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与大众对话的园地”
2001-02-13叶筑群马汉青
叶筑群 马汉青
新时期的报纸理论版特别是晚报的理论版,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办得群众喜闻乐见,办出生气,大家都在不断探索。
毋庸讳言,以往我们的报纸理论宣传,总有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味道。文章喜欢题目大大,篇幅长长,习惯于讲空泛的、概念化的大道理、空道理,习惯于简单地诠释中央精神,呆板乏味。读者说,我需要的你不登,不需要的你讲个没完。如今报纸可选择的东西很多,读者并不是非要看你说教文章的。读者不看不接受,编辑是最痛苦的。为报纸着想,为自身着想,报纸理论编辑必须牢牢树立为读者大众服务的思想,彻底克服脱离群众的痼疾,放下架子,实实在在地为大众提供优质服务,让读者需要你,喜欢你。
羊城晚报《求是》理论版早几年强调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强调针对性、新闻性、通俗性,怎么体现这些“性”呢?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逐步摸索出一条路子,即将“把理论版办成专家学者与大众对话的园地”定为我们的方针,并精心经营。“专家学者与大众对话的园地”,核心是对话,是平等的交流、讨论。对话的话题,是大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专家学者运用其理论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与大众进行平等对话,使读者从中得到启发,释疑解惑,有所收益。
事实证明,这种改革思路带给理论版新的面貌,增强了与读者的亲和力,增强了宣传的效果。据2000年7、8、9三个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委托专业调查公司进行的调查表明,读者对《求是》版的阅读率、满意度等多项指标不仅超过一些传统的知识性、文艺性的副刊,甚至还超过了一些地方新闻和娱乐新闻专版,读者的评价之高,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的探索主要有:
路子:避虚就实
“对话”能否对得起来,关键是选题是否对路,是否符合读者需要。羊城晚报以自费订阅为主,读者大部分是中等文化水平,关注理论版的读者大都是不满足“知其然”,而想“知其所以然”的,他们希望从中得到一些理性启迪,提高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因此,对路的选题一般应“避虚就实”。“实”就是群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需要专家学者给予分析、引导的实际问题。
例如,对十五大精神的宣传,我们坚持“避虚就实”,一般谈论重要性、必要性之类的文章不登,集中刊登群众特别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如《给民营经济注入强大的推动力》,谈的是广东个体私营经济如何乘十五大东风大发展;《顺德经验:国企改革可借鉴》,谈的是产权改革;《全面认识新时期的资本》,谈的是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的新突破,扩大了资本的利用范围;还有《解放思想应以什么为标准?》、《我们的社会需要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等。在这个“认真学习十五大精神”专栏中,此类文章我们发了10多篇,读者反应较好。又如,中美签订WTO协议后,我们发了《“入世”将给我们带来长期“利好”》,文内回答了入世后“商品会降价吗?”“很多人会失业吗?”“广东农业会受冲击吗?”等群众关心的问题。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我们组织法律专家说法,登了《为何将“反革命罪”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大提升》、《“依法治国”:宪法确认的基本方略》一组文章。
能抓住现实问题对话,读者、作者、编者就有了共同语言,对话也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内容:趋时求新
对路的选题,还要有新闻性。新闻性突出表现在时间及时、问题新、思想新。当下信息繁多,读者阅读又有“喜新厌旧”的特点,如果将几个月前、甚至几年前的旧事重提,文章即使写得很好,读者也难以提起劲。当一个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总有一些读者想了解得深些,理性些,这时如果有专家就这些新闻事件给予理论挖掘,给读者以新思想,新思维,及时使读者解渴,读者当然欢迎。
比如,配合广州户籍管理新政策的出台,我们即以“户籍新政策带来了什么?”为总题,发了《户籍管理开放“度”在哪里?》、《如何突破公民的“属地化”?》、《注重社会公平的政策取向》一组3篇文章。针对中央银行决定存款降息,我们即发了《降息了,老百姓还要存钱吗?》。国务院作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我们随即搞了“素质教育如何搞”的专题,发了《应试教育为何愈演愈烈?》、《搞素质教育就不要考试了吗?》、《面向新世纪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人》一组4篇文章。公务员要加薪了,我们又发了一组3篇文章:《加薪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意义》、《加薪会不会加出通胀来?》、《加薪能拉动消费吗?》。此外,我们还发了有关“存款实名制”、“物价连续下降20个月的利弊”、“广东的环境能承载多少人”等文章。
我们的想法是,以第一时间组织刊发能体现新闻事件背后的理性探讨,使不满足新闻事件过程的读者能从中得到一些理性启迪,获得一些新的思想。
形式:化整为零
“对话”的形式也很重要。好的形式可以使作者较好地表达他们的思想,也可以使读者读得容易,读得明白,读后用得上。时下的报纸理论版大都重视文章的短小精悍,重视访谈录、座谈纪要、思想评论、理论文摘等多体裁的灵活运用。我们在注重这些好形式的同时,也作了一些形式的变换和创新。
在这方面,近几年我们重点搞了系列连载,反应非常好。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传媒的多样化,读者的阅读耐心越来越差,大题、长文、泛论、空论之类的文章看不下去,就事论理的千字文才较合他们的口味。专家学者呢,文章长了报纸用不了,短了又反映不出其思想的完整,此时化整为零最适宜。一篇文章千把字,就一种现象,一种倾向,一个事例,谈一个观点,篇与篇既独立又关联,或四五篇或七八篇十来篇,打上专栏的名称,编上号,成为连载。这种形式专家学者和读者都喜欢。比较成功的连载也都集中在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上,能引起作者读者的共鸣的选题上。如早几年编发的“社会转型期的道德观”(10篇)、“社会转型期的家庭婚姻”(10篇),到近年刊登的“漫笔经济伦理”(6篇)、“迎接知识经济时代”(6篇)、“中西文化伦理漫谈”(6篇)、“呼唤生态伦理”(4篇)、“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12篇)、“漫议粤人文化品格”(12篇),许多文章被别的报纸转载、摘登。“走出情感困扰”系列连载,至今已发了80多篇。作者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遇到的人际关系、家庭伦理、子女教育、名利、迷信等等情感困惑,给予心理学方面的关怀、开导,此系列专栏自开辟以来,读者来电来信不断。多间出版社通过我们与作者洽谈,争相要求合作出书。该书结集出版后,初版5000册已售完,现已重印。
此类专栏连载,很合晚报理论版读者的需要,我们每年都搞10来个,已成为我们的“招牌菜”了。
特色:多姿多彩
报纸理论版当然以理论文章为主,但如果添上一些小花小草,则这个“园地”会更多姿多彩,赏心悦目。为此,我们设置了一些与传统理论版有一些距离的栏目,如以政论式杂文为主的“星光集”,以针砭时弊的小言论为主的“大众时评”,以议论经济现象、改革现象为主的“经济论坛”、“改革论坛”,以谈论如何做人为主的“人生哲理”,以提供如何经营企业为主的“经营策划”,等等。为了增添轻松活泼气氛,我们还开辟了“哲理漫画”和“哲理笑话”栏目,这在其它报纸理论版上是少见的。
为使读者在接触《求是》版的第一眼就被吸引住,我们很讲究文章的“形象”和版式设计,对《求是》版进行了精心包装。我们给重点文章都配上了内容提要,并在版式上强化处理,形成抢眼醒目的导读。在标题制作上,吸取了新闻标题的某些制作方法,不再局限于“论什么什么”、“关于什么什么的思考”的旧模式,而电脑排版,也使我们有条件采用丰富的字体变化来美化版面。这些编辑技巧,增加了理论文章的可读性、能见度和吸引力。
总之,报纸理论版并非一定要严肃有加,在轻松愉悦中进行对话、交流,会留住更多读者的目光,在谈天说地中使理论自然地沁入大众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