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之光——藏医药学
2001-05-20仁旺次旺
仁旺次旺
藏医药学是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长期以来与疾病作斗争,并不断实践、探索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较完整、治疗体系独特、历史较为悠久的传统医药学。
藏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藏学的十大传统知识体系之一。它植根于藏学大文化土壤,与青藏高原民族特有的宗教理念、哲学概念、物候、民俗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理论、思想方式、诊治手段、医德医风都蕴含着西藏传统文化特征。藏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以藏学为基础,吸收了汉族医学、印度医学和周边民族医学的精华,根据青藏高原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高原民族生理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针对本地疾病的特征,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总结而成。它以“三因学说”、“七大物质”、“三种排泄物”、“六大药物性能”、“八大药物功效”、“十七个药物配方功效”为基础,建立了独特的生理、病理、病因等系统性的藏医药理论体系,并形成了360种针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病的预防和治疗等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技能。藏医药学把一切疾病的主要原因归为人们的生活起居不适合,大自然中的五行与人体内在的阴阳间不协调,从而导致隆、赤巴、培根三种因素与人体的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之间失去平衡,最终产生疾病。比如,隆的正常功能失调可能出现失眠、头晕、血压失调、耳鸣、胀肚等症状,同时也容易导致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脏病、脑血管病等器质性病变;赤巴的正常生理功能失调,会出现口干、发热、出汗、口苦、恶心等症状,同时导致肝胆血液疾病;培根因素一旦失调,会出现消化不良、恶心、疲劳等症状,容易导致胃肠道和免疫功能低下所引起的疾病。针对以上疾病,藏医在诊治过程中非常强调整体观和综合调节,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
藏医临床实践当中对任何一种疾病诊断时除了传统的望、问、切等方法外,格外注重对病人的心理状态和对病人尿液及唾液进行观察、分析,提高诊断准确度。
藏医非常重视保护脾胃功能,并在理论体系中把脾胃俗称“先天之本”,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始终将保护胃的功能提到一定高度。藏医在采用植物药的同时,也用西藏特有的矿物、珍宝和动物等。服药的时间分早、中、晚、晨,并强调季节、时晨因素。从药物的剂型来看,藏药的剂型以水丸剂为主,有散剂、膏剂、汤剂等。有些名贵药如治疗脑血管、心血管、高血压疾病的“七十味珍珠丸”等一些成药,提前浸泡在有盖的小杯内,加盖保障药味性能,而且这类药大部分是在黎明前空腹服用。
藏医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对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有关疑难杂病的治疗也有较独特的疗效。比如在脑血栓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高血压、心脏病、脑动脉硬化、脑萎缩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以调隆行气、活血通脉、补心气调脑、双向调解、改善微循环等进而产生较好的疗效。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缺氧,长期以来人们习惯饮用高蛋白食物和高脂肪食品,因此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较多,藏医药学关于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品种也非常丰富。藏医治疗脾胃病也有一定的优势,形成了调节消化、吸收、分解、排泄等整体观的治疗体系,有仁青常觉、芒觉、坐珠达西等藏成药。
长期以来,藏民把“七十味珍珠丸”和“仁青常觉”等作为治病、防病的珍贵药品随身携带,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备用品。一些专家认为,藏医药可能是征服癌症、艾滋病等疑难杂病的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之一,它必将对整个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责编: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