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意门巨匠于化龙采访录

2000-06-13朝阳

精武 2000年8期
关键词:传人心意武术

朝阳

本刊记者采访于化龙先生(左一)

心意六合拳不在三大内家拳之列,也不是国家竞技套路的拳种,它好像也没有套路。尽管如此,心意六合拳仍然在“深山老(武)林”中生发得郁郁葱葱,名气丝毫不逊于三大内家拳。

其实,如果追本溯源,三大内家拳之一的形意拳就是从心意六合拳中派生出来的。再往下深究,声名鼎沸的大成拳,即或日本的太气拳,都与心意六合拳有着“血缘”关系。

关于心意六合拳的创始人,武林说法不一,而比较接近实际的则认为是明末清初人姬际可(龙风)。后来的曹继武、马学礼、戴龙邦等传人,都是这一门派的佼佼者。自李洛能破门而出创下形意拳之后,英才辈出,如郭云深、宋世荣、车毅斋、刘奇兰、李存义、尚云祥等传人,到又创立大成拳的王芗斋、姚宗勋师徒,可谓群星灿烂,心意门传人反而名声不显。直至卢嵩高从河南周口走出来到大上海,心意六合拳方又重振雄威。

心意名宿卢嵩高深得拳法要旨,不仅功夫极其精湛,而且难能可贵的是打破了本门派的保守藩篱,传人众多。而今,卢嵩高先师门下硕果仅存者是年已83岁的于化龙先生。

久闻于化龙先生尽得卢嵩高先师所传心意六合拳之真谛,早生拜见、采访之心,惜无机缘。

今年六月下旬,我相识的一心意拳传人吴宪民先生打来电话,说于老师将于六月末来哈传拳,住在他家。我立即与他约定,于化龙老师来哈尔滨后,我到他家中采访,吴先生欣然应允。

在于化龙老师从上海莅临哈尔滨的第二天上午,我赶到吴宪民先生家中,采访了这位心意六合拳门中的传奇人物。

乍见于化龙老师,虽已83岁高龄,仍是长身玉立,躯干挺拔,给人以站如松、坐如钟之感,不愧终身习武者,果然是身怀绝技,有大家风范。

一番寒暄过后,笔者即切入正题,采访了于化龙老师终身习武的经历,以及他对心意六合拳的深刻认识。

记:于先生何时开始习武的?

于:我从8岁始接触武术,14岁习心意六合拳至今,算来已近七十年了。

记:人生七十古来稀。先生习武生涯即如人之一生,可谓不易。不知先生为何来到当时十里洋场的大上海?

于(此刻他两眼远望,似在回顾逝去的往昔岁月):我年轻时性如烈火,最恨仗势欺人之辈。要说来上海的原因,是我在19岁那年,打死了一个时常欺压老百姓的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缉查队队长。从此,离开了老家河南周口,投奔当时早去上海的同乡、心意名师卢嵩高先辈。自此便一直追随他老人家习心意拳,直至先师故去。

记:卢嵩高前辈乃公认的上海心意六合拳开山鼻祖,他的功夫一定很精深吧?

于(由衷地叹息了一声):卢师的功夫不仅仅是“精深”二字所能了得的,简直可以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我这辈子能拜在卢师跟前学拳,可真是三生有幸!

(旁边一直坐着的吴宪民开口了:这是师傅的肺腑之言。对于我辈来说,今天能够拜在于师门下,何尝不是这种心情!)

记(深深地点点头,非常理解他的幸福心情):您在卢嵩高这样的明师跟前学拳,一定会有特别不同的感受吧?

于化龙先生拳姿态

于:当然。卢师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可真叫明察秋毫。当年练功时,我们(师兄弟)稍不努力,都逃不过师傅的眼睛。开始挨打,不敢躲,打在身上真是透骨痛疼。后来,我们也知道闪避了,可是不论你躲得多快、多远,老师照样打得着。别看卢师没用劲,打在身上也受不了。老人家对我们的练功架子、一招一式,要求非常严格,差一点也不行,挨打没得说。都说明师出高徒,我看严师才真正出高徒哩,卢师可说二者(明、严)皆备。这就是我在卢师门下的特别感受。

记:心意名宿卢嵩高先生当年只身初闯上海滩,开六合之门,授心意之艺,是不是也受到当地武师们的挑战?

于:哪里单单是武林中人的明挑暗砸。当年上海大亨黄金荣、上海闻人杜月笙都有身手非凡的保镖、爪牙,他们不仅是黑道首领,白道也吃得开,岂容得一个从山沟沟里来的人传拳授艺。卢师之所以能够在大上海站住了脚,靠的是自己那雄厚精湛的功夫。败在卢师手下的人大都是当年有头有脸的武道人物,因为影响门派声誉,现在我也不能说出这些人的名或练的什么拳。

记:现在您的徒弟中有没有人练到卢嵩高前辈或您老这样出神入化般的功夫?

于:不可能练到卢师那种地步。并不是说现在的年轻人不行,而是说他们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才智用在练拳上。现代的年轻人可学的东西太多,不仅仅是练拳,还要养家糊口做买卖去工作。而卢师那个时代,虽然也要吃饭,但是,却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才智放在了练拳上,现在恐怕就不行,也做不到。这大概是练武适于农耕社会,而不适合于科学倡明的工商社会吧。

记:为什么美国能培养出拳王,我们却不能呢?

于:美国的科学、工商业比我们发达许多,他们培养拳手也从少年时代抓起,就因为他们走的是“职业”化道路,拳手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不必为生计操劳,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所以会出拳王。也就是说职业拳击走上了市场,有经济支柱。相反,武术由于没有市场,也不可能像美国拳王那样,一拳可以打出几千万来。所以中国的习武者不可能全身心地去投入,旁骛太多,就难以成气候。没有出拳王倒是正常现象,出了反而不正常,反而让人怀疑是“谋取”的。(笑)

记:这么说,武术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做为后盾,再不走向市场、职业化,好东西不是越来越少吗?

于化龙先生与弟子吴宪民

于:非也,只不过进展缓慢而已。别的拳种我不敢说,心意六合拳则在我们这一代都是尽其所能地广传授徒。如果说卢师打破了心意拳只在回族人中流传的规矩,到了我们这一代又传到了外国,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

记:教洋人学拳的感受是不是与咱们国人不一样?

于:差异挺大。外国人来学武术的,多是已练过其它武道的,可说十分内行,敢于提问题,甚至也敢于和老师试手,以检验老师的能耐。这些我都挺欣赏。最受不了他们说武术训练不如西方搏击科学。遇到这种洋人,我不仅与他理论,甚至是交手验证都可以。

记:想不到于先生的性格老而弥辣。俗话讲“老不以筋骨为能”。外国人体壮如牛,身体素质好,爆发力强,又是身手矫健的中青代,以您的高龄与他们这样的生猛交手实在是让人担心?

于:武术也讲“耄耋能御众”。可是,最后我也让他们明白了武术的“科学”。

记:外国人也真好斗,竟然连您这把年纪也不放过。

于:谁叫咱是练武的人呢。其实,国人也应有这种精神,习武之人更应具备这种斗志,否则,学武有啥用,不就是维护人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么。

记:于先生讲的使我感触颇深,现在各种武术广告五花八门,实在是有损武术这一古老国粹的传播。今天,能与德高望重的于先生对话,使我受益匪浅。谢谢您对本刊的关照与支持!

猜你喜欢

传人心意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宝宝所患的细菌性肺炎“传人”吗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非遣”传人的行业担当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最好的礼物,最美的心意
新年心意满礼物大搜罗
欢愉节日
环球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