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建筑师如何实现从画图到创作的升华
2001-07-10本刊采编部李沉
本刊采编部 李 沉
编者的话:日前,《建筑创作》杂志社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了建筑创作研讨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邵韦平、浙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教授罗卿平,分别以北京西单文化广场设计及杭州市吴山广场设计为题,阐述了各自不同的城市广场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此次研讨会得到了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景政治先生和总建筑师方子晋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浙期间,《建筑创作》杂志社的有关人员还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几位青年建筑师进行了座谈。下面就是几位青年建筑师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相信会对大家有一定的启发并会产生共鸣。
杨明:当前建筑创作中的各种思潮肯定会对建筑创作带来冲击,但我认为,这并不会给建筑师带来什么影响。当建筑师明确要做某项工程时,在进行创作之前,建筑师就会翻阅大量的资料以丰富自己的创作想象,之后要去做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包括业主的设想和建议,项目周边的环境及对其的影响,工程完成后所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多方面的前期努力,一个初步的方案会在建筑师的脑海里逐步形成并日渐完善,该项目应具有的风貌和状态也会显露出来,而这种风貌可能不会是当前最流行的,但一定是最能表达建筑师个人想法的。
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师对风格问题是比较淡化的,因为过份强调风格不一定是好事。入世肯定会遇到挑战,在实际创作中,与国外建筑师抗衡也再所难免,这就要求中国建筑师尽快地成长起来。现在的市场对建筑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给建筑师的压力也不小,且功利性太强,在这种竞争中要出精品不是不可能,而是难度太大了。
曹跃进:总结我个人的实践体会,我认为建筑师在创作中应该追求的是建筑的品味。多方面的原因所决定,中国与外国在多个方面,包括人文、历史、环境、社会、思想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外国流行的东西不见得能在中国流行且持久。中国当前建设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房地产业,许多开发商对某些流派或是某种形式过分追求其形式化,对建筑师也提出要设计出什么风格的作品,这就为建筑师的创作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建筑师既要满足业主的要求,又要将自己的思想贯穿其中,这就要求建筑师要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功底和能力,如审美的趣味、手法的运用、对颜色的想象、建筑比例尺度的合理等。当前的一些大型公建,特别是政府投资的项目,也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我认为,建筑师在创作中首先要从功能上去考虑问题。这个问题谁都清楚,谁都明白,但在实践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只有在满足功能需求的情况下,建筑师才会去考虑所谓风格问题。中国当前的建筑市场很大,建筑师的责任很重要,建筑师要对得起人民,对得起社会。我认为,在工作中应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当前的中国建筑师的确需要向外国建筑师学习,但学习什么很重要,好的风格要学习,好的方法要学习,千万不要盲目抄,这是大忌。
许世文:对于风格,我认为可以当成是一个学习的内容,但不应是建筑师所追求的目标。在创作中,业主对建筑师创作的影响力很大,建筑师既要听取业主的建议,又要坚持自己的创作思想,同时还要取得业主的支持,这对建筑师的确是一个考验。大学时代,同学们曾经就将来的发展做过讨论,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观点,有人提出“将来工作中,不要被同行耻笑”。当时觉得这也太容易做到了,但实际中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是要付出艰苦努力和奋斗的。
我认为,入关对中国的建筑设计是一个促进,这样可使中国建筑师更好地学习,更快地进步,有竞争,就会逼出干劲及智慧。
金坤:当今的全球建筑变化很快,国外的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变化可谓是“各领风骚三五天”,特别是在艺术创作上更是如此。但建筑绝不单单是艺术,它有着强烈的功能作用。生搬硬套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我们,通抄只是抄人家的外表,但其内部细部、节点等做法我们都不了解。所谓真正的、本质的内容我们要掌握的还是没有学会。合理的吸取是很重要的,但要努力创出自己的风格,我时常醒觉自己要做到这一点。
黄山农:建筑艺术与其它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是同一个档次的,建筑更多的是一门科学,建筑师在一个地块建一个项目,就如同在一张白纸上解一道数学题一样。
我认为外国建筑师作品更象是一个逻辑产品,它是通过逻辑演义得到的一个结果,而国内整体建筑环境最缺乏的就是这种逻辑性。国外的优秀作品,不论是什么派别的,我认为都是通过逻辑关系得到的结果。现在所谓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只是抄了答案,而原始的可知数肯定是不一样,这种答案一样的题肯定是答错了。
随着今后的发展,这种逻辑性会更强烈了。但迄今,国内的许多建筑都比较欠缺这种逻辑推理的关系。风格、潮流受到市场影响的因素很大,市场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特别是当前房地产开发热,房地产商所追求的与建筑师追求的肯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双方要多加强沟通,加深理解,这样对建筑创作的实践会有极大的好处,同时也减少了相当的不利因素。一个好的项目,其市场需求与建筑师的逻辑推理是正好相符的;一个建筑的成功与否,是与市场需求与建筑师的逻辑推理所占的比例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还有一个担心:现在的建筑师过份依赖市场,而将一些最基本的逻辑推理都给忘了,如果照这样发展,将是非常可怕的。不论是业主还是建筑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素质的普遍提高,一定会对建筑有一个反思,随着这种反思的不断出现并深化,建筑的逻辑感会越来越强。
景松:所谓风格我认为只是个人行为,而不是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外在学校教育时,就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的就是要培养出一名合格的职业建筑师,而个人风格的形成主要是依赖个人天份和个人奋斗的结果。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大师的,很多只是一名普通的职业建筑师,这就要求在学校时就要按职业建筑师的高标准来培养学生,以使其能够在将来适应市场的需求。过份强调风格问题是不对的,越是追寻风格,越是得不到风格。所谓表现风格,就如同人穿衣服一般,穿衣者自身条件起着相当的作用。建筑也如此,其自身的比例、功能等都没做好,无论是什么表现风格,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国外许多不少老建筑,其风格、造型等表现形式及方法和手段绝对是现代建筑的概念,而这些是三千年以前的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普通住宅也很简单,与现代风格基本一样。可见,国外的风格由来已久。建筑师要有自己的追求,只要作品的功能、尺度、比例把握的很好,无论用什么表现形式都一样,放在相宜的环境中都会好看。
我个人认为,国内对立面过于追求,但由此会产生反作用。立面越漂亮,就越会象一面墙一样,将内部与外面隔离开,我个人认为,如何将立面打破是个重要的问题。
入关后,外国建筑师对国内建筑市场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建筑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一个西方人不了解中国的生活,不了解新的社会环境,他如何能搞好中国所需要的设计。我认为,这个难度是很大的。
我们以前与外国建筑师相比,主要是在对新建材的掌握上不如他们,因为他们的建材工业确实比我们历史久,质量精。但现在已不是这样了,技术应用上的差距已经缩小了很多,而现在主要是机制上的差距,国外的事务所与大院是无法相比的。再者,改变机制容易,但要改变对城市的认识,改变对社会的了解是很难的。起跑线同样的情况下,谁对生活、对社会理解的更深,对就会占优,对此我深信不疑。 (李沉根据录音整理/摄影:傅兴)
杨明 | 曹路进 | 景松 |
黄山农 | ||
许世文 | 金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