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东方金字塔”浮出水面:南越王墓
2001-03-24学者
学 者
2001年春,在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中,中国国家文物局正与墨西哥国家艺术委员会联合举办古代文物展。据悉,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引进的外国古代文物展览。让闻名世界的“玛雅文明”与之“同台竞技”,南越王墓的份量由此可见一斑。
王陵发掘困难重重
1983年6月9日,当象岗山(位于广州市区北部,形如卧象)上一幢公寓楼动工开挖墙基时,工人们突然发现地面上露出了排列整齐的大块砂岩石板,顺着石板之间的缝隙看下去,隐约可见一座庞大的建筑。考古专家赶到现场,仔细勘查周围的情况后,便派一人设法从大石板之间的缝隙进入了这座地下建筑。据这位勇敢的考古队员事后回忆,当他双脚刚踩到墓室时:“顿时,一股腐朽而又阴湿的空气袭人而来,我骤感一阵阵阴冷,浑身麻酥酥的。墓顶和前室四壁都有朱墨绘的卷云图案,可见古墓的富丽堂皇。前室两侧是东、西耳室,有过道相通。我轻步跨入东耳室,映入眼帘的珍宝简直不可胜数:那斑驳陆离的大铜壶倒卧在室中,一件件大铜提筒、铜钫等排列有序地放在一起,一排整整齐齐的铜编钟在电筒光线的辉映下泛着绿光,彩绘漆钟架仍存。仿佛墓主刚刚离去,那悠扬的古钟声,依稀还在墓中回旋激荡。”
当这位因巨大的惊喜而忘却了恐惧的考古队员从地下上来时,他所描述的景象立即轰动了所有等候在现场的人。经过认真地准备,1983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文管会共同组成的发掘队在象岗山顶部布下方阵,开始了大规模的发掘工作。
为保证发掘的安全,发掘队在墓的周围设立了警戒线,一批荷枪实弹的武装民警24小时站岗放哨、巡逻值班。当时正值盛夏,天气异常闷热,气温高达36℃以上,湿度接近100%。就是在这样的酷热季节里,考古队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古墓的发掘中。
该墓深藏于山腹之中,是中国埋葬制度史上年代较早的石室墓。它平面呈“凸”字形,自南而北由墓道及前室、东耳室、西耳室、主室、东侧室、西侧室和后藏室共7室组成。7室相互连通,前室与墓道、主室与前室各设石门,其余各室间均设置有木门。从后藏室北墙至前室石门,南北全长10.68米;从东耳室东端到西耳室西端,东西宽12.24米。墓室总面积约100平方米。
考古队员们首先找到了墓道。也许是为了预防被盗,墓道填满了黄土和大石块。经过艰苦的清理工作,在动用起重机运走了大石块、清理了两个殉葬卫士的尸骨后,发掘人员终于来到了陵墓门前。
进入第一道石门,就到了墓的前室。进入前室后,考古队员们发现覆盖前室顶部的大石板已断裂错位,随时都可能塌下来。于是队员们取出文物,用装满木屑的麻包垒成一个方形支柱,承托断裂错位的顶盖石,再铲去顶盖石上方的填土,用起重机吊走石门和顶盖石,排除了险情,发掘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东耳室、西耳室的修造方法颇为奇特,是先在原岩上凿掏出洞室,再于洞室内用石块垒砌而成。东耳室的顶石有一块断裂掉落在室内正中,由于石块太大,无法运出耳室。考古队员们被迫先将室顶的原岩凿穿,从上面吊开石块,清理工作才开始得以进行。
前室及东耳室、西耳室发掘结束后,考古队员们便尝试着打开全墓的中心——主室大门。经过周密地策划,发掘队先从石门下挖了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坑道,搞清楚了门背后的情况后,想尽办法终于拆下了一扇石门,进入了墓主的寝宫。
奇珍异宝震惊世人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座彩画石室墓。如以总体观之,整个南越王墓就是一座丰富而华美的地下宫殿。更可贵的是,这座西汉墓尚未被盗,墓中出土的随葬品异常丰富。共有金银器、铜器、铁器、玉器、陶器、漆器、玻璃器、丝织品等十几类千余件,其中不少是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出土于主室的屏风是一件实用器具,复原后正面宽3米、高1.8米,可等分为3间,中间辟两扇木门,正面两侧还有可以折叠开合的翼障。屏风上装有各种铜构件,作用各不相同。如左、右下角折叠铜构件上面是曲尺形可开合的活动页,下面以坐姿力士承托,力士着短衣短裤,双眼圆瞪,张口衔一条两头蛇,两手各握一条蛇,蛇尾与上面的蛇头缠绞。屏风顶的装饰物或作双面兽形象,或作振翅欲飞的朱雀形象,雀尾呈双页戾形,原来还插有雉鸡尾羽。可惜的是,屏风的木质结构早已腐朽,原有的彩画已不清楚。但出土时,周围散落鎏金铅泡钉600余颗,散见许多不大的红色彩绘漆皮,由此可见这件屏风当年的华彩风姿。
墓主身穿的丝缕玉衣,是古代文献及考古发掘所见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之外的一个新品种,而且玉衣制作为对襟形式也与以前所见都不同。目前在世界各国还从没发现过,所以堪称稀世国宝。更令专家学者们不解的是,墓主(后考证为赵眜)生前虽称“帝”,甚至死后在葬具上也仿效汉代帝王,但玉衣的制作却很草率:只有头罩、手足部位的玉片钻孔用朱红色丝线编缀。而躯干和四肢的玉衣片竟没有钻孔,只是用一种红色黏合剂把它们贴在麻布之上,制成玉衣形状。制作如此“马虎”,的确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说,也许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更让人惊奇的,是那个在主室中出土的银盒。该盒有器身和器盖两部分组成,盖与身相合处的上下边缘各饰一匝穗状纹带,谷粒凸起,系錾刻而出并鎏金。盒盖顶部焊接了三个银锭形小凸榫,身底附加铜质鎏金圈足座,盒盖与底部还刻有草隶体铭文。据专家研究,银盒的造型、纹饰以及制作工艺与中国传统的金属器皿风格迥异,系来自遥远的波斯或爱琴海地区,由于银盒原来没有钮和足,使用不方便,所以南越工匠添加了小凸榫和圈足座,使之成为一件中西工艺合壁的文物珍品。
南越国王神秘莫测
据史料记载,南越国的疆域位于五岭以南,包括今天广东、广西、海南和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远古的岭南气候湿热、林莽茂密、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先秦时期栖息在这一地区的越族人各有种姓,分散成许多部落,因而史书上又泛称为百越。
文献记载,南越王第一代王赵佗在位67年之久;第二代王赵昧是赵佗的次孙,在位十余年病死;第三代王赵婴齐是赵眜的儿子,在位只有八九年;第四代王是赵要齐之子赵兴,即位不久即被丞相吕嘉杀害;第五代王也是赵婴齐的儿子,名赵建德,是亡国之主(南越国于公元前111年被汉武帝所灭),也是被杀身亡。赵兴、赵建德在位时间合起来前后只有3年,又都是被杀死的,可以肯定没有建造与其身份相等的大型陵墓。所以,南越王墓应该有三座即赵佗墓、赵眜墓和赵婴齐墓。
象岗山南越王墓发掘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墓主人是谁?成为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有人认为墓主人应是第二代南越王赵眜,有人则认为是第三代南赵王赵婴齐。最后专家根据大量出土文物和史料认定,墓主是赵佗之孙、第二代南越王、自称南越文帝的赵眜(死于公元前122年)。
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尽管赵眜曾自称“文帝”,但史书中却没有关于他的详细记载。即使是近年编写的《南越国史》,对之也只有些零星介绍:
西汉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南越王赵佗病死,他的孙子赵昧(史称胡,即南越王墓墓主)继位,称南越文王,又称“南越文帝”。
另据文献记载,南越国第三代王赵婴齐的陵墓在三国时期已被孙权派往岭南的士卒盗掘。而第一代王赵佗死后,为了迷惑视听,他死后出殡,四个灵柩分别从四个城门运出。因而直到今天,也无人知道他葬于何处。再加上赵昧“史书无载”,所以今天广州的南越王墓就显得更加重要。有关专家说,南越王墓对研究史载甚简的南越国宫室制度、丧葬制度、考察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