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耕耘在人类发祥地
2000-02-16冰林
冰 林
云南楚雄州,以人类祖先“元谋人”牙齿化石在这里发现而名闻世界。中学历史课本的第一课,讲的就是元谋猿人,它距今170万年,比“北京人”要早得多,楚雄元谋因而被称为人类发祥地。云南经济日报社驻楚雄州记者站站长杨德祥,从粮食工人走上记者岗位,在这片“人类发祥地”上辛勤耕耘近二十年,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着他的人生追求。
工作之余 挑灯夜战
杨德祥1980年高中毕业,高考落榜。两年后参加永仁县劳动局组织的招工考试,以考分名列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分配到县粮食局,到永兴傣族乡灰坝粮点当粮食保管员。粮点离县城一百多公里,当时连他在内只有3个职工(还有刀彩金、杨锡金),担负着3个村的粮食购销工作,在那边远偏僻的山沟里,没有公路,交通十分闭塞,来来往往全靠两条腿,一抬脚就踏上四川省攀枝花市太平乡的土地;没有电灯,晚上全靠马灯、煤油灯照明;没有自来水,吃水用肩挑;一年到头,很难看上电影、吃上新鲜猪肉。在那里,邮递员一个星期才送来一次报纸信件。每当邮递员送来报纸,他总喜欢认真阅读报纸上的文章,很快就有了看报纸的“瘾”,听收音机也成了习惯。有的文章让他高兴、激动,激动之余,他萌发了给报纸、广播、电台写稿投稿的念头,没有方格稿纸,就用复写纸自己动手划,没有信壳就自己动手做,稿件用信壳封好后就交给去村外赶街或办事的人,请他们带到两个多小时山路外的永兴傣族乡街头邮电所投寄。尽管一篇篇辛辛苦苦写成的稿件石沉大海,他也不气馁,仍然坚持挑灯夜战,苦苦追求,心里想,登不了报纸就算是向编辑老师汇报他的学习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写的一些“豆腐块”、“萝卜条”、“火柴盒”文章渐渐地在省、州、县的广播、电台、报纸播出和刊登了,他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高兴。
当时的县粮食局领导看到他喜欢写文章,1985年把他调到离县城只有28公里的他的家乡宜就乡粮管所工作,并语重心长地鼓励他今后要继续积极地学习,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向新闻单位投稿。在宜就交通方便了,有了电灯、自来水,邮递员一个星期送来三次报纸。为了进一步搞好业余报道工作,他自费购买了自行车和照相机,写稿更勤奋了。杨德祥坚持请有关领导和同志审核稿件所写内容,准确无误后才投给编辑部。他先后结合粮食工作,写了《粮所补付小麦款,群众赞扬风格高》、《朱永忠十年向国家交粮十三万斤》等二百多篇宣传粮食工作的稿件,都被新闻单位采用。《永仁县需要200万斤大米》的消息在《云南经济日报》等报刊发表后,县粮食局收到省内外50多封信函和电报,很快购足了急需平抑粮价的200万斤议价大米。1986年,他看到宜就乡卫生院建于50年代的住院部又矮又黑,曾经被有关部门鉴定为危险房,他拍摄了两张照片,投给了《云南日报》,《云南日报》刊登后,引起了省、州卫生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快拨出专款到宜就,新建了明亮宽敞的宜就卫生院住院部,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不少干部群众都把杨德祥当知心人,找他谈心里话。当然,也有个别同志对搞业余宣传报道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他写稿是图稿费、吹捧领导出风头拍马屁等等。他想,既然他已经热爱上新闻报道工作,就要勇敢地走下去,只要搞好本职工作,实事求是地写稿,就什么也不怕。其实,当时的稿费,县广播站每一篇才5角钱,他被采用的稿件,最高稿费也不过10元左右。微薄的稿费收入,主要用于购买信壳、方格稿纸、邮票、订阅新闻业务书籍和报纸。1990年5月,他得知宜就中学建盖教学楼有困难而向社会捐资时,他将积攒的50元稿费捐给了宜就中学。同年8月,他得知县广播站建机房有困难向社会捐资时,他又积极把积攒的30元稿费捐给了永仁县广播站。1991年8月中旬,尽管他刚从云南大学自费学习回来,手头十分紧张,他还是省吃俭用,在单位带头,把报社汇来的15元稿费取出来后捐给了灾区人民。省、州报社、电台经常给杨德祥寄来编辑出版的通讯业务书籍,给他提供了精神食粮,他每一期都认真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并把新闻理论知识运用于采写实践中,写作新闻稿件的质量逐步得到提高。一次他读了文山州人民广播电台胡光儒写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谈谈我是怎样从小学毕业生成长为新闻记者的?》文章后想,我是高中毕业生,通过努力也一定能当上新闻记者!于是,他有了当新闻记者的念头。
为了系统学习新闻写作理论知识,1988年、1989年他两次自费到州上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成人招生统一考试,终于考上云南大学新闻函授班。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他挤时间认真学习新闻理论知识。有的同志对他说:“你何苦啊!搞粮食工作,学新闻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又是自费。新闻大专文凭在粮食部门又不起作用,不加工资……”这些冷言冷语始终没有动摇他刻苦学习新闻的决心。
苦练内功 愿望成现实
经过不懈的努力,三年的函授学习圆满结束,杨德祥取得了国家承认学历的云南大学新闻专科文凭。当时的中共永仁县委宣传部部长刘祥武和县广播电视局的领导为了培养他更好地成长,1992年6月,把他调到永仁县广播电视局工作,任专职记者兼通联工作。1993年11月由工人转为国家正式干部。
他在永仁县广播电视局担任记者三年多来,坚决服从领导安排,放弃了无数的星期日、节假休息日,深入全县七乡一镇,深入农村山区、深入生活采访写作。三年多来,杨德祥自拍自写的电视稿件共播出200多条图像新闻。他连续三年被云南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他所在的永仁县广播电视局也被云南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先进集体。
根深叶茂 新闻战线显身手
由于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工作出色,杨德祥多次荣获云南经济报优秀通讯员一等奖。云南经济日报社总编辑杨新民等领导亲自深入永仁县考察他,1996年9月把他调到云南经济日报社驻楚雄州记者站工作,任专职记者、常务副站长。到记者站后,他的工作担子更重、更繁忙了,报社要求他每月采写稿件5至7件,他月月都超额完成任务。为了更好地工作,他先后自费购买过6架照相机,5辆自行车。仅1997年至1999年三年时间,他就在《云南经济日报》上发表了稿件近三百篇。同时,他还积极向云南日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中央和省内外报刊电台投稿,宣传楚雄好地方新人新事新气象。为了进一步加大楚雄州的对外宣传力度,他在全省各地州记者站中率先于1997年8月21日,在《云南经济日报》上开辟了《楚雄版》,成为让彝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彝州的一个窗口。在有关单位支持下,楚雄版已刊出三十多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1999年10月,永仁县边远高寒贫困山区宜就乡啊朵所村公所大河社、近四十岁的农民李灿文和妻子张明灯到楚雄找到杨德祥,诉说了家里的困境。1987年1月,李被医生误诊引起了药物性中毒,留下了心肌炎后遗症,全身瘫痪,不能动弹,卧床十多年,治疗到1998年,勉强可以慢慢走路。1998年12月10日,他到昆明看望在昆明市建筑工程学校读书生病住院的大女儿肖忠红时,被一辆中巴客车撞翻,造成髋关节左右粉碎性骨折,左侧股骨、腓骨骨折,已耗去医药费万元之多。二女儿肖忠梅1999年7月被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录取,正在读书。家里还有三个60岁以上的带病老人。而家里无猪无牛,根本供不起两个女儿读书,支付的医药费都是四处去借、去贷款。杨德祥一方面安慰他,并给他们安排食宿。另一方面立即把他家的遭遇和困难写成稿子,还帮他写了一份家庭困难申请书,让他家去找找永仁县、乡民政部门和团委。《云南经济日报》以题为《何以感动苍天?》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杨德祥的稿件;《楚雄日报》也以《朋友,请伸出你的援助之手》为题刊出。与此同时,杨德祥积极与永仁县团委、楚雄州团委取得联系,反映了他家的困难情况。文章刊登后,昆明市建筑工程学校照顾肖忠红管理会议室,每月给她60元的补助,省州县团委积极工作,从“希望工程”中分别给予肖忠红、肖忠梅一定的学习生活补助,使李灿文的两个女儿能够继续安心在中专学校读书。李灿文和他的两个女儿先后给他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苦去甜来 爱拼总会赢
近二十年来,杨德祥的星期天和节假日基本上都是在采访写作中度过,根本记不清为了采写新闻而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和星期天,根本记不清有多少次是带病坚持采访写作,也根本记不清楚有多少次忙于采写而废寝忘食。除了睡觉、吃饭外,不是看书报、思考问题,就是打电话了解情况或者是写材料,做到了“眼勤多看、耳听八方、腿勤多跑、手勤多写”,对新闻工作基本上是全身心投入了。
杨德祥写稿18年,先后被中央、省、州30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采用了消息、通讯、小言论、论文、调查、新闻图片、电视图像新闻等累计4400多件次,约176万余字。其中,被《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报纸电台采用近四十篇。写稿18年多来,先后四十多次获省、州优秀通讯员、好作品、好标题、征文、报纸发行奖。为了热爱的新闻事业,杨德祥活得很累、很辛苦、很紧张,但他从不后悔,因为,他深深地爱上了新闻工作这一高尚而神圣的事业,再苦再累他也心甘情愿。他乐意这样苦一辈子,愿把终生献给党的新闻事业,哪怕是还有一口气,他都要为党和人民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