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任]其实是最难的

1999-06-13李重民编译

为了孩子(孕0~3岁) 1999年8期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肖邦莫扎特

●李重民编译

社会上有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听孩子说喜欢机械玩具,就说孩子想当工程师。见孩子钢琴稍稍熟练一些,便说“这孩子能进音乐学校将来当钢琴家。”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理想大多会遭到破灭。有的是孩子缺乏父母理想中的才能,更多的是父母没有发现孩子的才能,或是指导方法欠妥,孩子才能的萌芽被抹杀了。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不愿意去做的事,还是不要勉强的好。但是,孩子的态度是复杂的。比如莫扎特,两三岁起就对音乐表现出异常的兴趣,但他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即讨厌吹号,如果有人在附近吹号,他就会喘不过气来。柴可夫斯基的父母也很喜欢音乐,在父母召开家庭音乐会时,柴可夫斯基就躲在自己的床上捂着耳朵哭。按常识来讲,这说明孩子对音乐极不喜欢。但是,过分敏感正是感觉刺激强烈的结果,反过来往往证明有着一种潜在的才能。

肖邦也有与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同样的经历。

肖邦的父亲擅长长笛和小提琴,母亲会弹钢琴。两人常常合奏。但是,父母一开始合奏,肖邦就哭着说不愿意听,因此父母都曾经觉得“这孩子不喜欢音乐”。

不久,母亲开始教姐姐路德彼卡学钢琴,想不到如此讨厌音乐的肖邦却跑进练琴的房间静静地聆听着。见儿子对音乐突然表示出兴趣,母亲既没有逼儿子学琴,也没有无视他。她心里在想:“如果讨厌钢琴,他就不会来听。如果想学,他自己会提出来。”因此母亲并没有特意去关注他。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肖邦提出想学钢琴。于是母亲开始对他进行入门指导。一教才发现他天赋极好,进步很快,不久母亲便无法再教他了。

由此可见一个重要的道理:当孩子在幼儿期时,应让孩子接触更多的好的事物,观察孩子的反应。最危险的是见孩子哭一两次或做出逃避的样子,父母便信以为真,认为孩子不喜欢而予以放弃,以致铸下大错,这时应该留意,关键是注意孩子的反感程度如何。到6岁时,肖邦的父母经过商量,给他找了一个真正的老师。

肖邦成长的环境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有着高雅的兴趣,能充分地照顾到孩子的教育。肖邦从少年时代起便能渐渐地伸展出音乐的才能,成为波兰屈指可数的大作曲家,这完全得益于他那有教养有耐心的父母和优越的家庭环境。

在肖邦的生涯中应该提一笔的,是他对爱情生活非常淡薄。他和女作家乔治桑(1804-1876)的恋情非常有名,但他对女性非常消极。而且,乔治桑在与肖邦的爱情生活中不得不常常扮演母亲或姐姐的角色。

肖邦虽然在病榻上受尽折磨,却还担心自己死后母亲的生活,可见他还是一个孝子。

图/陆华

猜你喜欢

柴可夫斯基肖邦莫扎特
采访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选拔赛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
莫扎特
肖邦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