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的价格
2000-02-10
----“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同一张文凭,即使已经无可奈何地被商品化了,也应当在竞争的市场上获得竞争的价格。除非,“市场”本身遭到社会权力结构的切割:一边是被考试压力扭曲到疯狂的弱势者的心灵,另一边是被权力和名利异化到斯文扫地的最高学府的学术公正性。
----在市场经济里,“文凭”是辨识人力资本数量及质量的“信号”。当专业知识的所有者与它所服务的使用者不是同一个人的时候,由知识的专业性便产生了关于知识商品的信息在供求之间的高度不对称性。这种信息不对称性倾向于从被“市场”划入同一类商品的知识所有者当中,把那些以较高成本获得了该类知识的人驱逐出局。当市场为知识服务分类时,这分类意味着两方面的后果:(1)能力更高的人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得同类知识商品的标签——文凭;(2)能力相同的一群人里面,那些付出了更高的学习成本的人其实具有更高质量的知识,却被同一种文凭标上了与“同类”的低质量知识相同的价格。
----在知识市场上适当地运用专家经验(包括学术制度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可以借助“文凭”筛选出能力更强的人;而不适当的制度安排则可能“逆向淘汰”知识质量较高的人群,或干脆导致知识市场的“崩溃”。事实上,学术堕落总是表现为学术文凭的贬值。
----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挽救中国学术,这已经成了“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危机向我们提出的最难以回应的挑战。■
背景之一:校园里的明星
□ 本刊记者 傅杨/文
----4月19日下午,影星巩俐在几个朋友的陪同下,造访北京大学,表示有意就读北大社会学研究生。社会学系系主任王思斌、党委书记吴宝科及林彬、杨善华等教授接待了巩俐,系里还为此开了一个会。一名本科女生告诉记者:那天下午本来有3节课,因为巩俐光临,老师只上了一节就跑去开会了。
----巩俐要到北大读研,在校园里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欢迎者称:巩俐作为国际知名人物,来北大学习能给北大增光。反对者认为:巩俐不通过考试,仅靠名气就想戴上“硕士”帽,是对北大的亵渎。
----争论双方声音都不算大,一则传言却越传越远:据说北大社会学系某教授是巩俐的影迷,偶然饭桌与明星邂逅,相见恨晚,巩俐述说了求学之志,该教授主动代为引见。4月19日,巩俐也曾对记者说:“北大有几个教授很喜欢我的电影,我这次来京为电影《漂亮妈妈》做宣传,才刚刚与他们相识。”
----为核实情况,记者打电话给北大社会学系,结果非常不顺利。第一次接电话的女老师叫记者去问党委书记吴宝科;给吴打电话,吴叫记者去问系主任王思斌;几次往系主任办公室打电话,王都不在,往家里打,王叫记者去问研究生院。记者为此跑了一趟北大。敲开社会学系研究生的宿舍,众人对此事默然。“大家不都是想弄一个噱头吗?”一研究生边敲电脑边回答记者。
----记者打电话给北大研究生院院长,他说此事正由黄老师经办。记者于是找到北大研究生院学位办的黄女士,知悉很多媒体都来过,同样的话黄已重复了很多遍。黄告诉记者,巩俐确实已经向社会学系提出了申请,但材料还未送到研究生院。巩俐申请“社会学在职硕士学位”要过三关:全国英语统考、全国社会学科综合考试、修够30个学分并通过考试。黄说,这不是对明星开口子,只要符合条件,普通人都可以在职申请学位。这种获取学位的方式与正规研究生的区别待遇是:没有学籍,毕业后也没有北大毕业证。
----据悉,巩俐申请的并非读研究生,而是研究生课程班。前者须通过全国严格的入学统考和复试;后者只由学校组织入学考试,修满学分,学校就能发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拿到结业证并拥有学士学位者,参加全国外语水平统考后,可以在职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合格者,可获得硕士学位。
----黄特别向记者强调,希望记者公正报道北大和巩俐。黄也承认很喜欢看巩俐的电影。
----按照惯例,在5月底到6月初之间,巩俐就能完成报名、填表、资格审查等手续,9月即可上课,2001年4月即可开始第一次考试。
----有家媒体指出,通过“特殊方式”进北大的文体明星还有不少,如黄宏、李宁、张文东等。进入其他大学求学的明星还有邓亚萍、王军霞、伏明霞、谢军等。巩俐进入北大,不是个案。
背景之二:权力、金钱与校园
□ 詹小洪/文
权力渗进科场
----近几年研究生考试持续升温。原因多多,恕不一一赘述。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金钱和权力的影响同样渗进了这一神圣的科场。
----一般来说,各研究生招生单位计划内的招生还大多能按照规则,保证质量进行。乱就乱在计划外的委托培养生、扩招生、各种名目的研究生班。谁都清楚,学历、文凭对于今后在社会立足的意义所在:为官的一纸文凭是仕途升迁必不可少的阶梯,生意人有顶博士帽让人称作是“儒商”更觉受用。但是,他们或商务繁忙,或政务缠身,于是,经商的拿出三、五万元到一些“只考绩,不考勤”的某某大学研究生院,利用个把月突击学习几门课,修上几个学分,到头来雇个枪手拼凑个论文,博士头衔就拿到了。或者出个几十万元在某研究生院搞个以自己姓名命名的基金,曲线变相地为自己捐学位。当官的则多在隶属本部门的高等院校研究生院业余攻读博士学位。
----1998年,笔者曾看到北京某大学研究生院报名册,当年该院共招收博士生100多名,其中计划外的有20多名,几乎不是某某司长、处长,就是某某公司董事长、总裁。研究生院招生创收的另一妙招就是办研究生课程班。招生单位可以派老师深入到各省、地、市、县甚至村镇去办研究生速成班。难怪,京城不少大学、科研院所的研究生院被人们指责为“文凭加工厂”、“学历批发站”、“职称生产机”。
博士、硕士学位点、MBA培养点的含金量
----对于国内的大学来说,现在有几项硬指标:是否进入了“211工程”?有无国家级的教学基地、科研重点项目、MBA培养点?博士、硕士学位点有多少?两院(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有几位?争取到了上述指标,绝不仅仅是荣誉而已。可以说,每一项指标、名额后面都可以为本校带来可观的、看得见的经济效益。
----如进入了“211工程”,该校就可以得到财政部和地方政府更多的拨款。一旦哪个学科被纳入国家重点教学基地,就能得到教育部更多的财政支持和进人指标。有了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MBA招生权力,更是可以大发利市。一个重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院长在该院尚未得到MBA招生权前曾对笔者说:“只要有了MBA招生权,那些想附庸风雅的乡镇企业家的银子还不哗哗地往我院流。”圈内人士估计,一个金融博士学位点的含金量大约在两百万元以上。正是因为上述指标、名额有那么多的好处,手握审批、评议权的部门和人士就成了名校公关游说的对象。公关、游说方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请要害部门的领导批条子、打招呼者有之;请本校往届毕业生而现在官居要职的校友为了母校发展荣誉多做贡献者有之;最常见的是以考察、讲课为名,请职权部门人士来休养、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