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是时代华纳并购AOL
2000-02-10
为什么不是时代华纳并购AOL?
----关于AOL并购时代华纳的故事,《财经》(2月号)已经用“未来属于AOL”这样的标题、“真正的主角是Case”、“赎买”等字眼,很好地道明了其性质。
----说实话,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疑惑。我一个搞研究的朋友也问:为什么是AOL并购时代华纳,而不是时代华纳并购AOL?
----时代华纳是我心目中的市场英雄。从1923年24岁的大学毕业生Henry Luce 和他的同学Briton Harden 一道创办世界上第一本新闻周刊TIME,到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传媒、娱乐业公司,以强劲姿态树立了一个“百年老店”的形象,创造了一系列市场神话和传媒英雄,并吸纳了Ted Turner 这样的怪杰加盟。它的主要名牌媒介TIME、FORTUNE、CNN、《人物》、《金钱》、《娱乐周刊》、《体育画报》等,无一不控制着几百万人的眼睛和影响着他们的头脑,Warner Brothers更是我这样的电影发烧友在不少电影开始时均可看到的电影公司名字。
如果说AOL的用户多达2300万户,以CNN、TIME、FORTUNE为首的媒介受众总和何止它的两倍、三倍?
----一个发展不过十余年、中间还经过了不少曲折的网络公司AOL,以换股的方式成了“百年老店”时代华纳的买主,尽管Case以极宽容的姿态将自己公司的每股价值贬为时代华纳每股价值的2/3,但还是很难让我这个远离美国本土的人相信:AOL由“人望”这个靠不住的因素抬起来的市值,可堪与时代华纳扎实奠基于其业绩之上的市值相比拟。美国人还对这次合并失望呢!生怕时代华纳拖了AOL的后腿。不知美国人这种对网络股的图腾心态,是将酿灾祸的一时脑热呢,还是通向美好新生活的真实智慧和信心?
----我那位朋友说,他怀疑这个合并是否正常,因为不管怎么说,AOL还是通过电话线提供服务的,而时代华纳却有宽带接入设施,通信能力绝对比AOL强。
----正常不正常,在这个“网络称王”的时代,谁说得清楚呢?
武汉贾银丰
美国的故事中国不宜重演
----AOL成为它与时代华纳合并案中的主角,有积极的一面,它再一次证明网络将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对网络经济模式的信心可以促进网络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但值得一提的是,对网络的过度追捧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美国一些证券专家说过:80%至90%的网络公司都是没有前途的,网络业属于高风险经济范畴。虽然有时大量资本不断进入某个高风险区,这不一定说明它们对这个高风险区的最终前途抱着多么坚定的信心。奥秘在于,只要它们所投资的某一公司一上市套了现,赚了大量的资金回来,它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种投机现象在股票市场中也算是正常的。
----还要提的是,美国有条件来炒作网络公司,而且这对它也有利,因为美国有钱,有大量的富余资本,炒作网络公司还可以将全世界的资本都聚集到它这儿来。
----对于中国来说,对网络公司的炒作有害无益,因为中国的经济水平远落后于美国,与它不在同一个发展阶段之上。中国处在追赶阶段,就要发挥“后发优势”,学习那些成功的东西,这样可做到投入少,收益大,而且保证学到的是最好的,最先进的。
北京 马进
“预降公告”背后在卖什么药
----2月15日,厦新电子一纸“预降公告”(业绩大幅下降公告)给市场造成了一次不大不小的震动,很多投资人发出了这样的叹息:这绩优股倒底还能不能持有啊?
----我读过几篇《财经》杂志有关主力炒股(特别是绩优股)大玩“杀猪”把戏的详细报道,印象颇深。我看,厦新电子是又一头被杀的“猪”吧?
----我注意过,该公司自上市以来,股价基本沿稳健上升通道运行。即使在1998年下半年表现亦可,经过连续两次大比例送股,在证券市场上可谓独领风骚整三年。其绩优、高成长的市场形象已经基本确立了。公司1999年更实施了高价配股,配股价达19元(与清华同方相比不低)。结果配股胜利结束后就来了个“预降公告”。难道这就是我们国家的上市公司?这就是我们国家的证券市场吗?
----短短几年,绩优股大旗都因种种原因,一面面倒下了。从长虹、兴化、蓝田甚至到百文之流。但厦新的这种表现太令人惊讶了。
----厦新在我心目中一向都还不错,但实施了大比例送股后倒引起了我的警觉。这得归功于《财经》杂志的这类报道。当公司第二次又实施大比例送股之后,我立刻想到:坏啦,说不定它要玩高价配股的把戏了,结果真是这样。但我怎么也没想到它配股结束后发“预降公告”。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内情?
北京 王星
可与小岗村改革等量齐观的电视变革
----2月号《财经》杂志的封面文章为我们展示了在中国顽固的电视堡垒里打开一个缺口的湖南电视群体,读来直让我佩服这群电视人“思变求强”的精神。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有一位湖南人士向外省人呼吁,千万不要以为湖南人都像电视里的那些人和那些节目表现得那样“疯疯癫癫没文化”。其实,湖南人何必紧张,三湘是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惟楚有材,于斯为甚”嘛!尽管节目的水准尚有待提高、尽管“湖南现象”里还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但毕竟他们在有限的空间中进行了一种可贵的制度创新,犹如春风拂面,它的意义或许可以和小岗村的那份著名的合同书等量齐观。
----关于中国加入WTO面临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众多媒体的分析详细到几乎要给每个行业开药方,却好像忘记,自身即将面临的危机和不可测的变数。这种“凭海临风”的感觉也许源于这样一种心理倚仗:媒体是上层建筑、是党和国家的喉舌,要放开这一块,让“鬼子”进来,还远着呢!至少不必像汽车这样软弱而幼稚的产业一样急赤白脸。使大多数媒体人失掉危机感的,是某种制度的保障。
北京 张向红
制播分离的最大障碍来自于电视台内部
----《财经》关于电视业变革的文章做得比较深入,文中谈到了某些电视文化人下海独立制作并出售节目的一些个案,令人感到,独立节目制作人是在国家政策的夹缝中求生存。
----电视、报纸在我国是“特殊商品”,但再怎么特殊,其主体仍落在商品上,所以电视产业化、节目实行制播分离是一种趋势。在制播不分离的情况下,我做的节目再差也要播出,别人做的节目,再怎么好我也不播,经济效益怎么好得了?
----制播分离后,同质的节目,我选成本最低的;出同样多的钱,我挑质量最好的。这样形成一种选择机制,也就产生了经济效益。
----制播分离的趋势将会加快,今年从中央台到地方台都将会有不少这方面的重大举措。现在制播分离的最大障碍不是政策上的,我参加过不少电视产业会议,政府现在比较鼓励一些节目实行制播分离。利益分配才是更难的问题。传统的电视台处在政府保护所形成的垄断优势之下,日子安逸,也因此养了不少闲人,包括中央电视台也不能例外。特别是有一批通过门路进去的人,他们关系很硬,能力很低,实行了制播分离,风险系数提高了,对于有能力者来说,这没什么问题,而对于那些能力低下者,将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北京 喻国明
怎样界定“国有资产流失”?
----作为广州电信局下辖的一家三产公司,没有董事会制,飞华公司管理层的授权界限是模糊的,公司总经理到底有多大权力很难说清,这种由国企的不合理体制造就的问题,也成为163电子邮局被卖一事引发争执的根源。
----对于163电子邮局被卖一事,怎么就看到国有资产流失这一点?怎么就没看到这笔买卖是赔了还是赚了?国有资产能够卖出个原价来就不错了,而163在据说并没有什么国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卖出时与买进时相比,资产增值了几十倍。即使163算是国有资产,不管它以后的赢利能力如何,至少现在卖出的这个价不能算作国有资产流失,相反,是国有资产增值。
----要说飞华出卖163之举有什么失误,应当是程序问题上的失误,而不是什么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北京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