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太极腰”
2000-06-13宛生
宛生
太极拳特别注重腰部运动,有关著作中讲的很多,如“腰为主宰”、“腰为驱使”、“源动腰脊转股肱”、“刻刻留心在腰间”等,都是说腰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性。但有些练拳者,特别是初学者对腰部运动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如有的立身不正,歪歪斜斜;有的不知松腰松胯;也有的只知旋臂而不知转腰,动作显得别扭、僵硬。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对腰部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地位、作用和基本要领认识不清所致。
一、腰部运动的作用
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
1.腰起着承上启下、维持身体平衡和传导重力的中枢作用。它把上体和下肢两部分紧密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是身法技巧的关键。它对带动全身和调整动作的变化,重心的稳定以及推动劲力到达肢体各部分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腰一动,全身其它部位无有不动,形成上肢、下肢、躯干协调的运动。上肢运转要求转腰旋脊,以腰带臂,腰领手随;下肢运转要求以腰带胯,以胯带腿,以腿带足。因此,打拳时各个手法和步法的变换,须以腰灵活运作来完成。
2.腰部起着蓄势发劲的作用。拳论曰:“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发于脊背,达于两膀,形于手指。”又说:“掌、腕、肘、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劲法中也强调以缩腰、拧腰配合蓄劲,以舒腰、转腰配合发劲,这既是太极拳的发劲特点,也是应遵循的规律。因此,太极拳八种劲法虽然都形于手、臂、肩、肘,但劲力源头均发自腰部。例如【ⅲ“≡诹奖邸保但主要靠腰与意气相配合发出的劲力〖芏苑剑并借机击之;捋劲“捋在掌中”,也要靠转腰坐胯顺势将对方引至自己下盘一侧,化解和防御对方攻势;挤劲“挤在手背”,主要靠腰椎后弓之劲,手脚并进,合力向前挤击;按劲“按在腰攻”,即靠腰劲带动全身整劲,用双手向前按击对方。其它采、、肘、靠,也主要是以腰腿劲为基础,加上内气的鼓荡,以全身爆发力快速准确地将对方弹出。以上例子充分说明腰是劲力之源,只要腰力运用得当,就可使周身力集中于一点,战胜对方。例如野马分鬃,不论左抱右分或右抱左分,腰部发出的力量都起主要作用。同时,拧腰送肩还可舒展两臂,延长进攻距离,达到“一寸长、一寸强”的技击之能。
3.虚实转换全靠腰。分虚实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须靠腰转动灵活、松沉。以两腿为例,腰向左转动,身体重心落在左腿,成为支撑腿,左为实;右腿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反之,腰向右转动,右腿则为实。这样,两腿一虚一实的相互交替,自始至终伴随着打拳的进行。由于分清了虚实,用力就能主次分明、有张有弛、区别对待,就能进退轻灵、松活,圆转自如。也便于以柔克刚,化解来力。可使身体基础稳固,经常处于端正安舒的状态。
4.有助于增进身体健康。腰部的左右旋转,可以松弛腹肌,牵动五脏六腑,内气流畅,增强肾功能,刺激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可以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特别对腰背病痛的防治有明显作用。
二、太极拳对腰的要求
腰部应松、正、沉。拳论曰:“腰如车轮”、“腰如纛”。前者言其松,后者言其正。松,就是松腰松胯,使腰部肌肉自然放松,从而灵活;正,就是竖起“脊梁”与尾闾保持正直;沉,是塌腰,即腰胯微微下坐,使气沉丹田,两足有力,下盘稳固,柔中带刚,显示出沉实的内劲。做到了上述这些,腰部姿势自然正确,就可达到“身形腰顶”、“支撑八面”、“腹内松静气腾然”的地步。否则,如果腰不正,尾闾必不能正,既不雅观,且易为人所制。同时,神必不能贯顶,劲力也必然不能由腰而发,也做不到周身完整。正如先师们所说:“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因此,身斜、曲腰、扭臀等均在《内家拳十四禁忌》之列。
三、练腰五要
要充分发挥腰部作用,须处理好五个问题:
第一、加强腰部柔韧性锻炼。这是武术的基本功,也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主要方法:1.前俯腰。两脚并立,两腿自然伸直。双掌上举,然后上体向前下俯。两手尽量贴着地面。如可能,还可以抱抱腿。2.后仰弯曲。上体尽量向后仰,使腰部后弓。弯曲角度大小,要因人而宜。3.左右侧弓。两脚开立。以左侧弓为例,左手插腰,右臂经头顶呈弧形向左肩方向伸垂,腰部向左侧屈弓。右侧弓方向相反。4.转腰(也叫甩腰)。两脚开立,两臂向上伸直,然后腰胯微微向左旋转,两臂随势向左、向上、向右、向下翻转绕圈。再用同样方法反方向旋转、绕圈。旋转时两臂尽量增大绕环幅度,但应自然,不可僵直。5.转腰云轮。两脚开立。原地不动,作左右云手式数遍。6.左右拧腰转体。两脚并立,两手插腰。腰胯向左后拧转,力争看见右脚跟,再向右后拧转,力争看见左脚跟。不论向哪一侧拧转,均要求身正腰直,提顶吊裆,两脚不得移动。上述六法,都是以髋关节为轴进行的。由于活动了腰胯,增强了腰脊关节的润滑,肌肉会更加柔韧、更有弹性,腰力也会大大提高。
第二,上体一定要保持端正自然。习拳时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脊柱挺直。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无论四肢动作如何,都要做到肩与胯合,头顶、躯干到尾椎始终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上体正了,也就为腰正创造了条件。否则,撑不直脊梁,也就挺不起腰杆。
第三,腰部转动幅度、腰力运用要适当。腰要围绕身体纵轴线(从百会穴到会阴穴的上下一直线)转动。以转动轻灵自如、连贯圆活为宜。动作顺畅,不致僵滞。腰部是微动关节,由5个椎骨浅平面上下连接而成。转动幅度过大,容易造成上下椎骨连接处脱臼(错位)或损伤韧带。这样,不仅会四肢无力,无法活动,也将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一些老年朋友,肌肉逐渐萎缩、弹性降低,骨质疏松,关节韧带发生退行性改变。因此,演练中一定要因人而宜,量力而行,不可勉强。
第四,腰部转动必须与胯部、肩部转动相随相合。腰、胯、肩三者有呼应连承关系。腰胯上下紧密相连,运动时常常互相牵动,腰圈、胯圈并走。
肩与胯合是太极拳“外三合”之一。肩部也要求应随着腰、胯一齐转动。使两肩、两胯与腰齐进齐退。这样,身体上下一起转动,自然灵活,重心稳定,也便于内劲通过腰转,顺利地到达四肢末端。切不可单独拧动(腰动而胯不动,或胯动而腰不动)。同时,还应与沉胯、敛臀、屈膝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气沉丹田、重心下降、上虚下实,更有利于保持腰正。
第五,脚步大小、拳架高低要适中、得体。脚步太大(俗称老步)、太小对充分发挥腰部作用都不利。太小,则腰之转动亦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和内气下沉,也不利于攻防;太大,则进退提放不灵,容易被动失势。拳架高低,主要看屈膝程度:屈膝程度浅,拳架就高;反之就低。如太高,迈步就小,腰之转动亦小;太低则重心下陷,两腿容易双重,虚实不清,进退也就不能随机应变。因此,演练中脚步必须舒展,在此前提下,其大小应以不过前过后、迎送相当、转动灵活为宜。一般以弓步时一腿屈弓、一腿自然伸直的姿势为好。始终保持同一高度,不可忽起忽落。这样就能塌腰落胯,转动灵活。既有利于技击,又有利于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