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球迷的五张“脸谱”
2000-06-05张光煌
张光煌
中国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地大人多,各地风土人情都截然不同,体现在球迷身上的气质和风度,也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北京球迷:率直真诚。由于在北京举行的重大足球比赛次数要比其他城市多得多,北京球迷有比他人更多更好的看球经验,对比赛的质量更为挑剔,品球评球的眼光也更为独到。
知名作家肖复兴曾总结出北京球迷的两大特点:一是眼眶子太高;二是个个能侃。
北京球迷眼眶子高,一般的球赛就是不花钱,球票白送到他们手上也不去。国际比赛非AC米兰或桑普多利亚不行,不然北京球迷就赖在家里不出窝儿了。
北京球迷个个能侃,连女球迷都能侃出个子丑寅卯。侃起足球,俨然是诗人论诗、禅家说禅、军人聊战争风云、画家泼墨大写意一般地道。独个儿拉到电视摄像机前,都跟宋世雄有得一拼。北京球迷喜欢以天下为己任,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从发生“五·一九”事件之后,当今北京球迷显得冷静、理智多了。
上海球迷:胸襟广阔。曾记否,中国球迷李惠堂,就是在上海一举成名的。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使得上海人天生对足球不陌生,对足球的欣赏有较高的品位,同时上海球迷的心境比之于其他地方的球迷更恬淡一些。
对待比赛的胜负,上海的球迷比别人似乎更超脱一些,不大把足球和民族气节、爱国精神之类的大概念联系起来。看球就是看球,赢了喝杯酒庆祝,输了就再喝一杯解闷,捶胸顿足的也许有几个,要死要活的肯定没有。1995年足协杯决定在南京举行,上海两万球迷浩浩荡荡奔向金陵城,结果申花队败北而归,上海球迷什么事也没闹,闷声闷气地回来了。
对上海的球迷,老外赞许有加:“狂热而得体”、“热情、公正和富于鉴赏力”。
上海球迷相对强调个体,讲究独立。他们不喜欢被人领导,不喜欢齐声喊“加油”,喜欢单打独干。在上海的球场上,喊声永远只属于主队进攻的时候。上海球迷看球洒脱,有时看到其他地方的球迷为了一场球的胜负得失泪水盈眶、痛不欲生时,上海球迷会感到有点滑稽。
四川球迷:狂热豪爽。自从全兴队跻身甲A行列,四川球迷名声大振,被公认并享有中国最狂热球迷的称号。
如果说足球也是一种文化,那么巴蜀风情为中国足球文化增添了风趣诙谐的一笔。如今“下课”一词成了球队成绩差,教练担心下岗、解职的代名词。喊出第一声“下课”的,不是别人,正是成都体育中心的四川球迷们。当时全兴队一度战绩不佳,面临降级,广大四川球迷急在心中,对主教练余东风的不满顿时化为一句“余东风下课”。故“下课”成了全中国球迷都耳熟能详的侃球日常用语。
“雄起”,是四川球迷对中国足球文化的又一贡献。用四川方言喊出“雄起”别有一番味道。“雄起”之声一起,场上的客队球员和教练就知道麻烦来了。这喊声是场上和场下呼应的信号,“雄起”声一响,肯定是场下的球迷来了激情,场上的球员燃起了斗志。它像进军号,全兴队牛入营般地进攻,顷刻间就要开始了。
四川球迷爱球爱得有点发痴,而看球会最大限度地注入自己的感情因素。即使天降暴雨,四川球迷也会众志成城坚持不退场。
广东球迷:比较理性。
广东有一个稳定良好的球迷群体,这个群体支撑起了广东深厚的足球基础。广东球迷看球有点儿像旧时的看戏,独自享受,我行我素。球输了球迷也不太闹事,骂两声就完了。南粤足球以技术见长,广东球迷看球,对球技好的球队和球员情有独钟。球迷的喜好与球队的风格互为影响,铸成了广东队热衷于讲究技术、讲究配合的独特风格。不过负面影响较大,广东球员往往缺乏必要的力度和毅力,关键时刻体力不支、功亏一篑是他们的通病。
广东人爱煲汤。球迷对足球的心态就有点像煲汤。灶台上的火不猛不旺,但老火伴长夜,只要揭开锅盖,那锅里的汤永远是热的。
辽宁球迷:刚强、豪迈。在众多的中国球迷中,举止最狂热、阵容最庞大的球迷群体在辽宁。这是举世公认的。
辽宁球迷曾创造了几项全国球迷第一:80年代中期,鞍山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球迷协会;鞍山市球迷协会会长,被誉为中国“球迷皇帝”的罗西(原名李文刚),成为全国第一位职业球迷并首创颇有影响的球迷“罗式定义”:球迷是并非专业足球工作者,对足球有着特殊的感情、浓厚的兴趣,在观球时追求艺术上的欣赏、多色彩的享受、心灵上的刺激、感情上的宣泄的那部分人类群体。
在全国享有知名度的辽宁球迷中除了罗西外,还有两位军人出身的球迷领袖——曾任沈阳球迷协会会长的黄祖刚和继任者朱挺。黄祖刚才思敏捷、刚毅、自信。在1993年全运会足球比赛期间,有辽宁队参加的赛事,黄祖刚所率领的沈阳及辽宁球迷必到现场助威,多年来20万热情奔放的沈阳球迷心甘情愿地在他麾下效力,也可想见他极强的威信和感召力。身为记者和语言大师的朱挺,被誉为全国最有演讲才能的球迷领袖。他评球见解独到,论述精辟,思路清晰,堪称一流的足球行家。沈阳球迷以热烈而文明著称。沈阳球迷协会被誉为全国最狂热的球迷协会。
(陈久红摘自《辽宁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