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香港早期银币
2000-06-14四川内江:袁克林
四川内江:袁克林
笔者闲遐之余,喜好集藏各类废旧钞券及古钱铜元之类。假日里在钱币市场闲逛,偶得一枚香港早期“香港半圆”银币,现介绍于后,以飨同好。
此币经细审,测定详细数据为:直径31毫米,厚2毫米,重12.75克。正面为英皇维多利亚女皇肖像,圆圈外有像头顶冠以“VICTORIA”维多利亚)下方冠以“QUEEN”(奎因),左、右为“工”字形花环,币面外郭 内为齿纹,齿边。币背正中蝙蝠形花环内直读“香港半圆”。花环外上方冠以“HAIFDOLLAR”(半圆),花环下方冠以“HONGKONG1866”(香港1866)整个外圈为工字形花环,币背外郭内为齿纹。
1841年,根据不平等的“南京条约”,香港沦为英国海外属地。通用的各种钱币均得依照英国本土的标准币制,法定以金为本位。但实际上,当时香港贸易的主要对象还是中国,而中国的货币基础是以白银为主,故在日常贸易中。商人基本上是使用中国的银条,银锭及在西班牙铸造使用的八雷尔(8·Reales)即查理银元(俗称西班牙本洋),以及中国铸造的各种铜钱。
1866年,英国皇家造币厂在香港正式设立造币分厂,这是香港货币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造币厂设立于香港的铜锣湾。英国在香港设立造币分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从中国换来的银条、银锭迅速地熔化成块,就地方便地铸出为当时的银行及商人所需要的硬币。
在设立造币厂的第一年(1866年),即铸造了五种不同面值的银币在市面上流通。其五种面值的银币,除了铸造以前由伦敦英国皇家造币厂供应的法定一毫外,同时新增铸了“香港一圆”“香港半圆”“香港二毫”“香港五仙”银币。另外,还铸造了两种不同面值的铜辅币,以配合银币找补之用,因此在1866年便有七种不同面值的钱币在市面流通。但香港造币厂在开设2年以后即宣告关闭停产,厂内机器亦经拆卸后全数卖给日本大坂的一家造币厂。其后数年间,虽经多次提议重设造币厂,而始终没有实施生产。以后的香港各种钱币,仍是英国本土制造铸成后运来香港发行的。
虽然,我们对香港造币厂关闭的具体历史原因不太清楚,但事实证明,这种印有维多利亚女皇肖像的香港银元,并不太受中国人的欢迎,而当地人宁愿使用其较为熟悉的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银元等。由于这些设计别致的香港银辅币经常被人们用作纽扣、手镯及其他饰物,而当银价上涨时,这些银辅币又常会被人们熔铸成银条,银块储藏起来,加之铸期短暂等及诸多因素,故留存不多。据《香港官铸钱币》(韩穆逊著)记载 ;差不多所有在1885年以前铸造的各种香港银币,流传下来的稀少得很,特别是设厂初年所铸造的一圆、半圆银币(指1866年所铸)殊为珍贵。
笔者收集到的此枚1866年版香港半圆银币,正是香港当年设厂始铸的首批香港半圆银币。时过境迁,百年沧桑,这些带有英皇头像的各种硬币、纸币,已不再是什么法定货币了,留给它们惟一的价值,就是其自身的金属含量,以及历史资料,还有集币家们所给予它们的历史评价而已。
责编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