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学文与班侯拳
2000-06-13路迪民
路迪民
在深圳荔枝公园晨练队伍中,有一位太极拳名师,以传授“杨班侯太极拳”著称。“班侯拳”的传授场地,还有香港的一些学员每周前来学拳,这在深圳大概是少见的。这位名师叫苏学文,1966年生于杨式、武式太极拳故乡——河北省永年县,现任河北省永年杨班侯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永年县武术协会会员,以及邯郸、邢台、北京、安徽、香港等地太极拳组织的教练或名誉会长等职。
“班侯拳”的出现及其源流
杨班侯,是一个振聋发聩的名字。他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的次子,曾以绝顶武功与赫赫战绩获得“杨无敌”之美称。武林素有“杨禄禅创天下,杨班侯打天下”之说。然而杨班侯性情暴烈,出手不留情,曾失手打死亲生长女和弟子张信义,故从学者甚少。至于杨班侯的拳架与技法的传承,有种种说法。有说凌山、全佑、万春,各得先生一体,一刚、一柔、一善发;或曰“凌得其筋,万得其骨,全得其皮”;有说杨禄禅与班侯商定,杨家的整套实用拳架只能由班侯择人传授,不再公开,因而后来面世的只是杨澄甫定型的架子。随着改革开放和武林新春的到来,也包括苏学文先生的努力,班侯拳的真貌,已初见端倪。
还是在1991年由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主办的“海峡两岸杨式太极拳交流大会”上,苏学文首次表演了杨班侯快架,其新颖的架势,深厚之功力和潇洒的韵味,深得观众称赞。与会的《武当》杂志社蒋运泉社长和编辑部谭大江主任当即约笔者协助挖掘。经笔者调查,原来在藏龙卧虎的河北永年,流传有杨班侯所传的一整套循序渐进的太极拳架系列,包括大、中、小架及快架和撩挎掌、杨式炮捶等。其传承关系是,杨班侯传李万成(1872—1949,人称“李老万”,其母为杨班侯家的佣人,一生都住在杨家),李万成传林金生(1910—1984)、贾治祥(1918年生)、郭振清、郝同文等,目前在世并掌握其整套拳架者,只有贾治祥一人了(见拙著《杨班侯太极拳架系列及其传人贾治祥》,载《武当》1994年第2期)。苏学文就是向贾治祥老师学的快架。贾治祥的次子贾安树,从其父及师伯林金生学得各种套路。现在,苏学文和贾安树分别在永年和广府镇都成立了杨班侯太极拳研究会。
然而事不至此。在不断的访问挖掘中,苏学文又发现了另一套流传于永年的杨班侯太极拳架。传人叫李竹林,1923年出生于永年县曲陌乡曲陌村。1999年10月第六届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期间,笔者与苏学文先生及邢台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关志刚先生一起,到曲陌访问了李竹林老师(苏学文和关志刚都已拜李竹林为师)。
李竹林,一副忠实憨厚的农民形象,虽届耄耋之年,仍然精神矍铄。经过我们一层一层的询问,并按照李老师所说人物的年龄、属相推算,对他所传拳架的继承关系有了清楚的了解。李老师的这套拳架从学于其伯父李双彬(属犬,当于戊戌即1898年生,1982年逝),李双彬从学于教莲灯。
教莲灯,当地人称“老月的”,生卒年代已不可考。但李老师肯定地说,教莲灯是杨班侯的姨表兄弟,永年南卷村人。他先在永年跟姨父杨禄禅学过拳,跟班侯既是表兄弟也是师兄弟。禄禅父子进京后,教莲灯到北京跟杨班侯学拳教拳六年。之后,大概是班侯去世或其它原因,他又回到故乡授徒。早期弟子有本村张新庆,晚年收李双彬为徒(李双彬在其师去世后,又长期跟师兄张新庆学),李竹林应是杨式太极拳的第四代传人。从以上关系看,教莲灯可能比杨班侯年龄小些,去世时间约在1915年(李双彬17岁)左右。有遗腹子,妻携子改嫁,因而现在南卷村没有后人。
《武林》杂志1995年第3期有“杨风侯拳传教莲堂”一文,把“教莲灯”说成“教莲堂”,把“南卷村”说成“北卷村”,又说“教莲堂”得传于“杨风侯”(应为“凤侯”),看来是一种误传。笔者问过该文作者杨清顺先生,他说这是永年一位拳师所言,该拳师与教莲灯并无传拳关系,故李竹林所言更为具体可信。
苏学文觉得李竹林老师所传拳架,无论从增长功力或技击应用方面,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拳架。李老师的太极推手及器械应用也十分娴熟。据说,教莲灯虽然先是向杨禄禅学的拳,但杨禄禅决定这套拳只能由班侯传授,所以后人都把它称为“班侯拳”,又因为教莲灯的辈份和年龄都比李万成大,为了与李万成所传的班侯拳加以区别,我们把李竹林老师的这套架子称为“杨班侯老架太极拳”。苏学文在深圳所传“班侯拳”,主要就是这个架子。
宝剑锋自磨砺出
苏学文,家住永年城关附近的前司郭庄,后在永年县棉纺织厂工作。“生在永年,自小练拳”,这话对许多永年人都适用。但苏学文学拳、练拳所下的功夫却是少见的。他先在本村向刘红俊老师学习武式太极拳,随着学习的深入,又遍访名师,博采众长,先后拜在四位老师门下。
苏学文的第一个师傅翟文章(1910—1987),杨式太极拳第四代、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生前为永年县最富盛誉的太极拳师,曾任永年太极拳学校校长、邯郸地区中山太极拳学会副会长等职。功力过人,技法超群,推手散手,皆臻化境。由于苏学文刻苦好学,翟师锺爱有加。翟文章在1987年卧病期间,曾给苏学文亲笔写了一篇《打手要诀》及其解释,其内容比武禹襄的“四字不传秘诀”更为完善具体(见拙著《翟文章传给苏学文的打手要诀》,载《武林》1993年第11期)。
1988年,苏学文得知贾治祥老师掌握一套杨班侯拳架,遂前往投师,从此便与班侯拳结下了不解之缘。1990年,他又不远万里,到西安投拜杨澄甫的侄外孙赵斌老师(1906—1999),学习杨澄甫定型的传统套路(由此也成为笔者的同门师弟)。1993年,赵斌老师知道苏学文成立了永年杨班侯太极拳研究会并任会长之后,高兴地为其“弟子会长”题写了“继承先师班侯拳”的条幅。苏学文不负赵老厚望,1994年又拜在李竹林老师门下,在挖掘继承班侯拳的事业上再立新功。李竹林所在的曲陌村距纺织厂45里,他是在下岗期间学的拳,天天骑自行车往返,苦累之状,不言而喻。
入门引进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有了名师指导,何以成功?全在苦练自悟。赵斌老师说,“一遍不忘两遍熟,三遍四遍长功夫”(指每天练拳的遍数),而学文每天练拳三四个小时是常事,有时连续站桩四小时。加之不断在推手实践中应用体会,使他的功力和技艺日渐成熟。不但掌握了多种套路,而且对内功心法、练功程序及拳架内涵的分析都有独到之处。他对太极拳架中的每个动作都能发出四五个劲路变化来,柔则人不知我,刚则如箭出弦。他可以让弟子站在一人肩上跳下来猛蹬他的腹部,在一刹那的收放之间,对方即被发出。
近年来,他应邀到国内多个省市教学,待人热情诚挚,授拳一丝不苟。从学者还有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瑞典等国的朋友。他不敢言“无敌”,你胜过我,我就向你学习,然而得到的总是一片赞誉。从香港到深圳向他学拳的人,多数都是太极拳教练,慕名前来,常是首先试手,觉得他“有好货”,才不惜时间和费用而投奔。
现在,苏学文的香港弟子已经成立了“香港杨班侯太极拳研究会”,聘他为名誉会长。武汉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苏学文演述的《太极瑰宝“班侯拳”》光盘,包括每式用法及单式爆发力、放松功法和太极刀、剑,太极推手等。为满足拳友需要,他还准备把班侯拳的动作要领及用法和练功程序等,进一步整理成书,使班侯拳这一武林瑰宝日渐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