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65例
2000-06-13刘坚等
刘 坚等
摘要
采用能获强烈气至病所针感的针刺手法结合脉冲电刺激,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65例。结果显效8例,有效38例,总有效率70.8%。针刺疗效与患者年龄、病程、基础视力、视野有关。本法能促进眼底和眼球周围的气血运行,疏通眼底脉络,起到濡养作用。
主题词电针视网膜色素类视网膜变性/针灸疗法气至病所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慢性进行性视网膜损害的疾病,属中医"高风雀目""高风内障"范畴,是眼科中主要的致盲疾病之一,西医迄今尚无特效疗法。笔者从1994年2月以来,对本病采用针刺方法进行治疗。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共观察65例门诊患者,计130只眼。男27例,女38例;年龄5~69岁,平均39.2岁;病程(从夜盲出现算起)最短1月,最长30年,平均12年。基础视力从只有光感到裸视1.0,大多在0.4以下,其中以0.1~0.4最多,占57只眼;视野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上述所有病例均经眼科确诊。
2治疗方法
2.1取穴
主穴:新明Ⅰ(奇穴,位于翳风前上5分,耳垂后皱折中点)、球后、上睛明、新明Ⅱ(奇穴,位于眉梢上1寸,外开5分凹陷处);配穴:风池、翳明。
2.2操作
主穴每次均选,配穴每次取1对穴,2穴轮用。耳后的新明Ⅰ,以28号1.5寸针快速破皮后,缓缓向外眼角方向进针0.8~1寸左右,在进针过程中应用轻巧的手法反复仔细探寻,以求得针感向眼眶内或外眼角放射。然后提插加小幅度捻转手法运针1分钟,捻转频率160~180次/分,提插幅度1~2.mm。球后、上睛明穴用30~32号1.5~2寸针刺入,垂直缓慢进针至眼球出现明显酸胀感为度,不捻转。新明Ⅱ,以28号1寸针垂直进针0.5~0.8寸,手法及针感同新明Ⅰ穴。风池穴针尖向同侧目内眦方向进针,翳明穴则针向外眼角方向,两穴经反复提插捻转均至有针感向前额或眼区放射。针后新明Ⅰ、新明Ⅱ穴为1对,接通G6805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200次/分,可见眼睑有跳动,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通电30分钟。去针时非眼周穴再按上述手法操作1次。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一般不作间隔,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显效:视力由光感提高到0.02,或由0.02提高到0.1,国际视力表提高3行或以上,周边视野扩大15度,管状视野扩大10度以上。有效:视力由光感到指数,或由0.02提高到0.05,国际视力表提高1~2行,管状视野扩大到5~10度,周边部盲区重新出现岛状可见区。无效:视力、视野无改善或未达到有效的指标。
3.2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经上述方法治疗,显效8例16眼,有效38例76眼,无效19例38眼,总有效率70.8%。
在所有获效患者中,裸眼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视野及暗适应的改善却只是少数。多数病人眼底改变不明显,视网膜电图a、b波仍降低,但a、b波呈小波的患者疗效好,而a、b波熄灭的则疗效略差。同时随着疗程增加,针刺疗效也随之提高,增至一定程度后,则维持在这一水平,停止治疗,疗效将会下降。所以坚持长期不间断的治疗也是获效的关键。疗效与年龄、病程、基础视力、视野的关系,见表1~表4。
4典型病例
施××,女,8岁,学生,1997年3月14日初诊。主诉:3岁发现夜盲,1月来视物不清,视力明显下降。无家族史。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眼科检查:双眼裸视力0.15,外眼(-),晶状体及玻璃体亦无异常。眼底:视神经乳头颜色略淡,黄斑中心反光尚可,视网膜血管狭窄,少量散在的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视野正常。视网膜电图(ERG)示a、b波降低呈小波。在用上述方法治疗5次后,复查视力,右眼0.3,左眼0.25。经2个疗程治疗后复查,左右裸眼视力均为0.4,视野正常,眼底象无明显改变。继续治疗,视力视野保持,夜间视力提高,暗适应有所改善。2年后复查ERG仍示a、b波呈小波。
5讨论
本病是目前现代医学颇感棘手的难治性疾病。
临床体会到本病虽是慢性病症,但要求针感强烈,刺激宜由中至重。手法运用要素有二:一是气至病所,使针感达到眼区四周;二是强烈的得气感,即在气至病所之后,立即施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使患者感到有强烈的酸胀感。如新明Ⅰ、新明Ⅱ、风池、翳明虽不是眼周穴,但针刺时必须要求"气至病所",使针感到达眼部。在此基础上,立即施以小幅快速提插捻转手法。新明Ⅰ穴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只须进针5分,有的则要刺入1.5寸才能获得满意针感。针感以患眼或患侧太阳穴局部热胀为主,亦有眼肌出现抽搐的。其次在留针期间,要求给予脉冲电刺激,用连续波,频率200次/分,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通电后应随患者对强度的适应,而适当增大强度。在电针时,须观察到眼睑按脉冲电频率跳动,如无此现象,宜适当调整针尖方向。
眼周穴针刺时宜选用30~32号毫针,迅速点刺进针后,应缓慢送针,如针尖遇阻或患者呼痛时,应略略退出,稍转换方向,再行刺入,直到出现满意的得气感为止。如得气感不明显,也不宜提插捻转,而应停针待气。眼穴得气感为扩散至整个眼球的酸胀感。在留针期间,一般不运针,如因治疗需要,为加强针感,只可作轻微的捻转,但不能提插。出针时,应缓慢退针,以分段退针为好。出针后,注意针孔有否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半分钟,如针孔有血,更应延长按压时间,避免眼周血肿。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因先天不足、肝肾亏虚、精微不能上输入目,目失濡养所致。通过针刺激发经气至眼,不仅增强机体自身的抗病积极因素,调整全身血液循环,并能促进眼底和眼球周围的气血运行,疏通眼底脉络,使眼周的微循环得到进一步改善,达到补益肝肾、濡养神珠、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的作用。但鉴于本病属现代难治病,显效率仍较低,有待临床进一步探索。
(收稿日期:1999玻保勃玻玻常成平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