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坡:插上internet的翅膀
2001-05-20王宏晓
王宏晓
在中原大地,有一个名叫桑坡的村庄已成为实实在在的“互联网村”。
桑坡是河南省焦作市的一个回族村。全村1050户,4300多人口,都是回族。
桑坡是黄河中下游一个重要的皮毛集散地和加工地,全村有56家皮毛加工企业、1026个皮毛加工户。桑坡人搞的是真正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原料、市场“两头在外”……桑坡人可以左右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皮毛的价格……桑坡建有河南省第一家乡村网吧——桑坡网苑。桑坡人利用internet挣美元……
皮毛专业村——电话村——互联网村
桑坡村座落在黄河北岸一片冲积平原上。黄河乳育了桑坡,也见证了桑坡的千年兴衰。
大约明朝初年,几个风尘仆仆的回回从西北来到这片属于怀庆府管辖的平原上。他们披荆斩棘,筑土为墙,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以后,一批又一批的回回从各地来到桑坡定居,丁姓的,白姓的,买姓的,沙姓的……尽管来源不同,姓氏不同,他们都拥有一种共同的谋生本领——擅长皮毛的加工和经营。他们把西北的皮毛运到中原贩买,或经过鞣染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久而久之,桑坡村成了一个远近有名的皮毛集散地。据说郑和下西洋时,桑坡村的皮毛就跟着漂洋过海,远销异邦。
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使桑坡村古老的皮毛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全村男女老少齐动手,集体、个体一齐上。传统技艺加上现代化的工艺设备,为桑坡村的皮毛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桑坡村瞄准国际市场开发、生产产品,先后推出了高档裘皮汽车座垫、沙发垫、地毯、裘皮服装等系列产品,出口到日本、美国、意大利、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还在天津、上海、深圳等3个城市设立了进出口基地。到1995年,桑坡村已建成了56家皮毛企业,1026个皮毛加工户,年创产值6.3亿元人民币,实现税利7500万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桑坡村年加工羊皮500万张,其中有200万张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我国每年从澳大利亚进口羊皮的总数量是250万张,桑坡村就占了80%。也就是说,桑坡村可以左右澳大利亚对我国出口皮毛的价格。
由于桑坡经济的外向型特征,国际市场波动时时牵动着这个黄河岸边的回族村。为了及时捕捉市场行情,电话、手机、传真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大量进入了桑坡回族群众的家庭。1995年,桑坡村建成了容量为2000门的程控电话大楼,这是河南省第一个村级程控电话系统。到1998年,桑坡村1026户人家中就拥有固定电话1200部、手机350部、传真机100台。桑坡成为全省有名的“电话村”。
与此同时,一种新的尚不为众人所知的现代化信息媒体开始进入桑坡。它就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1994年,在中国的大城市也还没有几个人听说过internet的时候,一些立足桑坡、胸怀世界的年轻皮毛老板已开始接触互联网,并尝试上网。1997年,一个叫丁九的皮毛老板成为桑坡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桑坡村第一个申请了顶级国际域名,并投资制作了自己公司的主页。1998年10月,丁九利用互联网神话般地与一家奥地利公司做成了一笔52.6万美元的生意。霎时,“信息就是金钱”的神话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互联网一下子成了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上网热”骤然在桑坡村掀起,企业、家庭竞相购机上网。河南省第一个乡村网苑——桑坡网苑应运而生,面积80多平方米,拥有电脑14台。到目前,桑坡村56家企业中已有41家上网,10多家建立了拥有独立域名的网站。电脑、互联网也进入了一户户回族人家。
互联网拉近了世界与桑坡的距离,改变了桑坡人的生活。桑坡人建网站,制网页,宣传桑坡,宣传自己的企业。桑坡人上网冲浪,寻找信息,炒股票,发订单,网上做生意……一句话,互联网上的桑坡村,故事特别多。
丁九、买云海和丁玉峰的故事
丁九是桑坡村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和桑坡村其他同龄人一样,80年代初,年轻的丁九开始经营自己的皮毛生意。到90年代已经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大老板。
搏击商海多年,丁九走南闯北,眼界开阔,深知信息之重要。1994年,他就以商人特有的精明,看到了互联网世界所潜藏的无限商机,打算购机上网。1997年,当互联网刚刚兴起在中国的大城市的时候,他就委托洛阳市的专业人员为他的公司制作了中英文网页,对外宣传他的企业和产品,开始网上做生意。他是桑坡村第一个上网的人,也是第一个制作自己公司网页,建立网站的人。
1998年10月,奥地利一家公司在网上看到了丁九公司的产品信息,很快发来了一张52.6万美元的订单。这是桑坡村的第一笔网上交易。也正是这笔交易,在桑坡村掀起了互联网热朝,一下子把桑坡村推进了互联网时代。别人称赞丁九是桑坡村信息化的“功臣”,丁九自己也颇为自豪。
买云海是桑坡村统力皮毛公司的老板。1999年,他的企业仅出口一项就达300万美元。
买云海是桑坡村最早上网的一批老板之一。自1997年他购买了第一台电脑起,他的生活便和互联网相随相伴。
买云海每天的生活是从互联网开始的。清晨,他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看E—mail,浏览新闻,收集信息。外出办事或出差,他总是随身携带一台手提电脑。一有闲暇,他就利用手机拨号上网,搜捕信息。
如今,他家里的电脑已经更换了三台,一台比一台配置高,一台比一台速度快。但他仍嫌太慢。
买云海说,他父亲那辈子人做生意,靠的是两条腿和老关系,常年奔波在外。现在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联系客户,信息来源广,还节省了不少差旅费。以前每年跑市场差旅费的支出少说也有十几万元,如今可以节省下大半。到目前为止,他通过网络联系到的订单已有1000多万元了。
1997年10月,买云海通过Netmeeting认识了一位在南京开皮毛公司的澳籍华人,两人在网上交往了一段时间后,澳籍华人特地从南京赶到桑坡村考察了买云海的统力公司,一次签下了供应几十万美元原料的订货合同。2000年,两人在南京建立了合资公司。
现在,每天下午,买云海都要在电脑前安装上摄像机,通过Netmeeting向南京方面介绍生产进度、客户追加等情况。买云海把皮毛制品放在摄像机前面,南京那边就能看到皮毛的色泽、品质……
买云海说,他的公司里已有4台电脑上了网。以后订单、客户越来越多,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企业管理。所以,下一步他准备在公司里建立一个局域网,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
23岁的丁玉峰在桑坡村也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一是他仅有小学学历就制作了自己的网页,二是2000年他又重返校园,专攻英语。
像许多年轻人一样,丁玉峰刚上网时,热衷于玩游戏,看个热闹。有一天,他在电子邮箱里发现了一封英文邮件。小学毕业、从没有学过英语的他一个词也看不懂,无奈只得跑到孟州市里请人翻译。原来是一位台湾客商发来的求购皮毛制品的邮件。等到翻译帮他回复对方后已经错过时机:台湾商人刚刚同桑坡村的另一家皮毛公司签定了合同。丁玉峰痛失一笔几十万元的大生意。
这件事对丁玉峰震动很大。知识就是财富,没有知识干什么都不行。过去满足于做生意,能挣钱,早早就辍学了。现在看来,目光太短视啦!
他毅然回到了校园。他跟孟州一中一位老师学英语,从ABCD学起,经过一年的时间,已学完了初中英语的四本教材。
丁玉峰也有过一段浪漫的网络爱情。“美眉”是一位北京的大学生,两人在网上交往了很长一段时间,有时还通电话呢。后来,“美眉”毕业留在了北京,再也没有联系。痴情的小伙子跑到北京,在“美眉”曾经学习过的校园里站立了好久好久。
经此打击,小伙子深沉了许多。他说,这个世界虚幻的东西很多,只有知识是实实在在的。
他把自己的主攻目标定在英语和电脑上。他说,时代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青年人只有插上知识的翅膀才不会被时代抛弃。(责编: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