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来山上探奇树
2000-06-14○青桐子
○青桐子
本人绝对是一个见"绿"思迁的人。有一次无意中读到一句西谚"绿色的森林会多送给人15年生命",就更坚定地成了"绿色革命"的拥护者。也因此,今年春节期间一位朋友问我,想不想去山东莒县看一棵"银杏王"大树时,我顷刻间就打点好了行装。
坐火车到泰安。游览了泰山住宿一晚后,换乘长途汽车一两个小时就到了莒县。"莒"(音同举)字一般人多不识,莒县博物馆馆长苏兆庆老先生介绍说,其实这"莒"字是大有来历的。在古代山东一带大地上,除了有齐文化、鲁文化外,还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莒文化。可以说是齐文化、鲁文化、莒文化并存。后来实地参观了莒县博物馆(馆内有藏品一万多件,其中国家级珍宝就有200多件,这在县级博物馆是很少见的),觉得苏馆长此言不虚。
我们要看的那棵"银杏王"长在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内。向来只听说过飞来峰,不知道有浮来山。当地神话传说谓:宇宙洪荒之时,有仙翁浮公驾山作舟从东海漂浮而来,水退山留,故名浮来。其实浮来山是地球地壳运动沧海变桑田的结果。今浮来山之北、东两麓,还能见到三叶虫及海洋生物化石。世称"天下银杏第一树"有"银杏之祖"之称的银杏王,在定林寺内虎踞龙盘,参天而立,形如山丘,冠似华盖,枝叶密盛,繁荫数亩。树下古碑林立,题咏荟萃。清顺治甲午年间,莒知州陈全国所立碑云:"此树至今三千余年",就是说此树在三百年前的清顺治年间就已三千余岁了。因而古人留下了"十亩荫森更生寒,秦松汉柏莫论年"的佳句。写出我国古代第一部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的刘勰,就在银杏树下的定林寺内居住过相当年头。由此这浮来山也真正称得上是人杰地灵了。
银杏王高24.7米,干围15.7米,身高1.60米的人要10个人才能合抱。老干上直接结果,是银杏王的一大奇观。金秋季节,主枝老干上,常会孤零零地长出一叶一果,乌黑的树皮上突兀地长着一颗金灿灿的白果,令人啧啧称奇。
怀中生子,是银杏王的又一趣闻。银杏属裸子科乔木,通常以果实萌发新芽,传种接代。四十年前,寺内的三位老人从大树中拔出一枝条植于树西20米处,很快成活,如今长得很好,已是干围1米左右的银杏王后裔了。当年树下曾立一石,上书:"此树非是果仁胎,祖树怀中移下来;从此古树有后代,一九五九冬月栽。"
1995年春,风传"浮来山银杏王发声",一时间纷纷扬扬。境内外好奇者,纷至沓来,星夜厮守,无不以亲闻为快。据定林寺管理人员介绍,往年春季他们也多次听到发声,但并不介意。而1995年春天,则由于天气干旱,大树发出的声响大,持续时间长,有时在寺门外也能听到。发声多半在晴好天气的晚上,夜阑人静时,声音像是一个单音节像声词,介乎"哼"与"口歆"之间,好像有人紧闭双唇从鼻腔内发出的声音。有时从弱到强,有时从强到弱,每次10到20秒,停顿后再重复数次。发声时即使有人用力拍打树干,声音也不中断。
对于发生这一奇特现象的原因,有待专家科学论证。但有人认为,大树部分朽木形成孔洞,春季万木复苏,巨大的树冠萌芽长叶,需要大量的水分,树干内无数的导管筛管同时担负起繁重的水分输导任务,会发出微弱的声响。这种声响经过朽木孔洞,引起回响共鸣,产生扩音效果,人们就听到声响了。一二年前,浮来镇副镇长张东亲聆了这奇特的声响后,特请两位林业学家上山共探究竟。两位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虹吸现象造成的,因为银杏王实在太大了,春夏之交这棵大树估计每天需要从地底下吸收两吨水分(它前临清泉峡,有足够的水分供应),干旱之年吸水之力尤甚,所以声音也就更响了。
如今在银杏王的引领下,浮来山下已植有一万亩的银杏园。原来这银杏不但是很好的观赏林,还是很有价值的经济林。银杏向来有"活化石"之称,它和恐龙生长同一年代,如今恐龙早已灭绝,它还雄奇地挺立在大地上。据说,日本广岛在挨了美国人的原子弹后的数年中,最先发芽长叶的就是银杏树,可见它生命力之强。科学界发现银杏叶是极其宝贵的药品与保健食品资源,近年来我国已加强对银杏制品的开发利用。莒县当地已将优质银杏叶加工成银杏叶茶上市销售,为人类的健康与长寿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