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惟一被提及的中国人
2001-03-24许君
许 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透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这部鸿篇巨著的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货币和商品流通》一个附注中写到:“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咸丰四年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饬。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
马克思所写的王茂荫(1798—1865),是安徽歙县人,字椿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卿,户部、工部、兵部和吏部侍郎,前后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以两袖清风、直言敢谏而著称。他在京做官30年不携眷属,一直独居于歙县会馆。他是一个非常有见解的财政专家,一直关注币制改革,对物价规律和货币投放之间的关系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已相当严重,王茂荫在咸丰元年(1851年)就提出第一个货币改革方案《条议钞法折》,建议发行可以兑现的纸币,以防止通货膨胀,但未被朝廷采纳。1853年,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军经费,清廷大量发行不兑现的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并开始铸造当百、当千的大钱,用尽心机搜刮民间钱财,以弥补财政亏空,其结果是通货膨胀、市井萧条。于是,王茂荫于咸丰四年提出第二个改革方案《再议钞法折》,针对“钞无从取钱”的矛盾,进一步提出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必须兑现,反对铸大钱。可是这些建议不但未被采纳,反而触怒了咸丰,以致将王茂荫“交部严加议处”并调离户部。此事被写进当时的《帝俄驻北京公使馆关于中国的著述》里。马克思从俄国使节带到欧洲的材料中了解到这些,就在《资本论》中做了记载。
可是有关“王茂荫”身份的认定却费了一番周折,早在1932年,我国几位学者着手翻译《资本论》,因为所采用的几种不同文字的版本,在译到上述附注时,对文中的中国人名的译法观点不一,有译为“王猛殷”、有译为“王孟伊”、有译为“万卯寅”。于是,有人向著名学者吴晗请教,吴晗认为附注所说的是中国财政大臣,猜想是户部的官员,再根据提及的时间,查看《清史稿·部院大臣年表》,果然找到户部右侍郎王茂荫的名字。本着严格考据、治学严谨的原则,专家们又查阅了《清史稿·王茂荫传》,传记中说他曾提议实行钞法,为皇帝申斥,与《资本论》附注中提到的相一致,证明王茂荫是《资本论》中提及的中国人得以最后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