。1998年电视台有一位刚从部队转业下来的同志值机,他冒然接一个鞋厂广告,吹下岗工交150元可就业。结果那厂长骗钱跑了。受骗者上访告到市里和自治区。市委领导恼火,电视台台长着急上门找局领导。领过不比领奖,局里领此过也窝火。可张慧坐等不下去,硬着头皮同电视台台长到市委,检讨局里管理不到位。随后立即出面解决了受骗者的损失。
老上级这样介绍张慧:报道贯彻党的意图,遵守宣传纪律,弦绷得紧。审查节目有时没有把握及时请示,不自作主张。年轻人思想活跃,抓住敏感的社会问题要曝光,领导从全局衡量利弊,卡住一些节目。张慧旗帜鲜明地执行上级意图,又不泼年轻人一头冷水,做了很多工作……。
把握舆论导向最考验决策的胆识和能力。张慧不为图省事,不为保乌纱将难题送上推下,上下踢皮球。她立足于争取主动,尽力在制订报道计划,策划选题时吃透两头,上下沟通,取得共识,做到与第一线齐抓共管舆论导向问题。
一线指导电视台台长王庆福,通过他们台里工作反映了张慧的思路。他们之间开诚布公,有时争论问题面红耳赤,有时彼此改换位置设想,化解了矛盾。张慧管的宽,操心面大。以2000年夏市里举办“心连心”艺术团大型演出活动为例,她统一安排新闻采访、专题报道、文艺演出,统一指导电视台、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调频台,从各个不同角度配合行动,还要安排观众与演员见面,忙得不亦乐乎。王庆福设身处地体贴张慧在那地位不容易。而张慧随时与第一线息息相通,特别留心青年人的创意精神。
电视镜头不能不对准民众的衣食住行,甜酸苦辣,不能不监督解决百性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可是曝光性新闻采访制作难,播出去更难,播出去不理不睬不改正也为难。张慧和第一线同志一起思考如何突破曝光性新闻的难关?
他们后来摸索出了一条经验。曝光新闻抓共性的问题,且掌握火候选角度,找出政府与百姓间的结合点。市区以前许多餐馆设施粗俗不配套,烟囱冒油烟呛四邻,食客酒足饭饱就近大小便,严重扰民。电视台就此问题曝光,很快凑效。这是民众的呼声,又是政府力所能及,可解决的问题。报道之后,市环保局等部门立即做出规定,饭馆烟囱不合规格、没有卫生间不准办营业证。这样既回应了居民,又促进了城市的文明建设。
张慧同一线采编人常常不谋而合。电视台台长老王设想编辑部内随时倾听民众呼声,苦于没有场所,打算腾出他办公室做对话室。张慧风闻此事,从局里调挤出一间小演播室给了电视台。事后,王对张说:“这事我可能将你一军啦!”张对王说:“我也将你一军啦!”说着两人对笑,好不开心。
黄金贵胄的反弹力强劲爱情的托举力
人生一世大半都经历两个家庭,张慧亦然。她从小至少女的第一个家庭,血系贵胄,上数连着成吉思汗黄金家族。
张慧的外公达理扎雅,即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西北角》描述的达王,是近年电视连续剧《阿拉善王》的主人公。实乃内蒙古阿拉善霍硕特旗第九代第十位亲王札萨克。阿拉善驻京王府就在清恭王府东边,地安门外老三座桥府夹道一号。达理扎雅在京都“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度二十多个春秋而怀有振兴民族之抱负。他在各种强势的夹缝中力求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于阿拉善本土倡导革新,开创了进步事业。日本侵华时他是抗日王爷。1949年8月,断然选择和平解放之路,带全旗起义,10月1日边陲牧地定远营五星红旗飘扬。达理扎雅为社会稳定和国家建设而尽忠竭诚,新中国成立后官至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文革”横杀竖劈不问由,达理扎雅忠而获罪,信而见疑,1968年在批斗场上终堂,含冤而去了。
张慧的外婆,达王贤内助,系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妹、载涛贝勒之女金允诚。张慧之父张钦武国民党军官,曾为达王防止马鸿达势力从兰州向阿拉善渗透的靠山,并成为耿耿忠心跟随达王的家庭成员。“文革”光怪离陆,家里这一张张旧时面孔,在暴徒们声嘶力竭的嚎叫中,一个个变成牛鬼蛇神,直逼少女张慧日夜跌入恶梦。在一层层沉沉压过来的雷锋塔下,一颗稚嫩的心颤抖着,无从思辩东西南北,无力抗争从天而降的灭顶之灾。
那时她在呼和浩特二中上学。同学家光灿灿在95%以内,她家被打入另册,孤惨惨在95%之外。然而,苦极生志,雷锋塔下灵气未灭,沉沉高压使她加倍渴望自由,想往哪一天自己也能展翅飞起,表现自己发展自己。
哪怕捉得一缕光线,她都拼命垫起双脚趴洞外。学习、劳动、工作,人做100%的努力,她加至120%。1968年,外公惨死批斗场那年,她下乡到呼和浩特郊区,铣镐如飞而滴泪不敢落。
几年后形势好转,她先后得两次机会,分别到包头师范和内蒙师院学习。开始工作在包头九中,工作没有钟点,每天早晨第一个到校门口。她一步一步走出采,从班主任到教导主任,从“三八”红旗手到市劳动模范、自治区乃至全国优秀班主任。如今在广电局当头头,每天下班最晚的是她。二十多年来她
没有懈怠过一天。
如果说张慧从第一个家庭得到强烈反弹力的话,那么她从第二个家庭得到的是强劲的托举力。
张慧的夫君许永福,英俊高大的汉族男儿。就是外表也没有亏了咱们的豁艾玛兰勒。他原是北京知青,从七十年代到内蒙就没能回了北京。他满有条件回京工作,家是军官家属,本人高材生,好学好钻,放哪儿也脱颖而出。1977年考高,他分数在全自治区排第一,考上了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这在当时下乡知青说来,无异于人生巅峰的“金榜题名时”。可就是这当儿,许永福急转弯,没有去北大报到,也没有到自治区的大学报到,而是进了包头师专。
在那“十字路口”,他在家庭与个人前程中间,断然选择了家庭。看来可惜、没出息,双方父母都不高兴。已分不清女儿女婿哪一个更亲的岳父,更多一层负疚感。他想在家里女人当先担家务,就是平衡事业与家庭的矛盾,也何至于让男人屈居呢?
许永福当时打破传统的性别次序,实在因为他深爱妻子深知爱她之钟爱。1977年妻子在包头九中正勃勃实现雷锋塔下的梦想,偏偏生下了女儿。她夜里在家带婴孩儿,白天去学校照看大孩子,夜夜少睡眠,天天起五更,超负荷的劳动,而微薄的收入,两夫妇工资加一起76元,左支右绌,困盹狼狈。在此光景,许永福舍不得离家而去。
许永福也坚信自己的体智,在那关键时刻甘愿做妻子事业的后盾,以强劲的臂力托举她前进。
当然他放弃不进京乃至出国深造的机会,并不放松本身的学习进取。包头师专毕业后,他曾带小孩到北京上二外进修英文。孩子在北京不能全托付给上年纪的母亲,他每天往返跑西四和朝阳门外之间。好在学习成绩好,迟到早退,老师也理解。
二外进修之后,他在包头师专任外语系副主任,但是学校离家太远,照顾不上刚刚上学的女儿。他到离家近的市公安局工作,36岁的人从头学起,半年的光景听从小警察的领导。当然,这种关系很快倒了过来,可当时那般情状可想而知。
女儿有一次没考好,父女二人对坐谈心。张慧一旁边听边做家务,听着听着不免心酸。父亲说:“你知道爸爸为你付出多少吗?……”女儿去年从外地给父亲寄来生日卡,句句感肺腑。
深沉爱情的力量神奇,许永福的那般付出也参入阳刚与阴柔的变奏,涉入了家庭深层的革命。
是啊!如果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牺牲的女人是正常的,那么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站着一个男人,为什么不是正常的呢?
媪离开张慧家的那夜晚,双影硕长站立门前,也是一个美景。如果我是他们的岳母或婆母,这时不知该先给哪一个临行额头吻?
尾声 听未尽的草原长调
古老鹿原在缩短时空距离,在与世界主流接轨。宛若一条条金银色的乌尼亚(蒙古包上方结构),由蒙古包顶端向四面八方辐射光芒,一条条金银色的广播电视线从市中心向郊外农牧矿区伸展。张慧担任全市“村村通”广播电视领导组的办公室主任,为消灭电视广播盲乡、盲村,她风餐露宿那些地广人稀、地形复杂而透露悠远历史消息的地方。
东南郊外土默川,古代北齐《敕勒歌》的诞生之源。从北到东西横卧的达茂旗,怀抱着白音鄂博矿区,占去整个市郊的三分之二多。据传,成吉思汗三女儿阿剌海别,在达茂旗敖伦苏木古城那儿为监国公主。黄金家族之女,承袭诃额伦(成吉思汗母亲)母亲的传统,习惯涉政决策。监国公主出嫁时,圣祖降谕教训道:“注意学习,必定永远成功!”
蒙古谚语奉劝老人说:“长寿吧,长寿了看孩子的好。”出入烽火为蒙古族第一代女报人的笔者,岁暮之年得以采访本民族女媒体决策人,甚感幸运,衷心祝福后生可畏!
顺便补充一句,此篇还吴仪的“歌债”。不过,这还是一支未尽的草原长调,后生们亮嗓子会接着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