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传媒集团
2001-02-13鲁川
鲁 川
带着近来我国新闻改革和发展中的种种疑难问题,我们赴辽宁沈阳拜访了著名报人、新闻学家赵阜同志,听听赵老的高见。
赵阜是新闻界所熟悉的前辈、著名新闻专家,自少年时代参加新四军起,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新闻工作,建国后长期担任省市党报总编辑重任,为我国新闻事业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主办过优秀的党报,如辽宁日报、沈阳日报等;培养了一些优秀的新闻人才,范敬宜、李洪林、谢怀基等名记者、名编辑,都是从他身边腾飞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改革每上一个台阶,每遇疑难问题,不论是在职,还是离休之后,赵阜总有新思路、新见解、新举措推出:
——改革开放之初,赵阜提出:办好党报要抓好头版头题,要“不拘一格选头条”。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改革和规范新闻传播行为。
——八十年代中期,当我国传媒开始创办子报子刊、子台系列台,并形成大大小小的传媒群体时,赵阜敏感地意识到我国传媒集约化、集团化时代的到来。他率先研究,首先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传媒集团”的学术观点,认为“走集约化、集团化的道路,是新闻传媒发展的共同规律”。
——近来,关于新闻队伍建设,赵老提出了培养新闻特色人才的见解。他强调,新闻媒体“没有自己的特色人才,就没有自己的特色”。他说:“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应当是新闻人才必须具备的思想品质和思维方式”。
赵老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
一、如何正确地科学地认识传媒集团
我们先请赵老谈谈我国传媒集团的建设和发展前景。赵老说,这是当前新闻体制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初具条件的媒体,都在考虑尽早尽快组建自己的集团。“我认为首先要对传媒集团有个科学的、全面的认识。”
赵阜说,新闻传媒业的集约化、集团化是随着现代化生产方式的集约化、集团化产生的,是社会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出现的新闻传播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西方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是我们常说的报团、新闻托拉斯、新闻集团公司。西方经济以自由竞争为原则,优胜劣汰、兼并集中,并走向集团化、垄断化,西方的新闻传媒集团是在这个时候这个基础上形成的。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传媒集团在我国的出现,是近几年的事。从1996年广州日报进行建立报业集团试点起,5年来,我国已有16家报社组建了集团,广播电视业、通讯社等也正在积极筹建集团,传媒集团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这是一大进步。曾记否,十几年前,这还是禁区,很多人都还认为传媒集团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与我们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
赵老讲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发生在13年前与他有关的一段插曲,不妨趁此机会与赵老沟通一下。那是1987年,我们为完成国家“七五”课题,去辽宁日报社访问学习,当时赵阜是辽宁日报总编辑、省记协主席,他欣然接受了专访。那时,各大新闻媒体正在扩版扩台,争相创办子报子刊、子台和系列台,逐渐繁衍为以机关报、机关台为核心的大大小小的媒体群,这一现象成为当时新闻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问起对这一现象怎么看,赵总似乎早已成竹在胸,他从新闻传播业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分析起,深刻阐明我国新闻传播业正走上集约化、集团化管理的道路,这是世界各国新闻业发展的共同规律,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例外。当然,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特殊国情,特殊的经济情况,特殊的政治体制,特殊的文化传统等,这些铸成了各自的个性特色。这是特殊规律。只有将共同规律与特殊规律统一起来,才能建成有自己特色的传媒集团。记得当时赵阜曾举例说,我国经济不如西方发达,但也在走向集约化、集团化。西方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我们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但都在走向现代化、集约化、集团化。我们与西方国体政体不同,我们有党和政府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更容易实行集团化管理。
赵阜说,西方新闻传播业的集约化、集团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是随着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传媒,同样会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而走向集约化、集团化。他强调,当前出现的以机关报、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为核心的媒体群,可以说是我国新闻传媒集团化的萌芽。从现在起,应当着手组建我国社会主义的传媒集团了。
这一看法无疑是创新见解。其现实意义在于大胆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业集约化、集团化的理论,过去没人提出过这种理论,起码建国以来,国内还没人这么明确地提出过。相反,几十年来,国内新闻界一直认为传媒集团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而我们的新闻业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不可能走集团化的道路。当时有两段权威性、经典性的论断,长期主宰着新闻界:在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传媒“是无政府状态的和集团竞争的垄断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在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传媒“是社会主义经济,即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这就把传媒集团定性为西方的传播管理模式,与社会主义风马牛不相及。因为这两段话出自权威之口,又是权威媒体发表的,所以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已成定论,毋庸置疑。赵阜在13年前能够提出社会主义国家传媒集团理论是难能可贵的。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没有坚持真理和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那是断然做不到这一点的。
当时,课题组完全接受这个观点,并不记名地写进了课题研究报告。孰料这下可惹了点麻烦。在课题成果研讨会和鉴定会上,有人提出了歧见:“这是早有定论的问题,没什么可研究的。报团、报业托拉斯、新闻集团公司,是西方的东西,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分清东方和西方嘛。”他背诵了上面引用的那两句权威的话,并“建议”删除这一观点。会上也有人表示同意删去,劝课题组不要在这个问题上“惹麻烦”,“删去”好。
课题组深知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深知讨论这一问题“尚不是时候”,为了不让星火酿成“火灾”,课题组负责人立即表示:既然如此,会上不讨论了,对大家的“建议”和意见,课题组会慎重考虑的。晚上一位资深的专家学者兼领导,拜访老朋友、课题组负责人,开门见山地问,那个观点是“谁提出来的”?课题组负责人说:“保密。”领导半开玩笑说:“那就是你的‘创新突破了。”答曰:“要记帐,可以写上我。然而不是我,我还没有那么高的水平。”他说,删去好,“您想想,这一观点同谁对抗?”答曰:“您这里主要是讲政治,我这里主要是讲学术。请回答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会不会走向集约化、集团化?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之上的新闻业,要不要与之相适应?”
课题组讨论后,删去了赵阜的原话,但赵阜的观点,通过八十年代中期新闻传播集约化、集团化的轨迹,反映得更加充分了(见《新闻事业与中国现代化》一书137~164页)。十多年后,随着传媒集团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赵阜的观点也更加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是具有科学远见的。集约化、集团化本身只是一种管理模式,它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并无直接的关联。我们这次赴沈阳,再与赵老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而现在回顾这一“插曲”,依然是耐人寻味的。
二、建设传媒集团要有中国特色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传媒集团,这是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方向。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目前有不同的看法,应当怎样认识?这是我们向赵老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赵阜很重视“中国特色”的探讨,他认为能否高举这面旗帜,切实遵循邓小平理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业,事关新闻改革的成败。根据这一理解,有中国特色的传媒集团,就是科学理论与我国新闻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有着中华民族特点的传媒集团。所谓中华民族特点来自四个方面,即中国独特的经济基础、国体和管理机制、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地域环境。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上述四种因素相结合,形成中国新闻传播业的特色。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传媒集团,要求我们既要懂得有关传媒集团的基本理论,又要联系我国实际,在继承民族传统、学习别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创建有我国特点的传媒集团。我们既反对生吞活剥地照搬西方,也反对故步自封、因循守旧。
赵老说,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时代大背景下,怎样理解新闻传媒的性质和功能;在改革中怎样把传媒与市场经济创造性地挂起钩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传媒的喉舌引导作用不因与市场结合有所减弱,也不因发挥喉舌引导作用影响发展传媒经济。事实上传媒具有两重性,政治性的喉舌功能与产业性的经济功能,二者并不矛盾,不因“喉舌”而排斥市场机制,也不因市场经营而改变喉舌性质。二者应该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两个大轮子一起转。把二者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目前在认识和实践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认为组建传媒集团,目的是发展传媒经济,解决当前新闻发展中的经济困难,所以组建集团,把多种媒体联合起来形成合力,成立更大的印务公司、发行公司、广告公司,开展多种经营,壮大媒体的经济实力。这就忽视了组建更强大更合理的新闻传播机制,以发挥媒体联合的叠加效应,形成更大的新闻传播合力。另一倾向认为组建集团的目的,是媒体组合,形成合力来搞好宣传,而忽视传媒经济的发展。以上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出现这种片面性,说明一些人对于新闻传播事业,对新闻传媒集团的根本性质和社会功能,特别是两重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这是需要十分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