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迪的力量

2000-06-13文/房

中国企业家 2000年9期
关键词:速冻芦笋农户

文/房 毅

隶属于河南省商丘市的虞城县,历史上就是一个有名的穷地方。不靠山、不靠海,100万农民和100万多一点的地,且大多盐碱贫瘠。然而,记者不久前在这里看到的农民却特别爱笑。他们或站在纵横交错于农田之间的柏油马路旁,三三两两地聚拢着说笑;或站在宽敞高大的牛舍前,看着正香香地吃着草的奶牛憨笑。在他们晃动着的肩膀背后,汗渍渍的T恤衫上面,通常或深或浅地印着共同的两个字:"科迪"。

科迪是什么

科迪全称"河南省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各种罐头食品、方便面、速冻蔬菜和鲜奶,在全国开设多家分公司,下辖工厂10余个,职工3800人。而它的总部,就坐落在虞城县的利民乡张楼村的村头上,它47岁的"老板"张清海,就是这张楼村的村民。

科迪看起来只是一个企业,但是对虞城县的很多农民而言,科迪又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科迪几乎完全主导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种科迪的地,养科迪的牛,春播秋收,几乎样样事都连着科迪。每到种植季节,他们村子里的调频广播就会播出科迪集团的通知,今年出口德国的芦笋种多少价几何、出口日本的美国水果玉米种多少价几何,以及有谁愿意种青豌豆和绿化菜,几时到科迪基地部来签今年的种植合同,等等。这些农民种着他们的父辈听都没听说过的作物,干着他们的父辈想也不曾想过的事情。

张清海是科迪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科迪的前身,是张清海1985年用900元钱创办的"清海罐头厂"。他用6年时间,把这个靠一台罐头压盖机和一口大蒸锅起家的乡村加工厂,变成了河南省罐头制品出口第一位的食品加工企业。张清海说,当年的成功得益于他民营的机制--原来比他大的周口和漯河两家罐头厂,由于机制的原因都先后"趴下了",而他却从这个被他称为"夕阳工业"的领域里赚到了他当初创业时想都没敢想过的大钱。

1990年前后,张清海完成了他所谓的"原始积累",开始二次创业。大部分乡镇企业做大以后,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就渐渐跳出农门,除了解决一点当地人的就业,便跟那里的土地和土地上的农民再没什么关联。而科迪的转向,恰恰是把自己重新跟农民、跟土地连在了一起。1994年,科迪在选择新的投资方向时,没有"按原计划转向高科技",却在反复论证后决定"跳回农门",上了速冻食品生产线,加工出口特种蔬菜,蔬菜的来源就地解决。

科迪模式

在科迪已经与上海冠生园合资的速冻及乳制品加工厂遥遥相对的那一片碧绿的田野上,一共种植了1万亩芦笋和2万亩甜玉米,而这些连片的田地,就是在"科迪模式"下运作出来的速冻蔬菜原料生产基地。

由于市场需求很大,科迪需要大量的速冻蔬菜原料供应,而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农田已被划分成无数的小块,土地的使用权被分散在各家农户手上。为了达到连片生产、统一管理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科迪人创造了自己的生产组织模式--土地承租返包。通过和农户签订合同,科迪集团以每亩地一年500公斤粮食(夏、秋各半)的代价,承租农民的土地,从而使小块分散的土地得以重新集中连片,集团统一规划布局,5亩一方,投资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后,再返包给种田技术能手(农户)。

土地承租返包方式并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改变的只是土地的利用关系和利用价值。农民按合同种植集团加工所需的芦笋等特种蔬菜和其它高附加值作物,获取着几倍于原来种植普通作物的收益,成了科迪集团的"联营生产者和不拿工资的农业工人"。

除了承租返包,"带动辐射"也是科迪生产组织方式之一。通过订单生产、统一提供种子、技术和补偿机制,科迪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到整个利民乡以至虞城县,除了种植以外,围绕科迪乳业发展起来的奶牛养殖,也成了周边农户的重要生产经营方式。

当地小麦亩产量平均800公斤,每斤4角2分,一亩地收入300多元,除去成本,基本没钱可赚。最近3、4年芦笋收购价一直稳定在4元左右,最高时达8.6元,芦笋亩产一般是500-1000公斤,农民种芦笋的收益多时达每亩8000元以上。而且由于种子和技术保障都由公司提供,那些已尝到甜头的农户说,与科迪合作比给自己干活还有安全感,万一种子出了毛病,或者出现自然灾害,科迪公司与农民签的合同里,已经安排了补偿条款,不仅收购价按事先定好的执行,一但因为不可抗拒的因素减产,公司将给予农户适当补偿。利民乡三里井村的签约农户付克运告诉我们,今年同乡的杨范庄签约农户种植的甜玉米因为新引进的种子不适应北方气候而出现减产,公司就把保护价提高了30%,农户因此弥补了损失。

中国人讲究将心比心,在科迪所在的乡村里走上一遭,看到科迪与农民那种水乳相融的关系,你会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科迪让利于农,农民则以参与的热情和辛勤的劳作作为回报。科迪与农民的合作除去资本的纽带,更本质的似乎是这种相互的信任,而这或许正是科迪的力量所在。

科迪农民新生活

利民乡八里塘村的范跃进可以算做一个标准的科迪农民,从1994年科迪上马绿色蔬菜生产线起,他就成为第一批签约农户。他家5口人,两个劳动力,5亩承包田。他把4亩种了甜玉米,1亩做承租返包田租给科迪,再返租科迪6亩地。还觉得不够,以300元每亩的代价另外又租种别人的田地2亩,这样总共12亩地,大部分种植经济作物。他说,要是有可能,我想种上百八十亩地。甜玉米、芦笋、青豌豆、绿化菜,老范样样种过,"地里的活我敢说自己最好",所以科迪年年跟他签约。老范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说"给我500元让我上班我不干"。他所在的村子1000多人,"95%以上的农户与科迪合作"。现在像老范这样的,一年平均收入差不多2万多,种得多的挣得还要多得多。而当地农民的一般年收入还不到3000元。

八里塘村的丁连富和老范不太一样的地方,是他除了给科迪种甜玉米之外,还给科迪养牛。乳业是科迪在速冻蔬菜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产业,包含在张清海提出的科迪集团高效农业园区项目(另称"4156工程")中,也是科迪今后的主要增长点。所谓"4156"指的是,4万亩高效农业,1万头奶牛养殖,5万吨速冻蔬菜食品加工,6万吨鲜奶加工。1万头奶牛科迪不是自己养,总的目标是科迪自己建基地养2000头,再建2个标准养殖厂由农户集中饲养一部分,其余交给农户分散养殖,共计8000头。

老丁就是我们参观标准养殖厂时遇到的。这种专为养殖户建立的标准奶牛养殖厂里,住着20多户农户和他们的牛,一般每户一栏10头牛。牛栏的头上是一间结实的砖屋,住得下一家人。申请为公司养牛的农户拿出3.5万元钱,公司以贷款形式补足另一半,农户就拥有了10头奶牛的所有权。他们住在公司免费提供的屋舍里,免费使用牛栏,他们的牛则享受公司提供的兽医服务。老丁们需要做的只是养好牛让它多多产奶,然后每天两次或三次地把牛牵到百步之外的奶站,由公司的人员和设备统一挤奶后送到生产车间。公司以每公斤2元的价格收奶,每头牛每天平均产奶30多斤,除去饲料钱,一头牛一天净赚20多元。老丁养牛不误种地,种的粮食基本上拿来喂牛,因为粮价跟青饲料的价格基本一样。"12亩地基本够喂牛的,再少买一点,还赚了牛粪还田肥地。"老丁和大多数科迪农民一样,特别爱笑,对前途也充满信心,现在他养的牛有5头怀了崽,很快就可以下奶了,到时,他每天就可以赚上100元还不止。

部分知名产业化龙头企业
名称企业家主产品所在产区
伊利集团郑俊怀奶制品内蒙古
鄂尔多斯王林祥绒制品内蒙古
草原兴发张振武肉制品内蒙古
张裕公司梁贤久葡萄酒山东
龙大集团宫学斌蔬菜山东
得利斯集团郑和平肉制品山东
鲁花集团孙孟全花生油山东
华龙集团范现国方便面河北
三鹿集团田文华奶制品河北
露露集团王宝林果制品河北
广厦集团张吉生麻黄素宁夏
双汇集团万隆火腿肠河南
科迪集团张清海蔬菜、面食河南
金丝猴集团赵岂叁糖奶制品河南
均瑶集团王均瑶奶制品浙江
新希望公司刘永好饲料四川
光友公司邹光友薯类加工四川
蓝田集团瞿兆玉莲藕水产品湖北
八峰药业姚绍斌氨基酸湖北
黑五类集团韦清文芝麻制品广西
银桥集团刘华国乳制品陕西
光明乳业王佳芬奶制品上海

(本刊资料室)

记者手记

可以说,对科迪的访问虽然时间短暂,却使记者对中国的农业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认识。在资本的力量到处发威的今天,中国农民却难得有幸在他们的土地上遭遇资本。所以科迪的农民是幸运的。

听说张清海已将科迪申请上市。他的4156工程全部投资预计达2.52亿元,而这2.52亿元中的每一分钱,都与他脚下的这片曾经贫瘠得让他无以果腹的土地有关,与和他一样从艰难的岁月中走过来的父老乡亲有关。尽管张清海也说他觉得做企业真难,没有一天不觉得身上背着个大包袱,而WTO要来了,他已经感到了压力,但他执著地坚持着,不断地把他从土地上赚回的钱,再归还于土地。

现在,张清海依然在他保留着一个乡间企业创业初期风格的办公室兼接待室中,会见一切来访者。而在他这间光线灰暗的小办公室外,不远处的碧绿田野里,三三两两的的农民在田间锄草,毫无掩饰地大声说笑。这就是张清海--一个在家乡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的生活和世界,他有很多钱,但他与农民兄弟水乳相融。

猜你喜欢

速冻芦笋农户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研究
芦笋择株选径采摘器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农户的社会资本对农户民间借贷的影响
西班牙芦笋替代南美芦笋
速度食品下的健康密码
巧煮速冻饺子
全国42%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
冻死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