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香山居士砚”
2000-06-14浙江湖州:陈树刚
浙江湖州:陈树刚
《收藏》2000年第2期《“香山居士”砚与胡彬彬》一文(以下简称《香文》)介绍了一件称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亲手选石、亲手琢造、亲手捉刀铭文的罕世珍奇“香山居士”款砚。从得砚经过,及至发现砚上铭文,后有“香山居士”款,查阅能见到的国内权威辞典,结论是:号称“香山居士”的仅有一人——唐代白居易。
《香文》接着考证了在长庆二年(822)七月,51岁的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途经兰溪天保山,得此砚石。从“天保”山名一下子联想到《诗经·小雅》“天保”篇首的天保句,于是刻在自己喜爱的砚上,以歌颂君子,且非常合乎毕生深沐皇恩的白居易的身份。即砚上27字的铭文:“天保定尔亦孔之固此石得之兰溪天保山摘经语铭之香山居士琢。”字体也形酷神肖,风格绝对一致。《香文》中还讲到如何请专家鉴定,结论是:古砚时间在唐或唐以前,砚铭为同时期刻,铭文是白居易真迹云云。
那么,此砚真是白居易亲手选石琢刻的吗?如果结合一些史料,加于周密分析、推断,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兹略作论述,就教于同好。
中唐元和十年(815),白居易44岁“因上疏事,被贬为州刺史,又追诏改为江州司马。自此以后,居易避祸远嫌,不复谔谔直言”。长庆二年(822),51岁时,“上疏论河北用兵事……不听。乃求外任。七月,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白居易生活在一个宦官专权、朋党倾轧、藩镇割据、政局混乱的王朝衰落时期。他生于代宗大历七年(772),卒于武宗会昌六年(846),中间经历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6个朝代,在愤激、苦闷和矛盾中度过了一生。自文宗太和三年(829)58岁定居洛阳后,61岁时与香山寺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香文》按时间推算,砚石得之于赴杭州途中,那么,至少要相隔十年,待跨入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才琢刻此砚。在“荣华急如水,忧患大于山”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声里为皇帝唱颂歌,而且还铭刻在自己喜爱的砚石上,此情、此境难相符合。
白居易是否到过兰溪天保山,得过砚石,恕我寡陋,无从考得。不过,看看他的诗,倒也讲的明白,《洛下卜居》诗:“三年典郡归,所得非金帛。天竺石两片,华亭鹤一只。”《三年为刺史》诗:“三年为刺史……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无奈伤清白。”三年杭州为官,石仅带回两片,而且得于天竺山,最后还自责已经伤了清白。
再看《香文》:白居易长庆二年51岁出任杭州刺史,从长安出发,最后经兰溪进入杭州。《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兰溪作》、《宿兰溪对月》等诗中得到印证:“策马度兰溪,胜游从此始。”当年的白居易越过歙州,见余杭在望,在兰溪一带胜游山川,是何等洒脱,何等愉悦,途经天保山时得此砚石,实在自然不过了。这是想当然。其实《香文》所指“兰溪,”并非白居易诗中的“兰溪”。正确地应该是《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宿蓝溪对月》“兰”与“蓝”是两个不相同的字,不能混淆。查《辞源》“蓝水”条注:水名。也称蓝溪。源出陕西商县西北秦岭,西北流入蓝田县界。“蓝桥”条注:桥名。在陕西蓝田县东南蓝溪之上。所以白居易诗《宿蓝溪对月》一作《宿蓝桥对月》篇首句“昨夜凤池头,今夜蓝溪口”说的是昨夜辞别凤池(指中书省署),今夜已到了蓝溪,路程很近。《长庆……路次蓝溪作》诗,指路经蓝溪《蓝桥》,住宿时作的诗。遥想当年白居易要求外任,此时心愿已遂。由于宣武军乱,汴路不通,改走襄汉路。“车道既不通,改辕遂南指。自秦穷楚越,浩荡五千里……策马度蓝溪,胜游从此始。”诗中也明白写道,五千里的路程,可以从此开始胜游了。再举两首诗来印证。《东南行》诗:“秦岭驰三驿,商山上二蔛。”三驿指蓝田驿、蓝桥驿、商山驿。《初出蓝田路作》诗:“朝经韩公坂,夕次蓝桥水。浔阳近四千,始行七十里。”白居易44岁贬为州刺史,后追诏改授江州司马,才会有浔阳(江州)将近四千里的路程,到蓝溪(蓝桥)时只行了七十里的诗句。
粗略勾画出当年白居易赴杭州的路线,从长安出发,经蓝溪(陕西)、内乡、邓州(河南)、郢州(湖北)、江州(江西),然后进入越地杭州(浙江)。
又查,明代书画家文徵明的一件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老子列传》册,其后有一篇跋文,落款:“香山居士恭纪”。(见《书法丛刊》1997年3期可证《香文》所谓号称 “香山居士”的仅白居易一人,并非事实。
所谓“香山居士砚”综上所述:并非白居易所琢刻。
责编潇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