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战略”:文化报挺进市场的构想与运作

2000-02-13李长胜彭金安罗建华

新闻记者 2000年6期
关键词:特色文化

李长胜 彭金安 罗建华

文化报是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主办的一份子报(周报),1999年初改版为“刊型报”,4开24版外加彩色铜版纸封套,装订成册,期冀嫁接报纸与杂志的双重优势而开拓市场。

根据当前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和自身在本地报纸结构中的地位,文化报定位为“大文化服务性新闻周刊”,设立了“焦点”、“休闲”、“娱乐”三个版块,分别承载传播功能、娱乐功能和实用功能。由此,提出了“打市场、抢卖点、出特色、上精品”的编辑方针,着眼市场导向不断提高办报质量。一年的运行表明,“刊型报”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发行量一路攀升,不仅零售市场收入比上年增幅达396%,有效发行量也比年初确定的目标值翻了一番,在本地同类报纸市场份额中占有绝对优势。

“特色战略”的提出缘于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文化报改版问世,武汉地区前有7家日报“挡路”,后有4家周报“进逼”,还有众多外地报刊“围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相当狭窄。比较而言,文化报又受周期和报名的制约,“做新闻”难以赢得先手,“做文化”又不利扩大读者群,必须探求适合自身生长壮大的新闻理念和运作途径。

“特色战略”实质上是想牵住办报的“牛鼻子”,通过“出特色”来优化卖点、催出精品、争取市场,带动整个报纸的全面提升。

特色,是一家报纸本质规定性的反映,由此形成自身个性、差异性或不可替代性,力求鲜明地区别于其他报纸。报纸无论怎么办,特色都是生命力之所系。文化报作为“刊型报”样式的新闻周报,其特色的基本内涵,表现在报道策划的独创性、报道角度的前瞻性、报道内容的新颖性、报道风格的时尚性等多方面,同时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服务功能,形成“新闻纸”、“文化纸”、“有用纸”的统一。

一句话,文化报在市场上的品牌效应是这样的:好看,实用,有品位,能收藏。这是全体文化报人追求的一个目标。

那么,文化报怎么“出特色”呢?必须有具体的举措加以分解和落实,并使之转化成采编人员创造性的日常操作。

强化特色,以特别策划“叫板”

报纸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由特别策划来体现,从而制造影响,引起关注,争取一次次从报海中“跳”出来,一次次激起冲击波。

去年,文化报设计了“本报出击”和“话题新闻”两个主打栏目,在社会“焦点”问题上敢拼敢抢,力争出新出彩。去年1月4日,武汉广场金柜遭持枪歹徒抢劫并发生伤亡事件,各报报道现场状况和破案进展,一时密不透风。文化报则后发制人,不拘泥于一时一事,拿出两个专版特别策划了一组《关注枪案》,既回溯了当年武汉警方打掉“枪案”头目张明高的战果,又追踪了此次案后金号银行的应对之策,起到鼓舞士气、安定民心的传播效果,同时又有可读的内容去抓住读者。去年11月1日,牟其中在武汉公审,传媒云集采访,而本报早在1月29日就敏锐发现羊城晚报一条不足百字的消息,以此为新闻由头最早披露牟其中在武汉被捕的情况,也用两个版拨开了“牟氏空手道”的层层迷雾。即使众所聚焦的“科索沃危机”,本报也另选角度,分期推出了系列深度报道《科索沃危机引发核大战?》、《北约有没有南间谍?》、《世纪回眸,战争走开了多远?》,在密锣紧鼓的动态报道中做出了“别裁文章”。

今年,文化报加大特别策划的力度,构想了“焦点访探”、“新世纪悬题”、“法律对话”、“文化边缘人”、“新群体”等重头戏,有的推出后已见社会反响。

“焦点访探”与“焦点访谈”仅一字之差,它十分强调“探”所带来的特质,即在“探密释疑”上下功夫,对具有不确定性、争议性乃至内幕性的新闻事件进行探访,而这“三性”恰恰是读者希望了解的。如“伟哥热”、“计算机犯罪”、“变性人”、“性用品市场”、“擂肥”、“另类玩具”、“网上冲浪”、“彩民”等不少属于敏感话题,但人们又有弄明白的欲望。同时,在“焦点”选择上,努力做到与其他媒体“热得不同,冷出别样”,因之明确界定为“社会转型中的新问题,生活变化中的新现象”,为“探”在大的方面构建了框架。

“焦点访探”注意与武汉地区舆论场“接轨”,对显性新闻资源抢“第二落点”,谋求共生效应,在操作上尝试了几种路径。其一,由点及面,横向拓宽,把单一事件扩展为群体现象,如《变性人变的啥“戏法”?》通过一名乡村男教师在武汉的变性手术,关注了易性病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其二,由表及里,纵向掘深,从表面事件切入挖掘背景,如《计算机犯罪》根据“武汉出现首位反计算机犯罪法学博士”的消息,追踪了“黑客”犯罪活动猖獗的内幕。其三,由此及彼,逆向反推,从正面报道中发现事件的负面效应,如《“赎卖金雕”利耶弊耶?》针对一些人较为盲目的认识,揭示了不规范救助动物导致的不良后果。此外,“焦点访探”还着力开掘隐性新闻资源,如《哪些人享受江城小别墅?》,虽没有时效性,但有时新性,又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因而也具有新闻价值。

“新世纪悬题”则利用世纪之交这一契机,采取“话题新闻”的形式,专题梳理公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使之具有一定史料性与收藏性。这一组选题属于重量级的全球课题,但都以本地新闻事件为“引子”,充分利用本地新闻素材,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大熊猫还能生存多久》、《艾滋病“世纪之战”谁是赢家》就采访了本地的动物园、监测中心及有关专家,以一斑而窥全豹。对“克隆”、“禁毒”、“安乐死”、“外星人”、“恐怖活动”等命题,也将陆续予以扫描。

“法律对话”与司法局148咨询热线合办,是媒体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一种尝试。它采取了“对应报道”的形式,一边是“市民疑惑”,一边是“专家点拨”,同时配发相关法规条文,方便阅读,一目了然。从已问世的“同居”、“债务”、“房产”、“赔偿”等专题看,果敢涉及市民在法律方面的“误区”和“盲区”,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社会反响较好,武汉市司法部门给予了肯定。

在新闻的“大制作”中,文化报也着力凭借特别策划体现创意。去岁今年交替之际,传媒纷纷回眸百年,分门别类,林林总总,做尽文章。文化报仅选择了一个人物——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一个家族——妇产科专家高欣荣世医,在“贺岁版”推出《世纪名伶》和《百年高家》,照样也折射武汉的沧桑变迁。

特别策划不拘一格,更多的将“随行就市”而动态动作,保持新闻的敏锐性。如“白酒风波”系列报道,触及白酒行业中人人皆知而又人人讳言的“勾兑酒现象”,引起业内一番震动,管理部门予以关注。

凸现特色,以独创专版“守阵”

英国报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新闻为攻、副刊为守”,这反映了报纸吸引读者、争取市场的一般规律。那么,文化报以独创专版(不等同于副刊)“守阵”便是题中之义了。

目前,各报都呈扩版之势,专版如雨后春笋,尽可能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几乎夺走了周报的所有优势。在这种“全覆盖”的状况下,文化报怎么办?文化报要体现文化,设置了《演艺界》、《流行风》;文化报要服务读者,设置了《美食佳酿》、《旅游探险》;文化报要增大信息量,设置了《一周前后》、《五洲?'望》;但文化报更要出奇制胜,单靠这些“通用版”和“大路货”是难以闯出市场的,必须在办出这些版的个性的基础上,亮出自己的“看家版”和“招牌菜”。因此在市场调查的情况下,针对自身读者群,率先独创了《非常人物》、《民间档案》、《内幕文章》、《玩赏家》、《智慧园》、《摄影宫》等专版,反映自身的新闻取向。

《非常人物》属于“人物新闻”,似乎谈不上独创,但它凸现“非常”,不管是新人物、旧人物,热人物、冷人物,只要有“非常”之特质,便在报道之列。当然,旧人物给予“新包装”,冷人物寻找“热切口”。这里的“非常”不求“高大全”,只要有非常经历、非常遭遇、非常个性、非常技艺、非常情趣等等即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这个版的小栏目“非常体验”是责任编辑的“发明”,它让押解张子强的法警、受了骗的汉正街老板、当模特的花甲老妇、做了一回群众演员的儿童,都登台上场谈体验。他们都很平凡,但又确有那么一点“非常”,其实“普通老百姓的故事”之所以受欢迎,倒不是因为“普通”,而是“普通”之中蕴藏着“不普通”。《非常人物》“迎合”的就是这种受众心理,“普通”让读者亲近,“非常”又令读者好奇。“亲近”+“好奇”,这不就是良好的传播吗?

《非常人物》的头条更是放大“非常”,从人物行为的“反差”中挖掘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反差”与“非常”是同义语。一张桌子的餐馆开了15年,一名侦查员抓住了2000多个扒手,一位考古专家发现了9个楚王陵,皆是惊人之举。还有,残疾人打“情感”热线偏偏被主持人所爱,大男人票京戏偏偏要唱花旦过瘾,曾是百万富翁偏偏要重拾版画刀问艺,这些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廊,会使读者感兴趣,也能使读者得到启发。“兴趣”+“启示”,这不就是良好的传播效果吗?

与《非常人物》不同,《内幕文章》、《民间档案》“热衷”旧闻,这两个版的区别在于前者放眼“国计”,后者关注“民生”。内幕往往撩人心动,《内幕文章》作为专题特稿文摘版,立足“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突出显著性和重要性,侧重“领袖”、“文革”、“冷战”三大题材,因为这方面的内幕揭密性强、关注度高。这个版无疑是报纸增强可读性的一张“牌”,但不可忽视导向性,要求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作风阐释历史,摘编文章的对象规定为“合法公开出版物”。关于“九·一三”事件,世上众说纷纭,坊间版本甚多,这个版则摘发林彪卫士长的回忆录以正视听。“老文章”做得好也能有市场,《莫斯科为毛泽东发讣告》长文被《作家文摘》一版整版转二版刊发。同时,讲究与当前热点的“旧闻配合”,如针对李登辉的“台独言论”,及时摘发了“金门炮战”、“中美谈判”(涉及台湾问题部分)及“蒋经国访美台独分子行刺”等文章,也获得了“热效应”。

《智慧园》是随笔版,《摄影宫》是图片版,看起来不“新”不“特”,报皆有之。然而,这两个版“术业有专攻”,另造一方景观。《智慧园》虽为名家美文,主旨是探讨“活得艺术”、“活得聪明”,展现“美好人生”、“智慧人生”。它推介有品位的“成功学”、有人性的“生存术”,从设置的栏目“人生兵法”、“心灵鸡汤”、“生活感悟”、“情感魔方”、“开心刺猬”来看,实用中蕴含人文关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主题随笔”版,与一般吟风弄月、谈天说地的随笔版区别开来。《摄影宫》既不是新闻摄影,也不是艺术摄影,它是这两者的结合和再造,并增加了对影楼市场动态的报道,关注照相时尚、追踪影坛潮流、普及摄影知识。它将艺术鉴赏、新闻现象、实用技术融成一体,为业内人士所称道。至于“通用版”也要求内容上尽可能另辟蹊径,如“预告新闻”、“怪吧”、“男人饰线”、“骗术三十六计曝光”、“一生憾事”、“我来亮招”、“网事如风”等小栏目,成为了这些版的亮点。

保证特色,以自采稿件“当家”

人们对周报的认识常常“错位”,即把它当作专刊而不是报纸,一些周报人身在其中,也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于是乎,周报的运作主要是一种“编辑运作”,热衷约稿、组稿、编稿、发稿,而采稿不知不觉放到辅助位子,甚至缺稿的时候才借以“补缺”。

当下新闻资源共享,不仅“通稿满天飞”,而且“网上全球通”,“编”是很难有特色可言的,而且在操作上处于被动境地,不时与人撞“碰碰车”。此外,要想维系“特别策划”、“独创专版”的坚挺,更要依靠“采”作支柱,用“自产品”来保证“特产品”。

文化报采编队伍结构中,专职记者1-2人,一度设立过“机动采编室”补充力量,“跑”起来仍是举步维艰。有鉴于此,为了提高自采稿的比重和质量,要求各编辑部“采编合一”,并倡导“跨部采写”,盘活全报社人力资源。由此强化“人人是记者”的意识,借助电脑上马逐步形成“自策划、自采写、自设计(版式)、自录入、自组版”的运行模式。

有了基本要求,还得上手段、上措施,抓落实、抓促进:一是规定自采稿采用比例,新闻版、动态版达到30-50%;二是调整奖金基数,记者的标准有所提高;三是编辑人员写稿篇幅控制放宽,内部稿酬适当从优;四是分解“总编辑奖”,设立“创意奖”和“卖点奖”鼓励好稿;五是A、B、C三个版块交叉评报,培养切磋业务的风气;六是跟踪报摊市场,及时反馈信息加以改进;七是每两月公布一次自采稿篇目,各位业绩一一亮相;八是加强计划会调控,对自采稿“卖点”的要求提高一档。

在全报社同仁的努力下,一季度自采稿(主要是深度报道)共52篇计15万余字。“焦点”一二版重头大稿基本出自“本报记者”之手,特别策划推出的几个系列报道全是“自产品”,休闲和服务性专版也因此而鲜活起来。反过来,编辑的动作(包括美编也参与写稿)触动了专职记者,两名记者一气写了11篇“大稿”,其中一名的月综合奖金拿到1350元,他们也惊奇自己“居然有这么大的采写潜力”。

自采稿数量的增加带来了质量的提升,10余篇次为业内看好,《北京青年报》、《扬子晚报》、《特区文摘》、《中国剪报》、《新民周刊》、《生活日报》等相继给予转发。“另类玩具”一稿成为本地日报追踪的“热点”,形成了系列报道;“性用品市场”一稿,作者被武汉电视台约请参与采访并协助策划;“艾滋病”一稿公布了咨询电话,使监测中心“火爆”一时。

“特色战略”的构想与运作,得到长江日报社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肯定和鼓励。我们深知,抓好这方面的工作非一日之功,更有待市场的认可与检验,并在动态调整中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在办好报纸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广告、发行及内部管理工作,力争文化报进一步有所创造,有所贡献。

猜你喜欢

特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时代特色
谁远谁近?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