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决不是好现象
1999-06-13马从伟
●马从伟
生活中,许多父母看到自己三四岁的孩子知道很多东西,说出的话像成年人一样漂亮、成熟,有的话甚至连大人也没这个水平,就显得特别兴奋,而且拍手称快,不断叫好。有时连孩子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婶等长辈也跟着夸赞、褒奖。他们觉得这个孩子非常聪明、有前途,全是大人严格教育的结果,于是,又对孩子的父母大大夸奖起来。
这些看上去特别聪明的孩子,我们通常称之为“早熟”。日本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山下俊郎先生说:“早熟涉及到各方面,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不到好影响,所谓早熟就是指过早丧失了儿童的特征。早熟使孩子失去了天真烂漫的性格,缩短了幼年时期的快乐,这对儿童来说,并不是件幸运的事情。”他还说:“早熟决不是好现象。儿童的早熟,哪怕是先天的早熟,也必须充分戒备。”
孩子之所以“早熟”,主要是从父母或其他长辈那里受到多方面的过分的刺激,这些刺激像催化剂一样“催化”着孩子“早熟”。这些刺激主要包括:
一、孩子生活在成人世界中,把成人作为模仿对象。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伙伴主要是父母和祖辈这些成年人,尤其是以母亲为主。孩子生活在这成人世界里,父母按照自己的如意计划和方式,用对成人的要求来教育和引导孩子,孩子正处于贪玩的年龄,而他们的父母却不允许他们热衷于活动,而要求他们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把孩子弄得像个“小大人”,致使他们在重压下生活。有的母亲还把孩子当成自己说心里话、商量事情的对象。如此“栽培”之下,孩子不能随意玩耍,变得缩手缩脚,又学会了大人的语言,便失去了原有的童真,成为“小大人”。假如大人因此而得意洋洋,那实在是无知。
成人对孩子来说,并不是理想的伙伴,孩子只有在小伙伴中玩耍、学习、模仿,感受团结、友爱、竞争,经受锻炼,才能顺利成长。孩子小,理解能力差,而在模仿中却能记住很多事,而生活中许多孩子却没有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朋友,可供他们模仿的对象只有成人。孩子每天看到或听到的都超过本身的接受能力。孩子经常听到大人们之间的交谈,在这些交谈中可能含有对别人的评论,对社会的批判。这些话听多了,会使孩子怀疑大人,甚至瞧不起大人,不信任大人。这不能不说是孩子的不幸。
二、父母填鸭似的教育使孩子背上难以承受的包袱。孩子生活在由父母组成的世界中,像玩具一样被大人摆弄来摆弄去,父母始终控制着自己的孩子,硬灌硬教给他们方方面面孩子难以接受的知识,并对孩子提出过高的常常超出孩子忍受力的要求,从而过分地刺激孩子的智力,例如,当孩子一心玩积木时,妈妈就说,“这里的画报有趣”,吸引孩子看画报;当孩子看画报时,又说,“读唐诗吧!”“练毛笔字吧!”等等,接连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使孩子无法醉心于自己喜爱的游戏和活动之中。这种孩子很可能知道许多东西,口才也好。但是,他们知道的东西常常是表面上的,间接的东西,而不是通过自身实践得来的知识,脱离实际的表面的知识一遇到实际问题,就完全用不上了。另外,有些父母还经常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伴侣,领着孩子旅行,看戏,逛商店,串门等等,强迫孩子干他们不情愿做的事,说是开阔眼界,实则是剥夺自由。这种让孩子以父母的活动为中心活动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它只能带给孩子过多的刺激,造成心理的负担。图/石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