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记者加个“冕”

2000-02-13俞松年

新闻记者 2000年6期
关键词:感言新闻记者职业

俞松年

前不久,笔者在《新闻战线》发表了一则“记者感言”,题目为《无冕而不王》。说的是人们把记者称之为“无冕之王”,作为干新闻记者行当的,就不能因此而飘飘然,忘乎所以。记者不是王、不称王、不为王。记者应当“不计名利,敬业爱岗,廉洁从业,无私奉献。”文中引用了一首记者理应读懂的歌:

城里走,乡里走,山里走;握纤手,握绵手,握茧手;风也受,雨也受,气也受。有道是:名不求,利不求,官不求;伐恶效狮吼,逄善魂相就。

图一个,天无垢,地无垢,心无垢。

同行评说:“这才是真正的新闻记者。”同时又指出“感言在理,意犹未尽”,希望有“有冕亦不王”的续篇。于是,就有了此篇“感言”。

记者不是王,无所谓有冕无冕;记者不是官,素来与官无缘。新闻职业是一个战斗的岗位,新闻记者是为真理而呐喊的士兵。当年身居要职的万里同志十分羡慕新闻记者,说新闻记者能“沉”到底层,能听到许多真实的故事,能感受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能写大报道,又能以小“内参”直接向中央领导报告。正如万里同志所言,在新闻记者队伍中,不乏那种“热爱人民,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韬奋语);不乏那种“不怕麻烦的研究,不怕艰苦的搜索,不避艰险的奔波,不畏辛劳的采掘”的作风(范长江语);不乏那种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广阔的活动舞台”的素质(邓拓语);不乏那种“有事业兴趣,而无个人野心”的人品和人格力量(朱穆之语)。由此,新闻记者受到人民群众的尊重。

要说给记者加“冕”,上述句句嘉语,无一不是戴在新闻记者头上的顶顶桂冠。新闻界前辈黄远生曾立下四言,并以此律己:“能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能交游肆应,以时访接;能闻一知十,由显达隐;能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无疑是对新闻记者这个职业的高度赞美。

记者无冕,亦不是王。“无冕之王”的雅号,实际是从事记者职业的辛酸记录。

在古罗马,有一种人,专门传钞(抄)元老院录事,然后把录事的内容,报告给地方长官。开始由识字的奴隶担任,后才由自由人从事这项职业。因为要进元老院抄录,当政者就发给一张“门证”,类似现今的记者证。中世纪,各地的贵族和僧侣联系频繁,他们通信的内容,就是报告各自知道的信息,称之为“新闻纸”(我们现今称报纸为新闻纸,盖源于此)。一些抄录元老院录事的自由人,就办起了“新闻纸”,传播各种信息。这就具有了现代报纸的雏形,也是记者的滥觞。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因社会地位低下,常受人欺凌,每每触犯当政者,“新闻纸”就被取缔。有个叫弥尔敦的人,上书抗议当政者动辄取缔“新闻纸”的做法。协力抗争者众,当政者不得已,赠于他一个空洞的“爵士”尊号,社会却认可。同伙们戏称这就是“王冠”,弥尔敦就是他们的王。“无冕之王”由此而来。

可见,“无冕之王”这个为社会所授予的称号,是记者职责之所在,而非新闻记者有特殊才能。

“无冕之王”似为大,那是因为新闻报道影响大,人们称记者为“无冕之王”,似是褒,褒中有贬,内中不免含有戏称、逗趣的成份。当记者的以知趣、自重为要。切不可利用社会对记者的信任、尊重,去图“有偿”,去谋私利,去铺垫自己升官发财之阶石。如果说新闻记者真要加冕,那末这顶桂冠就是:——

“人类灵魂工程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者和实践者”。

猜你喜欢

感言新闻记者职业
“谁也比不上我聪明!”
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公示名单
我爱的职业
我是新闻记者
公示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公示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学员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