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不写稿的记者”捏把汗

2000-02-16程秋生

新闻记者 2000年11期
关键词:勾勾辛勤通讯员

程秋生

说实在的,自五十年代初起,我打心眼里就崇拜记者。无论是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军营,只要记者一到,深入采访,精心构思,挑灯夜战,或新闻或通讯或专访,很快就会赫然出现在报纸上。阅读着散发油墨清香的报纸,一种对新闻记者的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有人把记者比喻为辛勤撷采花粉的蜜蜂,十分贴切形象,他们到处奔波,日夜辛劳,把人间最美好的事物告诉人们,把自己辛勤酿成的蜜糖奉献给广大读者。

然而,时至今日,有些“无冕之王”却变样了,下基层采访,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搞农村报道,怕苦怕累,生怕泥浆溅脏了自己的名牌皮鞋;作会议报道,凭材料去头掐尾,勾勾划划,写个标题便交差完事。更令人不解的是,有些小报记者竟然长期不用脑,不动笔,而发稿频率极高,奖金也不少拿。其奥秘何在?老朽思忖再三,琢磨不透,真可谓百思而不得其解。有人为这些不动笔的记者画像,名曰:“茅台下肚,红包照收,‘宝马迎送,掷下一言,小张小李,稿件传来,明日见报。”细细观察,果真如此,原来,稿件是通讯员写的,自己填上“本报记者”的大名,稿件见报,名利双收。不明真相的部主任、总编辑还真以为这些记者雨里来,风里去,为此“高产”,说不定还赞美奖赏一番呢!

与穆青、金凤等老一代记者相比,无论是职业道德,还是采访作风,这些“不写稿的记者”的素质之低下,实在令人嗤之以鼻。新闻是以真实性为基石,采访材料的丰富,需要记者独具慧眼地挖掘,有了新闻眼,文章就光采夺目,熠熠闪光。至于写作角度,体裁运用,情节安排,无一不需要在新闻写作时动一番脑筋,下苦功夫。那些懒于动笔的记者只挂名,不写稿,长期依赖通讯员的来稿原样送审发表,那么,久而久之,会被人瞧不起,而且自己的脑袋和笔也都要生锈了。

上述见解,但愿不是多余。作为业余通讯员,愿与诸位“无冕之王”共勉之。

猜你喜欢

勾勾辛勤通讯员
临邑戏曲“一勾勾”的传承与发展
理财杂志社2019年度优秀通讯员
“微宣传”体系中通讯员队伍的建设
不能在书上勾勾画画吗
不能在书上勾勾画画吗
关心下一代工作
《上海企业 》编辑部召开通讯员工作会议
选择
大埔县老促会召开老区通讯员座谈会
结勾勾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