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广东基础教育的追求与创新
2000-04-28程淑华
程淑华
日月穿梭,物换星移。今天,我们已迈步在21世纪的岁月中。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综合国力源于人力资源的新时代。这一时代特征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广东,基础教育在新世纪有什么新的追求与目标,怎样继续把握新机遇增创新优勢?记者藉去岁末全国教育期刊社长、总编辑会议之机,采访了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
刘副厅长曾在广东教育杂志社工作过(任总编辑、社长多年)是我们的同行,彼此很熟悉,访谈之中透着亲切和随意。对记者的提问,他稍作思索,便侃侃而谈。
迎接新挑 战增创新
优势刘达中向记者介绍:
广东是一个人口、经济、教育大省。广东有人口7143多万人,陆地面积不大,约178万平方公里,但海岸线长,海洋面积大。因此,我们提出在新世纪要建设好“海上广东”。
广东因为地城的关系,改革开放比较旱。20年来,广东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比较快。1998年广东省国民生产总值是7937多亿元,人均超过1万元,占全国GDP的1/10。广东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1998年达1340多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的40%左右。
广东省1995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育,1996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前,广东各地在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工作的基础上,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步伐,争取到2003年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广东各方面的优势已不再明显。对此,广东如何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是摆在广东省政府和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1998年广东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和“外向带动”的三大战略。要实行这“三大战略”,教育是基础,教育要不断适应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为广东在新世纪增创新优势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1998年11月,李岚清副总理在考察广东实施索质教育时指出,广东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配套改革,全面推进,整体突破,推动全国”。
为了落实李岚清副总理的指示,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及教育系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我们认为:首先,广东实行改革开放比全国先步,无论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广东都位居全国的前列,广东的科技、教育、文化发展迅速。其次,广东改革开放2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逐步转换到以科技、信息为主导的产业,可以说,知识经济在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悄然到来。鉴于此,广东要再次把握机遇,增创新优势;基础教育要为广东在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要配套改革,全面推进
听刘副厅长介绍一些基本情况后,记者问:“广东省要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整体突破将從哪些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呢?”
刘达中说,我们认为至少应从八个方面来综合思考和实践,即:思想观念、理论体系、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师资素质、教育体制、督评机制和法规系统。在这八个方面中,思想观念的变革是实施配套改革的首要因素,理论体系是进行改革实践的指南,课程教材改革是核心,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师资索质是根本,教育体制和督评机制是关键,法规系统是保障。
刘达中打了一个比方,如果将教脊比作运行的列车,那观念和理论如同方向盘,课程教材好似发动机等主要部件。课堂教学是驾驶操作,师资就是驾|驶员,体制和督评是轮子,法规则是交通规则。它们共同组成一个运行系统。
拿转变教育观念来讲,不要“空对|空”,不能只靠”灌输”,也没有必要在非本质问题上争论不休,而要从人民群众对教育最关注最痛切的问题人手: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学习负担这么重?学得这么“苦”?这样的教育继续下去,对新世纪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恶果?当这些问题在社会上全面、深人开展讨论时,人们就会从寻根探源找出路中,呼唤教育变革,就会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理解、关心和支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世纪,广东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
采访中记者问:第三次全教会后,广东怎样部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跨世纪历史任务?刘达中介绍说:
根据第三次全教会精神,我们提出了科教兴粤,把良好的基础教育带人21世纪的综合配套、整体推进的八大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和强校上等级、上水平工程;教师安居工程;教师的全员继续教育和“百千万”拔尖人才培养工程;课程教材建设工程;教学改革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教育现代化工程;科研促教工程。
刘达中说:这八大工程,前三项是基础性工程,中间两项是核心工程,后三项是推动发展的工程。
关于基础性工程:
我们计划通过薄弱学校改造和强校上等级、上水平工程,抓两头,促中间,提高全省近3万所中小学的办学水平,逐步满足广大群众期望子女能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的要求;同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通过教育结构的改革,从纵向、横向沟通各级各类教育,并逐步形成终身教育体制,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高素质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通过教师安居工程,在全社会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必须建立完善教师培养和培训机制,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新师资的学历层次起点和培养质量;启动并实施教师全员继续教育和“百千万”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关于核心工程: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改革课程教材。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已构建了沿海版教材、丁有宽小学语文教材、计算机教材和多套小学英语教材以及地方乡土教材,还正在构建高中综合课程,已初步形成多样化的局面。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改造、完善原有的教材,构建新的教材,建立广东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新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了国家课程、省课程、地方(市、县)课程和学校课程,并设置不同层次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在教材的知识结构上,我们要求体现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要揭示各门学科独特的知识结构,不仅反映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内在联系,而且更要反映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实践、应用。二是从静态走向动态,呈现给学生的知识组块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过程逐步由稳定的、确定的科学知识过渡到不稳定的、发展性的知识。在课程教材形式上,打破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保证灵活性和多样性,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风格并存,学校和学生自由选择的局面。
教学改革工程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评价等的改革。
课程教材的建设需要一定时间,而教学内容的改革则应抓紧进行。如,可组织对现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进行“强千削枝”,删减陈旧的、不符合实际的和要求偏高、训练偏难的内容,增加知识的“来龙去脉”的说明,增强应用性实践性,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内容,体现教学内容和训练要求的层次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实行因材施教;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改革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考试改革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我们要求各级各类考试都要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综合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今后高中招生考试的科目要适当减少和精选,高考“3+X”的考试,要突出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关于推动发展的工程:
以广东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为先导的全省教育现代化,基本目标包括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发展水平、教学体系和教育制度四个方面。工作重点是: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格局,建立完善开放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省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目标包括计算机教育普及、教育软件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三个方面;工作重点是: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的培训,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计算机使用效益的提高。我们计划,2000年全省高中、2003年全省初中、2010年全省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我们提出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工作思路。教育信息化工程和现代化工程都要以教育科研的手段来促进,以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操作。
在宏观上:一是移位思考,定位操作。即时空移位。在时间上,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状况;在空间上,可与省内外、国内外同类地区作横向比较。二是换位思考,本位操作。从教育本位换到经济、科技、文化治安环境等位置,即放到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来思考、运作。三是超前思考,现实操作。按“更高一些”、“更快一些”的发展观,规划应有一定超前性。但又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穩步协调地发展”。
在中观上,可以:整体思考,分类操作;阶段思考,分段操作;目标思考,达标操作。
在具体运作上,可以:面上思考,点上操作;定性思考,定量操作;课题思考,网络操作。
在新世纪,广东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工作部署和计划有很多,如思想观念的变革、理论体系的确立、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督导评估制度的完善和法制系统的健全等,刘达中副厅长向记者作了详细的介绍,限于篇幅,在此只能介绍要点,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