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淡如关注爱情与快乐

2000-06-11季欣麟

海外文摘 2000年12期
关键词:吴淡如读书

季欣麟

吴淡如总是不认输,这跟她小学时读了花木兰、梁红玉的故事有关。

“绝不做一个泛泛之辈,”那时她就这样立志。阅读让她养成过目不忘的能力与写作的愿望,但也带来磨难。初中时,一开学就

把课本全部念完,以致于上课时想事情东张西望,被老师斥责为“这样任性的小孩,将来永远不会成功。”她将此话谨记在心,化打击为努力力量,小学时投稿到各种报纸,不断被编辑退件,她屡挫屡战,一直到研究所一年级,终于拿到第一笔5万块的稿费;写书14年,前8年书都不畅销,她白天做《中央日报》旅游线记者,仍旧坚毅地抓紧写作的笔。

吴淡如说:“只有我给别人颜色看,没有别的人能刺伤我。”相信人定胜天的她,最终遭逢到命运考验,但也开启了另一扇写作的窗口。5年前,吴淡如的弟弟因为忧郁症而自杀过世,吴淡如和她弟弟的女朋友通信了一段时间,泪流尽,了解到人事无常,也让她开始大量写作爱情杂文,想帮助那些为情所苦的世间男女。奇迹似的,吴淡如辩证式的情爱散文及都会男女启示录般的短篇小说广受读者欢迎,她成为成功的畅销作家。

“爱情”与“快乐”是她关心的两大命题。“只要活着就会谈恋爱,这是一天24小时的关注。”吴淡如描画现代爱情的样貌,提出配套的恋爱哲学,使她赢得恋爱导师的名号。倔强的天蝎座女子迎战生活与写作,写出了自己的天地。近5年,畅销排行榜上少不了吴淡如的名字,而且常常是两本书都在前20名。6月份金石堂畅销书排行榜,吴淡如新书〈爱的幽默〉〈新快乐主义〉名列7和17两个名次。

一年写四五本书,现在已经在写明年新书的吴淡如,脊椎因为长期相同姿势写作,已经弯曲。她靠运动与做陶杯陶碗来减轻疼痛。但阅读仍是她最大慰藉,自称有速读功力几小时就可读完一本书的吴淡如,“每次买完书回来,就有莫大的满足感,”见到字就读,连报屁股都不放弃阅读的她,读书与写作已成宿命。

本刊特地走访吴淡如现在经常出没的陶艺工作室,陪她一边捏陶,一边谈她的读书生活与阅读哲学。

我不看电视,甚至连自己主持的节目都很少看,只偶尔看看网球赛。若有时间,我宁愿看书。我是从民族英雄传记开始我的读书之旅。我有一个常常待在书房的父亲,从小他让我感觉书房是有乐趣的。他是台北商专商业英文的教授,我母亲则是小学老师,老实说,他们并没有教我读书。只是母亲会带回国立编译馆出的儿童读物、民族英雄传记,放在家里,那时妈妈让我读书的原因是希望我能安静一些,可是我读了之后,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崇拜花木兰、梁红玉等巾帼英雄。虽然她们不是现代女性觉醒的典型,毕竟她们是为男性社会服务的,但是那时候她们告诉我的是,你不要做一个泛泛之辈。因为看书的缘故,我小学就不需用注音来学国文,已经能够看得懂大人看的东西了。我很感谢我爸爸,给了我一个书房(那时一般家庭有书房的还不多),开启了我对精神世界的爱好。

阅读使我有典范可学习。那时家住宜兰康乐路市场旁边,市场中三姑六婆很多,每天看到很多女人为了一根葱或是妯娌纠纷而争吵,然而书中却有一些女人如梁红玉、花木兰等则去奋勇杀敌,成为平庸与优秀的对照。我开始发现书中的世界十分迷人。

我从小学时就读无名氏〈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及爸妈、姑妈那个年纪读的言情小说,国小四年级我已经读完了三毛所有作品。我一直都有这样读书的习惯,没东西看时,有字我就看。那时妈妈平常的奖赏就是给我钱去买书,〈一万个为什么〉〈地心历险记〉〈亚森罗苹〉〈一页一小品〉〈三国演义〉〈薛仁贵征东〉〈镜花缘〉及〈国语日报〉出的所有少年小说我都在高年级之前看过。

对我而言,只有书中的人物、世界是值得向往的。因为没有同侪和我一起阅读,我只有一直与看不见的书籍作者、书中人物单独对话。我会想效法三毛去沙漠旅行,即使去沙漠也比在陋巷和别人讨价还价好。

开启对精神世界的爱好

因为阅读,我生出了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国中时遇到教国文和英文的两位好老师,我开始自己背一些唐诗宋词,老师也介绍我看了〈小王子〉和鹿桥的〈人子〉,这两本书开启我另一个想像世界,让我体味到,很多东西不必直接写现实的事情;国中一年级我读文言文就不成问题,于是我就开始读〈红楼梦〉(近年我重新出版了〈红楼梦〉的白话本)及唐诗宋词,因为老师介绍,还读了郑愁予、叶维廉、杨牧的诗集,我觉得很孤独,因为同学们都不读这些书,我每天没事就坐在家中阳台看书,过着相当孤僻的生活,浸淫在想像的世界,我觉得有书就够了,书中人讲的话通常也比现实的人有智慧,不是吗?

我看到字就读。我跟人讲话,看到报纸就会分心,因为会去看写了什么。国语课本第一天发,我就会把它看完,老师上课就不听,因为觉得没什么好学的,东张西望,很不耐烦,看过一遍的东西,通常都不会再念。

我是很早爱上书的人,读书就是我的生活习惯,就像吃饭一样,因为真心觉得书的世界很有趣。我从来不是刻意读书的人,读书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当我搬新家时,我第一个想到就是和设计师讨论我的书要摆哪里、要多少书柜。我从来也不买大部头的书,放着只为好看。所有我家的书我都看过,可能只有少数是我看了几页不好看才没有读完。

我读书很广,只要我觉得好看的书都会去读。在我的观念里,书是没有种类的,只有好看与不好看之别。有一阵子我很爱读漫画,还想做漫画家,所以我也有漫画书。

看书习惯养成速读能力

看书习惯使我养成速读的能力。我在新家住两年,四面的书柜己经全部填满。读久自然就快,我根本没有去练速读,就有了速读的功力,而且重要的东西还过目不忘。通常习惯打网球的人,不用教就会找到最快的杀球方式。

我看书有画线的习惯。有时会做速记,或是读到觉得有趣动心的地方,就以小纸片做记号。后来发现没有笔,竟然读不下书,这是我阅读的陋习。

每次我上广播节目,主持人会告诉我说,因为很忙,没有读完你的书,但是我会想真的有这么忙吗,还是他没有读书的习惯。我不会要求别人,可是我会反求诸己,在访问作家前,先读完他的书。我在主持空档也看书,有一次主持人胡瓜还开玩笑说,你是不是连上床都带着书。我曾写过,“一个女人或男人,当你买的衣服比你买的书还多时,你就已经步入可悲的人生,一种庸庸碌碌的人生。”与其在空闲时抽二手烟言不及义,我不如马上看看书,掉进另一个世界里。

我的求学历程与阅读息息相关。大学考进法律系,是因为看了〈丹诺自传〉里的律师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非常“骁勇善战”。哪知道,他们是英美版法系,我们是大陆版法系,念了之后我对法律马上丧失了兴趣。毕业后我转考中文研究所,从来没有这样的例子,中文系同学认为我一定考不上,但我很有自信,结果我果然考上了(300个人只录取10个)。

我是一个自修式的人。一年的时间,我已经把中文系的课程全部读完。其实我适合自学,并不适合学校教育。研究所教我什么叫耐性,因为老师很严格,我每天都在图书馆写报告,一直到现在,我觉得台大文学院图书馆仍是我最喜欢的地方,那时还在工作,我早上8点到5点在图书馆,然后坐交通车到报社,工作到12点,大部分时间都与文字为伍,却不觉得累。

我很早开始投稿。从国小4年级我就不断投稿,各种报我都投过,除了有一次〈国语日报〉登过,其余都石沉大海。编辑还会写信给我,说他们不接受小朋友的稿件,一直到研究所一年级,我才得到第一笔5万块的稿费。我这个人不大容易接受打击,从小我就是愈挫愈勇,以我的个性,每一股打击都是一种帮助,可能是受了花木兰影响吧。

我写作很随性。我高兴起来可以写1万字,但平均每天约写1000字。由于姿势不良,现在已经把我的腰脊椎写坏了,不堪久坐,必须做别的事情,来减轻难过。我的生活也是如此。工作、休闲与写作,我不再刻意区分。进陶艺工作室,并不是要成为陶艺家,就是单纯想做碗和杯子。

多读书是写作的诀窍

我写那么多东西,并不完全都是我的智慧,而是读书获得无形的资产。如果你在书中找到值得尊敬的对象,通常你不会信任大人的话。我小时候就常常对妈妈顶嘴说:“书里不是这样写的。”以至于妈妈有时会觉得这小孩不知在想什么,而把书扔掉。

5年前我弟弟感情不快乐,因为忧郁症而自杀。由于这件事,我突然了解什麽叫命运,也突然了解人有一些做不到的事、生命非常渺小。我接受打击,但我绝对不接受沮丧。我研究过阅读心理学和精神医学,我也开始写爱情的杂文。我与弟弟的女朋友还通信一段时间,我用文字安慰她。写爱情杂文,我也知道这种东西留不下来,但是我想,我救不了自己的弟弟,总可以使别人的弟弟妹妹从感情的控制欲、消极辩证里解脱出来。帮助别人至少维持三天的微笑,也是写作的成就感。

另外,我最大的功能是让很多人开始看书。我一直告诫我自己,不要把我中文系学的知识当成是一个架子端出来,我很希望用国中毕业能够懂的字来说我要说的话。大部分学者并不是学问不好,而是他仰之弥高,没有办法让人了解。

我很不喜欢咬文嚼字。我会念自己的文章,一定要每个字都很清楚,马上传达正确的意思,不需转好几个弯。这需要写好几百万字才能达到,刚开始我写文章会思考如何措词,后来写多了,才发现可以笔随意转,不需要打草稿,理论也可以自成架构。

起初,我欣喜若狂,但一切都是累积而来。正如佛教公案说,你吃6个半的饼,觉得很饱,并不是因为那最后半个饼,而是因为你己经先吃了6个饼。可是现在的人,总是在找那最后半个饼,觉得一定有什么诀窍捷径,其实别无他法。每次别人问我如何写作、如何更有气质,我只回答他三个字:多读书。

吴淡如小档案:

年龄:36岁

职业: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

藏书:五十几坪房子四面都是书柜

最爱:鹿桥《人子》、法国作家圣修伯里的《小王子》及张爱玲、三毛等作家。

作品:《于是假装不在乎》《非常诚实有点毒》《命运

的同学会》《爱情以互惠为原则《新快乐主义》

[摘自台湾《远见》杂志]

猜你喜欢

吴淡如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读书使人进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吴淡如这样反驳“读书无用论”
不必自怜
一个问号化尴尬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鹰妈”吴淡如的亲子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