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视”与“东视”的新闻节目比较

2000-02-13张克旭

新闻记者 2000年5期
关键词:重合新闻报道

张克旭

电视新闻工作人员和新闻学者一直关注着电视新闻内容日益趋同的问题。他们多数认为,“独家经营,别无分台”的电视台设置使省级电视台没有收视压力,所提供的新闻多数是预先计划的、可预测的、“代价”小的事件。但在现实中,内容丰富一直是电视追求的目标。那么,上海两家电视台的并存竞争是否达到或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这一目标呢?

学术界认为,新闻报道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事件和报道角度两个要素。就此,笔者对1999年9月—12月共4个月的东方电视台《东视新闻》和上海电视台《新闻报道》进行随机抽样,各选出30期,时间分别是9.1,9.4,9.6,9.12,9.15,9.18,9.29,10.1,10.7,10.13,10.15,10.18,10.23,10.26,10.29,11.3,11.7,11.12,11.14,11.15,11.26,11.28,12.5,12.7,12.12,12.19,12.23,12.24,12.25,12.29。首先,每期的所有新闻都按照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下面是分析的结果:

两台所报道新闻的一般描述

两台报道新闻的条数并不太多,上视(STV)平均每天报道29则新闻,东视(OTV)有27则。两台根据实际需要,各天播报的新闻数量变化比较大,上视的差异更大些。(见表一)

两台播报新闻的实长约24分钟,上视每则新闻平均为50秒,东视为53秒,从时间分配上好像应该是上视的新闻更短些。但这里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上视平均每期的新闻条数要比东视多,但在新闻的时长上,以短新闻为主的是东视而不是上视。

从新闻类型来看(见表二),两台都以本埠新闻为主,平均比重占到77%;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很少,与本埠新闻差距比较大。但这是以电视台自身的编排来分类的,并不太严格,像两台头几条一般都是非本市的重要新闻,并且东视在新闻编排上,总是把重要的国内和国际新闻列入本埠新闻中,尤其到9月20日后将国内新闻全部归入本埠新闻中,因而其本埠新闻统计数据要占到85%。为此,我们再按新闻发生的地点来分类(见表三),发现上视对发生在上海的新闻报道比例要大于东视,超过了3个百分点;对发生在北京的新闻报道比例比东视略高。在地域选择上有“聚焦化”倾向,但范围相对狭窄。而东视对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新闻比上视更有兴趣,报道比例超出3个百分点,国外新闻的比例则超出上视1个百分点,体现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态势。

这两台的新闻节目在同一天都报道的主要是那些传统的、事件型的“硬新闻”,政治、经济和科教文化的平均比重占到66%。具体来说,东视在政治、经济和犯罪灾祸方面的报道明显多于上视,而上视的科教文化、体育娱乐、环境卫生和交通旅游的报道比例又明显高于东视。这有些出乎人的意料,因为一般认为,《新闻报道》更注重加强重大政治新闻的报道,且多为比较复杂、有一定报道难度的问题;《东视新闻》所报道的多是社区建设、文艺和体育娱乐活动,更贴近市民。报道政治、经济等“硬新闻”是上视的强项,而文化娱乐、交通旅游等“软新闻”则是东视的拿手好戏。尽管两台自己“传统项目”的报道质量上仍有对方一时难以企及之处,但从报道数量上已明显发生“位移”,这种“位移”可以看作竞争压力下互相“学习”的结果。两台在公检法、天气和社区建设报道比例上基本相同。(见表四)

两台总体以一般动态为主(83%),每则新闻平均只有54秒,有深度的报道比较少(17%)。在所抽样本中,《新闻报道》近1/5的报道是系列专题(像“五十年金牌榜”、“艺术节快讯”、“新闻特写”、“记者见闻”等),这些专题关注热点,或追踪,或剖析,有一定深度。有的虽然没有明显的时效性,但多触及社会较为敏感的领域。《东视新闻》也播出了一些系列专题,但并不像前者那样频繁出现。在评论上,上视比东视要多,并且有3次本台评论;东视的4条评论都来自新华社。

两台最常使用的是口播导语加采访录像的方式(88%),记者不出镜,以第三者身份客观叙述。解说词在这种叙述中起到中心作用,一般写得很完整,形成“重声轻画”和对解说词的依赖,画面往往是一种形象的例证或补充。在处理声、画关系中,一般选择比较安全的声画对位方式,声画的“高级”错位很少使用。口播(10%)更多使用在评论中,重大的动态新闻也常口播,很少用口播来增强新闻的时效性。两台新闻中的现场报道都很少,但在上视新闻里所占比重高于东视。在题花和标版使用上,东视要多于上视,总体设计比较新颖;上视所加的新闻背景比例略高于东视。

两台新闻报道的重合度

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两台节目报道事件的重合度。两家新闻重复的程度,每10则新闻中有5则都会报道,硬性新闻的重复率更高。在两台报道的所有新闻中,有399条是相同的,约占47%(占上视新闻总量的46%和东视新闻总量的49%)。在各自30期节目中,《东视新闻》和《新闻报道》有19期(63.3%)在同一天以同一事件为头条新闻。其他非头条新闻的重合度也在46%左右。尽管如此,两台还是有半数以上的新闻没在同一天播出。

影响新闻报道重合度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新闻在节目中的位置,即处于第几条。处在头条和二条位置的新闻重合度高达83.3%和80%,3—10条的新闻重合度多在60%之上。从第11条开始,新闻重合度明显下降,到23条落到30%左右。而从24条起又有所回升,直到最后几条显著下滑。这与新闻的类型、内容、新闻来源和报道方式等又很有关系。

从新闻类型来看,本埠新闻的重合度最高(50.7%),国际新闻次之(37.4%),这与两台头几条要闻的高重合度有关。另外,东视将一部分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放入本埠新闻,也对此带来影响。而通过对新闻发生地的考察可以看到,对北京所发生重要事件的报道重合度最高(68.5%),发生在本市和国际上的新闻重合度相差不多(分别为48.7%和45.2%),对国内各地的新闻选择比较宽泛,重合度为32.5%。

从新闻内容上看,政法军事(59.1%)、天气(58.1%)、政治(55.9%)、经济(50.4%)、环境卫生(52.4%)等人们比较关心的事件重合度相当高。科教文化(40.1%)、犯罪灾祸(40.3%)、交通旅游(38.3%)和社区建设(31.7%)方面的新闻重合度有明显下降。最“软”的体育娱乐类新闻(22.2%),两台选择比较自由。新闻来源方面,来自通讯员和中央台的新闻重合度最高(分别为58.6%和55.9%),其次是本台记者采制和新华社的新闻(分别为49.6%和49.4%),其它来源的新闻重合度比较小(26.2%)。

所采访的人物上,对政府官员采访的新闻重合度最高(61.2%),其次是专业人士(36.0%)和市民(34.0%),对公司经理(23.1%)和公共事务代表采访(0%)的新闻重合度最小。

从报道类型上,评论的重合度最高,一般动态次之,特别报道的重合度最小。与之相联系,口播的重合度最高,导语加录像的次之,现场报道重合度最小。而配有新闻背景的新闻重合度较小。

通过对所抽样的每日新闻重合度的比较来看,重合度与当天发生的事件的重要程度复杂相关。一般来说,重大事件和“没有事件”情况下重合度比较低,像重合度最低的四期中,10月1日是“国庆”,12月19日是迎接澳门回归,两台精心组织策划,新闻比较出新;而12月23日和24日波澜不惊,很是平淡,两台捕捉的新闻也很少相同。介于“重大事件”和“没有事件”之间的常规事件发生时重合度比较高,最高的四期是9月15日、10月7日、11月12日和11月26日,多为领导人出访、会见、视察和会议、节庆活动等。

《东视新闻》和《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

这一部分分析了《东视新闻》和《新闻报道》各自的新闻来源(本台记者、新华社稿、中央电视台、通讯员等等)和报道中采访的人物。从中可以看出两台独立处理(采制、编辑)新闻的能力。而研究两台采访的人物身份,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个节目分析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

新闻来源上,两个新闻栏目本台记者的报道平均占到50%,在这一方面,上视要多于东视,反映出较强的采制能力。其次是使用新华社的新闻(23%),其中东视要比上视高一倍多,主要是国际新闻。作为补充,上视使用了国际台的新闻和翻译稿(分别是5.8%和8.7%),东视没有这两类新闻。对中央电视台新闻的运用,上视多于东视,主要是头几条要闻。上视新闻中通讯员送交的比重要大于东视,而东视特约记者提供的新闻比例略高于上视。在与兄弟省市电视台和其他媒体(主要是报纸)合作上,东视要强于上视(见表五)。

采访的人物上,政治官员、专业人士和普通市民占最大比重,采访公司代表和公共事务代表比较少。《新闻报道》中采访政府官员和公共事务(社区、工会或妇联)代表比东视多,尤其在一些会议新闻和“节”、“庆”新闻中要占到80%。《东视新闻》采访人物的构成基本相同,但较《新闻报道》略为宽泛,普通市民和公司代表的比例有所上升。在专家访谈上两台基本相同(见表六)。

总之,《东视新闻》和《新闻报道》在消息来源上大致相同,独家报道占相当比重,官方意见和专业人士均占主导地位。在范围很窄的共性中,《东视新闻》的消息来源略宽于《新闻报道》。

对上视、东视新闻的几点建议

1.关于信息量。两台新闻节目都在想办法加大信息量,使节目更有“密度”。需要考虑的是,在增加节目容量的同时,应增强信息质量意识,因为在两台的竞争进入更高层次后,质量成为成败的关键。在半小时的节目长度里一般只有24分钟的实长,如果仅仅浮光掠影地点出一些当日要闻,是不能吸引观众的。电视新闻的优势在于报道的及时性和广深度,在时效性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加强特色报道和挖掘新闻深度是以后竞争的必然趋势。在这一方面,两台都有不足,也更有潜力。美国的公共电视网(PBS)采取这样的形式:短小的新闻快讯后,对三个事件进行深入报道。东视已有了这样的雏形,可惜深入报道部分太弱。

2.两个方向。对新闻质量的评判,主要是两方面:

(1)权威性。电视成为现在的主流媒介,新闻成为电视的第一语言,最关键的就是电视新闻的权威性。观众收看新闻,也是为获取可靠信息,减少对重大事件认知的不确定性。在这一方面,东视逊于上视。原因比较复杂,相关政策、观众收视习惯有很大影响,在权威性方面东视可能很难与上视竞争。建议增加要闻,减少一般性新闻、会议新闻,一般的会议新闻应短些,再短些;增加重大典型报道,特别是开风气之先的报道,减少一般的动态报道;增加领导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研的报道,减少一般的常务与外事活动;增加虚实结合的评论,减少应景的空泛言论。

(2)服务性。各大媒体对受众需求的关注,使它们的受众服务功能得到强化。东视在这方面具有较多的市民角度和报道的人情味,但仍有余地。建议增加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报道,减少枯燥乏味、见物不见人的生产报道;增加社会新闻,减少一般化的行业消息。

3.关于报道深度。与上视相比,东视新闻总体上还欠些深度。有以下建议:

(1)新闻的指导性要强。突出表现在政策性强,反映形势快。应注意政策在一个时期有一定的方向,要把握住这个方向,围绕这个方向组织策划,对出现的问题有基本的看法,有比较深刻的评论,这样报道就有深度,政策思想性也加强了。

(2)加必要的评论或背景材料。在加发背景材料方面,东视已做得很好。而在评论上,有些不足。除硬新闻外,社会新闻适当配发短评,可加强新闻分量。

(3)简讯的组编。将单个短新闻组编在一起集中播出,注意编排顺序,或内容上相近,形成强势;或既报喜又报忧,加以对比等等,能给观众留下强烈的印象。国外有研究认为将相同或相似的报道分散处理,能使观众印象更深,则又是一种参考。

4.其它。解说词应明确交代新闻事件的涵义。注意适当口语化,借助人性诉求,在追求报道正确之余,不要忘记使用合乎人性的字眼和口吻。应发挥电视声画结合的特点。同期声应多些,许多情况下同期声作为背景声处理,能增强现场感、真实感,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打字幕一定要准确,该用的地方一定要用,以加深观众印象。

猜你喜欢

重合新闻报道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新媒体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发展策略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500kV线路重合闸故障分析与处理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故事细节语言
你知道量角器的使用原理吗?
浅析重合闸
补充作业、检测题、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