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风问俗来这里
2001-05-20沈春宇
沈春宇
我们当中的多数人,对少数民族的最初印象,也许是从电视画面、摄影作品或是美妙的民歌开始的。比如,提起藏族,很多人就会想到他们手捧雪白哈达、能歌善舞的样子;说到苗族,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满身银饰的盛装苗族少女……。对另一部分有机会到过民族地区旅游的人,在印象中,可能还会增添一些盛大欢庆的民族节日场面。长期以来,这些形象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已经成为他们区分少数民族的标准。
实际上,这只是这些民族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很小的一部分特征。而这些印象,常常是不完整的,而且还可能包含了一些误读、误解的成份。
一个人要想对其他民族及其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的确是相当不易的。虽然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国家,但我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对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可能还不如对大洋那边的美国文化了解得更多。所以,同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我们都应该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尽管要真正了解不同的民族和文化通常比较困难,但我们仍希望作一些尝试。因此从特色鲜明、内容通俗易懂,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角度出发,我们选择了开辟“寻风问俗”这一专栏,每期向读者系统介绍我国各民族中目前还在沿续的部分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无处不在,丰富多彩。在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禁忌里,它们就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各民族的生活百态。它们是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在自身所处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创造、积累,逐步发展而来的。可以说,它们描绘着各民族的形象,也铸造着各民族的灵魂。
当通过风俗习惯来了解一个民族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关它的一些特点。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此外,伴随时代的变迁,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变,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始终在变化着。比如,五十年代民族大调查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这些民族现在的情况相比,一般都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还有,也是民族风俗习惯非常重要的一面,各族人民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很自然地认为,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就是对自己民族的尊重;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就是对自己民族的轻视。同时,在人员交往频繁的今天,一些风俗习惯也在发生变化。
如何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对一个“外乡人”来说,“入乡随俗”,“过境问俗”,这是自古流传的社会经验和民间道德,实际上体现了对不同风俗习惯的尊重。在我国,从许多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中都可以找到有关的条文,最基本的就是宪法中所规定的“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这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任何社会团体、单位和个人。应该说,这是国家和社会维护民族团结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宪法中规定的民族平等权利的重要内容。因此,尽管各民族(当然也包括汉族)的风俗习惯中都存在有不适应时代和本民族发展的成份,但判别和改革这些成份,却是本民族自己的事情。任何别的民族的成员,都不应该以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随意评短论长,更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而感情用事。因为任何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哪怕是出于开玩笑,也是容易刺激以至伤害民族感情的。
民族风俗习惯,既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民族风俗习惯的多样性,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而对其他不同文化的容纳和吸收,正是一种文化充满生机的表现。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按照他的解释,“各美其美”是指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在民族接触初期还常常发生强迫别的民族改变他们原有的价值标准来迁就自己的事情。民族间能相互尊重对方的价值标准,也就是容忍“各美其美”,这本身是一大进步。只有在民族间平等地往来频繁之后,人们才能够欣赏别人的价值标准,这就是“美人之美”,又提高了一层境界。
开办“寻风问俗”这一栏目,目的在于通过向读者介绍体现在我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中的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使大家能够对我国各民族的生活更多一些沟通和理解。并愿能在实践中,使尊重不同的民族及其习俗,也像我们尊重他人的基本人格一样,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常识和习惯。最终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德。(责编:梁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