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明》创刊20周年座谈会侧记

2000-03-31

清明 2000年1期
关键词:女工刊物安徽

毛 姗

1999年11月2日,是一个好天气。合肥街头的法国梧桐上,闪耀着秋阳老熟的光芒,那些斑斓的叶片,看上去如同康定斯基的油画,极富秋的气息。下午两点多钟的时候,开始有人匆匆走进金安徽国际大酒店的门厅,其中有的人,扛着摄像机。候门的侍应生后来说,他数了数,那天下午,一共进去了五部摄像机。

这里将要召开的,是《清明》创刊20周年座谈会,新闻界的朋友不约而同地都来了,安徽电视台,安徽有线电视台,合肥电视台、《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安徽工人报》、《合肥晚报》,等等等等,都来了,来得空前整齐。这些文化记者们,和《清明》也都是多年的老朋友了,熟不拘礼,将气氛弄得很热闹。用他们的话说,在文化市场化的潮流中,《清明》也太缺乏包装意识了,所以他们这一次,“要好好唱一唱赞歌,炒一炒《清明》”。

早早等候在三楼会议厅门前的主编段儒东,副主编季宇,今天都是穿西装、打领带,看上去衣冠楚楚,神采奕奕。和他们站在一起迎候来宾的,还有《清明》编辑部的全体同仁,他们一向都在幕后,现在突然走到了人前,似乎都有些不习惯。对,那个胖胖的戴眼镜的女同志,就是张守诚,老编辑了,经她手推出去的作品,不知道有多少。那个瘦瘦的戴眼镜的男同志,是邹正贤,名编,当然是名编。他责编的作品,经常在国内几家有名的选刊上出现。《女工》?对、对,《女工》就是他的责任编辑。看到了吧?他边上站着的,就是《女工》的作者李肇正,他特地从上海赶来,庆祝他“最感亲切的刊物”《清明》的20华诞。

一眼望去,可容纳百多人的会议厅,此时已是座无虚席。趁着会议尚未开始,让我们来看看都来了哪些人。主席台上最有风采的,当是老作家鲁彦周,他边上,是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发仁,文联主席沈培新,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唐先田,和省出版局副局长莫欣。省文联党组书记刘景龙、副书记杨屹及书记处书记王体效,联袂出席了此次座谈会,一方面是表示一种郑重,也表达了文联党组对《清明》非同寻常的重视和关心。

当会议主持人季宇宣布开会时,闹嚷嚷的会场骤然安静。介绍来宾,宣读贺电贺信。副省长蒋作君的贺信写得很带感情。接下来是主编段儒东代表编辑部对《清明》20年进行了回顾,他看上去有些激动。他说,2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风化雨,使历经十年浩劫,满目疮痍的文艺园地开始复苏,各种文学期刊也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在安徽。由以陈登科先生为代表的几位文学前辈精心创办的、由中国文学巨匠茅盾先生挥笔题写刊名的大型文学期刊《清明》,于1979年的10月诞生了。创刊号上便推出了鲁彦周的著名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立即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循此前进,《清明》又陆续发表了诸如《破壁记》、《在严寒的日子里》、《张玉良传》、《党小组长》等一大批很有影响的作品。”那真是一段光彩照人的日子啊,《清明》在全国大型文学期刊中的排名一路飚升。但是,“历史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步伐,整个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严肃文学期刊,一方面获得了充分驰骋的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却又面临读者分流、地摊文学冲击、同行竞争、办刊成本上升、发行量骤降等等一系列严峻挑战。90年代中期,《清明》也曾一度濒临断炊,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说到这里,段主编提高声音,特别强调说:“正是凭借着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无私奉献精神和聪明才智,团结奋斗,才使《清明》得以闯过急流险滩,避免了泰坦尼克号的悲剧命运!”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王影、周锋、张宇、温文松这些《清明》前辈,此刻也都坐在台下,共同感受《清明》20年来的风风雨雨。诚如段主编所说,“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清明》也发表了《残棋》、《女工》、《走入枫香地》、《扶贫》、《回沪记》等一系列很有影响的优秀作品,不但维持了刊物的生存,还进一步提高了刊物的品位和格调,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谈到目前的市场对策时,段主编提出了《清明》的三点措施:第一,适时调整办刊立足点,即把计划经济时代的主要为作家办刊转换到市场经济时代主要为读者办刊的轨道上来。早些年,刊物不必为经费发愁,发行量大小也无关紧要,刊物的宗旨主要是培养作家,繁荣创作,只要是名家来稿,一律照发。现在不同了,读者和订户成了维系刊物生存的根本,及时地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真正成为编辑部苦苦追求的目标。在这种办刊思想的指导下,《清明》近几年连续推出了《温柔一刀》、《农民父亲》、《扭曲》、《栗坡纪事》、《预约晚餐》、《一夜无梦》、《贫瘠时代》等作品,均是切入社会热点,既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又极具可读性,引起社会广泛共鸣,受到读者普遍喜爱。第二,培养和造就刊物自己的作者队伍。《清明》作者遍布全国各地,老、中、青作家都有,而《清明》更多地是把着眼点放在青年作者身上,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与沟通,关注他们的创作步伐,为他们登上文坛积极提供帮助。这些未成名的作者,长期呼吸于人民群众之间,生活积累比较丰厚,在思想情感和生活命运上与普通大众息息相通。他们的作品原汁原味,很少玩弄技巧,矫揉造作,最易激起读者的共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甚至是处女作,编辑从大量的自然来稿中沙里淘金,因此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青年作者的不断加盟,为刊物提供了丰富的稿源,注入了活力。第三,努力提高编校质量。新的文化语境下,编辑部坚持认稿不认人的原则,虽然也得罪了一些人,却保持了刊物的特色和水准。此外,在栏目设置、版式、装帧、封面设计上也不断推陈出新,力求淡雅、清新,具有大家气派。这样,《清明》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具有了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期刊如林的市场上争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讲话即将结束的时候,段主编满怀深情地说:《清明》才二十岁,正当风华正茂,既然今天的《清明》比昨天好,相信明天的《清明》也一定比今天更好!

文联党组书记刘景龙,以《我为(清明)干一杯》为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清明》是安徽文坛的一面旗帜。是我们安徽省文联的‘形象工程,是我们的骄傲!”因此他提出,“在《清明》创刊2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都应该为《清明》干一杯,祝贺她的生日,也祝愿她以20岁的矫健步伐,迈向21世纪!”(全文另发)

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莫欣,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比喻,称许《清明》经历20年风雨,已在我国浩瀚如林的刊业中长成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他表示,新闻出版局将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清明》,在下一个世纪里,携手再创辉煌。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查长发,则讲了自己外出开会时的一件亲身经历。在一次会议上,别人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他回说合肥。合肥在哪里?查处长说黄山你知

不知道?那人回答,黄山当然知道,我还知道你们安徽有一本文学杂志叫《清明》。作为文艺处的负责同志,查处长说,这时我的心里是甚感欣慰的。他还称赞《清明》读者面广,影响面大,佳作入选率高,“她在我省期刊界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确实如此,据《中篇小说选刊》统计,他们创刊以来,《清明》入选的作品,在全国文学期刊中位居前茅。特别是近几年,几乎期期都选《清明》的作品。接着查处长的发言,著名作家鲁彦周,以《清明》老主编的身份,回忆了创刊前后的风风雨雨后说,“《清明》四任主编,后浪推前浪,风格继承下来了,刊物向前发展了,安徽何尝有过这么大的刊物,有过这么好的编辑队伍?所以我们是应该骄傲的!”省文联主席沈培新,则以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清明》的风格,以为达到了“文明的上乘境界。”

省社科院副院长唐先田,是《清明》的老朋友了,他回忆自己20年前第一次拿到《清明》时,“感到眼前一亮”,而20年来每一拿到《清明》,都感到眼前一亮。他因此形容《清明》的20年,“是动人的20年”。他说,“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许多纯文学刊物垮了,而《清明》守住了阵地,守住了文学的精神家园。”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发仁,除了代表省委宣传部对《清明》20年作了充分的评价和肯定外,他说他自己也十分喜爱《清明》。他前不久到南美出访,就带着今年第4期《清明》,对其中的《农民父亲》和《在水一方》特别赞赏。他认为《清明》能够有今天,就是因为“有一个抱团打天下的编辑部,这种抱团精神值得学习,值得提倡。”老作家白榕则说,和安徽黄山特殊的人文景观一样,《清明》也是我们安徽一道特殊的风景。《清明》的刊名,是韩瀚当年向茅公求来的,茅公很喜欢这两个字,因为他自己历史上也曾办过一个名叫《清明》的刊物。“现在看来”,韩瀚说,“这两个字,是可以传世的!”

文学评论家钱念孙预测,下一个世纪严肃文学还将有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清明》在各种浪潮、各种主义兴风作浪时,坚持了自己的品味,也就赢得了发展的机遇。这一观点得到文学评论家,安大中文系教授王宗法的响应。王宗法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在《清明》上发表的,对《清明》有很深的感情。他认为,作为人类文明精神的重要载体,《清明》将在下一个世纪“再造辉煌”。他的同事王达敏,则激赏《清明》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坚守,“在90年代初的淡出社会、淡出人生的灰色文学情调下,《清明》仍然坚持直面人生、关注社会,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命运。”说到西方文学现状,他强调说,西方一流作家,也都是关注西方当下社会的,因此他认为《清明》的成就,就在于“以文学的方式,关注中国当代的实际问题,走进社会的中心。”

诗人刘祖慈立即响应,表示一个作家要有社会责任感,一个刊物也要有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应该负有责任。他反对“天下兴亡,匹夫无责”的说法,像《清明》关注的,就都是与社会、与民生有关的问题。他特别提到了《女工》,那么早就提出了下岗女工的问题,表现了文学的良知和良心。《女工》作者李肇正则表示,对《清明》,他“只有一种感情,那就是感谢。他的第一篇小说就是邹正贤编发的,“受到鼓舞,又写了《女工》。我与邹老师素昧平生,与《清明》任何一个编辑都素昧平生,我能有今天的发展,首先要感谢《清明》!”

许春樵以作家和评论家的双重身份,高度评价了《清明》20年所走过的。“关注现实生活,抒发平民情感”的现实主义道路,称赞《清明》“从未有过任何旗号,却在中国文坛普遍浮躁的时候,站住了脚跟,创出了自己的品牌”。著名女作家王英琦和《江南文学》副主编郭翠华,也都以她们女性的细腻和柔情,祝愿《清明》“青春依旧,魅力常存”。

座谈会在主持人季宇的谢辞中结束,人们意犹未尽;但是音乐已经响起来了,满场的掌声也已经雷鸣般地轰然而起。

猜你喜欢

女工刊物安徽
刊物贺词
纺织女工
皮带女工
系列刊物介绍
建筑女工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