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术
2000-06-13文/熊征
文/熊征
道、法、术是武学中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习武者倘若能够对这些概念和相互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将会使得其所学和将要学的武学知识条分缕析,纲举目张,并且有意识地将其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最有效率的训练中。
一、释名
1.道。道者,事物之一般规律也。它是存在于事物内部的本质特征,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本源和基本线索。本文中所谈的“道”,并非“由武入道”中了脱生死之“道”,而是相对来讲更狭义、更低层次的“道”,即武术本身的运动规律,更确切地说是在技击范畴内的“道”。
从内家拳的角度来看,所谓“道”就是发力。是否会发力是鉴别一个内家拳手是否入门的基本标准,不能将人发出的拳手,即使套路打得再好,也不算入门。反之,学会了发力,套路是否能连贯地打下来却不是绝对必要的。当然,不同水平的拳手发力技术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是至少应该掌握一般的中线发力。人们常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讲的便是内行人伸手一接触便马上作出听力、化力、发力的反应,在这一瞬间,高低胜负已经分出。
2.法。法者,系统的操作方式也,它在层次上低于“道”。法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道”的指导下达到目的的方法,如技击手法、步法、身法等;二是领悟和掌握“道”过程中的阶梯——各种训练方法。
3.术。术者,具体之应用技巧也。它较之“法”又低一个层次。例如踢、打、摔、拿的各种招法,临敌作战时的一些经验等均属于“术”的范畴。
二、体用
在武术中无论将“道”(即发力)的地位提高到怎样的位置也不过分,因为格斗的本质便是力学运动。当你学会了发放整力,你就如同装上了一个高能电池,随时为你提供重创对手的必要条件。用中国学术界传统的“体用”说法,“道”是武术之“体”,无“体”之“用”实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非明了发力之道,且孜孜以求者,更无异于缘木求鱼,何日方得真经。
“法”为“道”之用。浑厚的内力要通过手法、身法、步法等表现出来,此外,要想使内力上身同样需要通过各种训练之法来实现。法有上、中、下三等之差别,以适宜于上、中、下三等根器之传授。不会发力的内家拳教师是没有得“道”,自己会发力却没有确切的步骤以教导学生者是不得训练之“法”,而不得训练之法的本源在于未能深刻悟“道”,仅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法”为术之体,“术”为法之用,术为“法”之精华,术为“道”之大成。研习武道者都渴望达到高级境界,从而一览众山小,但是愈是水平高者,对手也愈强,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双方都会发力,便要看发力之巧妙,大家皆能走掌,更须分十指之灵动,而这些均属于“术”的范畴。有些拳家说“太极拳只讲力不讲招”,恐未尽得太极之妙,仅属一家之言。“术”有高低、邪正、巧拙、利害之不同,应择时、择地、择人、择社会环境而酌情传授。否则,轻者无法奏效,重者,害人害己害社会。
三、合三为一
一位理想的武术家需要道、法、术皆精,一个完善的武术流派应当道、法、术悉备。初学者在学武的过程中,应当紧盯发力之“道”,而教师则应勤究训练之“法”,当此二者皆已上身之后,方可酌情习练有关之“术”。否则,任何抄近取巧之人终难成大器。〖JY〗〖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