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峡两岸髓之缘

2001-04-29

祝您健康 2001年6期
关键词:骨髓库李政道骨髓移植

水 冗

范和志,浙江天台的一名工人。他曾被来势凶猛的慢性白血病逼向死亡的边缘。就在生死攸关之际,一位台湾同胞捐赠的1130毫升骨髓使他峰回路转。他接受的是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

那是1998年的一天,正在上班的范和志突然感到阵阵头痛,全身乏力。去当地医院检查,医生发现他脾脏肿大,白细胞明显增多,初步诊断为慢性白血病。一个星期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再次证实了这个冷酷的现实:范和志的白细胞比正常人多了20倍,染色体明显异位,慢性白血病的诊断不容置疑。

他的生命危在旦夕,骨髓移植是转危为安的惟一希望!骨髓从何而来?浙医一院血液科的林茂芳教授和黄河博士首先考虑到范和志的6个兄弟姐妹。根据科学推算,在同胞兄弟姐妹中,骨髓基因相同的概率可达1/4。然而,配型的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6个人的骨髓基因没有一个和他相同。亲缘关系骨髓移植的路走不通了,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便成了拯救范和志生命的“绿色通道”。专家们紧急查询了浙江省600名骨髓捐献志愿者的资料,又赶紧向中华骨髓库请求配对,但仍然没找到一例和范和志吻合的骨髓基因。

在这面临绝境的关头,黄河博士和血液专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人——李政道博士。美籍华人李政道博士是台湾慈济骨髓捐赠中心主任,而慈济骨髓捐赠中心拥有20万志愿者的资料,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求援传真发出后,李政道博士迅速作出了反应:请把病人的血样寄来。范和志的血样送抵台湾后不久,李政道博士又及时传回了佳音:在台湾的骨髓捐赠者中,有一位29岁的小伙子的骨髓基因与范和志完全吻合。而这位小伙子也十分愿意用自己的骨髓挽救范和志的生命。

寻觅到了骨髓供者固然是天赐良机,但这仅仅迈出了骨髓移植的第一步。接下来的步骤真可谓环环相扣,一步也不能省略,一步也不能出错。首先是确定移植时间。专家们经过深思熟虑和周密计算,并仔细查看了国际航班,将时间确定在11月27日。如果这天早晨在慈济骨髓捐赠中心花莲总部抽完骨髓,立即乘飞机送往台北,然后由台北飞往香港,正好可以赶上末班飞机,于当天抵达杭州。这样便有可能在24小时之内完成移植。

时间确定之后,移植工作的倒计时也就开始了。11月20日。浙医一院的医生对范和志进行了“毁灭性”的化疗,将其体内已经病变了的骨髓细胞逐步杀死,为植入健康的骨髓细胞做准备。走进无菌层流室之前,范和志怀着复杂的心情与所有家庭成员见了面,似乎有几分“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之感。这毕竟是一个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过程啊!自己体内免疫系统被摧毁之后,万一供髓者来不及供髓,或者供髓途中发生什么意外,都会危及生命。

在慈济骨髓捐赠中心,专家们正严格地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着各项准备工作。然而;谁也没有料到,11月27日竟然是在疾风暴雨中到来的。由于机场关闭,李政道博士被迫改乘火车从花莲到台北。这一变故,就使得整个行程增加了3个小时。上午10:00骨髓抽取完毕,李政道博士提着骨髓保存箱登上开往台北的火车。下午14:15到达台北火车站之后,就在警车的护送下冲上高速公路,直奔台北机场。这时,原定班机已经起飞,只有改乘16:00的班机。17:45到达香港后,李政道博士又争分夺秒地乘上飞往杭州的班机。当晚20:05,飞机终于稳稳地降落在杭州国际机场。

又经过一系列周密细致的准备,台湾同胞捐赠的1130毫升骨髓终于缓缓地滴入范和志的体内。躺在无菌层流室内的范和志满心喜悦,向在玻璃窗外探望他的李政道博士挥手致意。一个月后,杭州各家报刊都纷纷在显著位置刊登消息:“我省首例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获得成功。患者范和志在移植了台湾同胞捐赠的骨髓后,经过30天的精心治疗,顺利走出无菌层流室。国际知名血液免疫专家李政道博士专门打来电话,向患者和医务人员表示祝贺。”而重获新生的范和志念念不忘的则是那位无私的骨髓捐赠者,他逢人便说:“这位不知名的同胞真比我的兄弟姐妹还亲啊!”

范和志所患的慢性白血病又称血癌,是一种多发的恶性血液病,自然病程一般只有数月。骨髓移植是目前治疗该病的较为有效的医疗手段,治愈率可达65%~75%。我国人群中白血病的发病率已达4/10万,全国平均每年新增4万白血病患者,发病年龄主要在30岁以下,儿童占50%以上,其中多数可以通过骨髓移植来治疗。骨髓移植还可以治疗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淋巴瘤、乳腺癌、肺癌、红斑狼疮等等。浙医一院在李政道博士的支持下,已开展了20多例此类手术。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讲述的大陆白血病患者庄妍姑娘与台湾骨髓捐赠者之间的感人故事,就发生在浙医一院。患有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中国药科大学的邓硕宁同学目前正在该院接受治疗,亦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

曾多次主持骨髓移植工作的黄河博士指出,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和家庭中独生子女的增多,同胞之间寻找骨髓供者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只有动员尽可能多的志愿者加入非血缘异基因骨髓移植事业,才能给患者带来再生的福音。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们对捐献骨髓和骨髓移植还存在着种种顾虑和误解。首先是捐献骨髓对供者的健康是否有影响。我们知道,成年人的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红骨髓能够制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黄骨髓主要为脂肪组织,只有在人体发生贫血的时候才转化为红骨髓。采集骨髓主要是采集髂骨中储存的红骨髓,所抽取的纯骨髓细胞仅占人体中骨髓总量的很小一部分,这对供者的身体健康是毫无影响的。采髓手术也比较简单,采用硬膜外麻醉,整个手术过程中供者神志始终清醒,可以避免麻醉意外。术后个别供者可能有短暂的局部不适,但很快就能够恢复正常,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其次是患者接受骨髓移植要住院数月,承受那么多痛苦是否值得。患者从骨髓移植预处理开始到治疗结束出院,大约需要2~3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要接受大剂量的放疗和化疗,承受一些毒副反应。在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低下时,还要过“感染关”和“出血关”。但是,经过了以上过程后,骨髓移植获得威功,便能达到长期生存的目的,其中10%的人还可以保持生育能力。所以,接受骨髓移植这一先进的疗法,对于患者来说是绝对值得的。

近年来由于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骨髓移植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技术上和质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1992年中国红十字会中华骨髓库正式成立。骨髓库将志愿捐髓者的白细胞分型和其他资料输入电脑,以名检索。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中华骨髓库志愿捐髓者能总数尚不足2万人(其中包括中华上海骨髓库的志愿捐髓者)。而一般来说,骨髓库的骨髓供者资料最低限度应具备10万人份以上才具有实际意义。配型数据的稀缺,导致了骨髓移植供者和受者的相配率很低。如欲改变这一状况,必需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有关人士呼吁,要大力加强科普宣传,让公众了解和掌握有关骨髓移植的科学知识,克服惧怕心理;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群众团体的积极性,组织动员公众尤其是青年志愿者加入骨髓捐献队伍;要鼓励和倡导社会各界为中华骨髓库的建设募捐,成立有关专项基金,提供必要资金保证。

为了挽救垂危的生命,让我们奉献爱心、广结髓缘!

小资料:骨髓捐献与骨髓库

据统计,约有90%的公众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方法、移植安全性和风险性等知识掌握不够,对其过程的了解还停留在对字面含义的简单理解上,普遍认为捐献骨髓需要直接从供者骨内或脊椎内抽取骨髓。正是这种惧怕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加入志愿捐髓者行列,造成了供者的流失。

实际上,捐献骨髓与普通献血没有本质区别,现代医学的进步使得骨髓移植的技术越来越简单、安全和有效。采集骨髓的方法类似于一般献血。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造血干细胞本身就有50%处于静止状态,供者所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只占人体内造血干细胞总量的0.3%~0.5%。在完成采集后,供者的造血干细胞会迅速增殖,一两周内完全恢复,所以捐献骨髓对供者的健康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骨髓库实质上是通过普通血检而建立的骨髓信息库,即建立骨髓捐献志愿者资料检索中心,而不是抽取志愿者的骨髓储存起来。

猜你喜欢

骨髓库李政道骨髓移植
李政道先生画中的科学元素
李政道和秦惠箬的芝城之恋
骨髓捐献会影响健康吗
骨髓捐献会影响健康吗
自体骨髓移植联合外固定治疗骨折不愈合
一个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的心声
我校附属协和医院成为福建省唯一的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采集和移植双重资质定点医院
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骨髓移植术后三年出现第二肿瘤一例
李政道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