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交流与沟通

2001-02-13吕怡然

新闻记者 2001年3期
关键词:假新闻文稿新闻记者

吕怡然

前不久,中国和美国主流媒体的一些同行们在北京举行了一次学术讨论,主题是“中美传媒在相互‘妖魔化吗”。本期的一篇特稿摘发了这个座谈会的发言,从两国专家学者的唇枪舌剑中,我们读到的是各自不同的政治立场、新闻理念,同时还有相互沟通、了解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新闻传播的本质就是一种人际交流与沟通。新闻传播的的从业人员自身岂不更应该增进交流,多多沟通?

WTO之海的浪涛拍岸,正撞击着中国的大门。不久的未来,当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时,我们的新闻传媒该怎么办?对这个问题,国内同行已有颇多著述,本刊也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请再读一读本期发表的周锦尉的短文,尤其是马闻理的文章,可能会引起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职业道德问题,这些年议论得很多了。丁柏铨教授在更理性的层面上论述了传媒的操守问题。而潘文森先生对假新闻现象和根源作了分析,提出“假新闻是腐朽文化的产物”的命题。关于“独家新闻”、“边缘新闻”和新闻的必读性问题,这一期也都有论及,请诸位不妨一读。这些文章都带有探索性,有些观点也许还不成熟,还会有不同意见,但许多真理就是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追求,在追求中完善和建树的。

我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香港和台湾地区。对香港凤凰卫视和台湾网络媒体《明日报》的介绍,也许会使读者感兴趣,从中可以获得一些启迪。这也是一种交流和沟通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期杂志付印前夕,获悉《明日报》宣布停刊。据悉这主要是经济上的原因。无论如何,这份网络报在中国乃至世界传播史上写下了相当重要的一笔。台湾同仁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是值得推崇的。同时,《明日报》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新闻网站的市场经济规律与未来走向。

近来仍常有各地读者来电询问《新闻记者》的订阅事宜。这里只好再罗嗦几句。如果漏订了今年第一季度的,请速去当地邮局订阅第二季度以后的杂志。如欲补买过去的《新闻记者》,请尽快汇款到本刊编辑部,注明期数,写清地址,我们将邮寄给读者。

另外,在我们收到的大量来稿中,有些是打印、复印的文稿,我们需要与作者联系,提出修改意见,一起商量一些问题。可不少文稿未注明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地址。借此打个招呼,请作者们留下自己的联系通道,以便及时交流与沟通。

猜你喜欢

假新闻文稿新闻记者
4 smart ways to spot fake news 判断假新闻的4种聪明方法
能分辨假新闻?多数人高估自己
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公示名单
意大利教高中生识别假新闻
我是新闻记者
公示
公示
文稿打字的小方法
妙用PowerPoint 2003刻录多媒体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