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能买来努力吗
1999-06-07洪梅
洪梅
本地有一所著名的外国语学校,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前程都令人羡慕。但想进这所学校却相当困难:据说小学毕业生要经过语文、数学两门学科的考试。考试题目常常比奥林匹克竞赛题目还要困难。通不过考试怎么办?花5万元~10万元不等的赞助费。
乔明在班上的成绩还算不错,他属于那种“冲一冲就可能上去,松一松肯定会下来”的“中上阶层”的成员;可他爸爸的收入在本地肯定能进入“上流社会”。乔明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毫不吝惜,在距离外语学校招生考试还有一个多月时,他们表态:上外校是最好的出路,乔明一定要上,花10万块也要上。
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可乔明的父母却发现他越来越不如以前用功了。问他是怎么回事,乔明说:“你们不是说好准备花10万的吗?”——爸爸妈妈被噎得半天没说出话来。他们的本意是要坚定乔明的决心,给乔明打一针强心针,可孩子却如同打了一针镇静剂。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乔明的父母果然花了10万块!
这个故事太普通,可能一点都不吸引人。
现在,称得上“款”级或者“腕”级的父母实在是太多了,当然,还有更多的“小富”的家庭。我们不想从这个太过平常的故事里得出多少深刻的启示,但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足够富裕的家庭里,本来可以“冲一冲”的孩子,都乐得“松一松”——反正有钱做后盾。这种现象却值得我们注意。
孩子是没有罪过的,他们不应该因为生在富裕的家庭而出现心灵的扭曲,正如他们不应该因为生在贫穷的家庭而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机会一样。而父母的责任是,不让自己的孩子因为富裕而纨绔起来。
社会上流行一种看法,认为有钱人的孩子必定不学好。这样的看法如果不是出于一种阿Q式的心理的话,就一定是出于一种误解。这种误解类似于看到一个长得漂亮的女孩,我们就认为她不太能干。其实,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家庭,他们的经济情况“款”得可以,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成功。
他们成功的做法有哪些呢?
首先是不夸耀。
十几年前曾经流行过一首狱歌,痛数金钱的危害。金钱本身是没有罪过的,在孩子面前夸耀金钱却可能造成犯罪。孩子在学校里努力学习,不是因为想到将来可以挣大钱,找一份体面的工作。那只是大人们的想法。孩子们努力学习是因为孩子的天性里就有求知欲,学习本身有很多的乐趣。如果这种求知欲丧失了,只剩下了将来挣大钱的念头,那必定是大人们摧残的结果。孩子天性里的求知欲很珍贵,但也很脆弱,很容易被伤害,特别容易被金钱所伤害。如果受到金钱的伤害,就会失去一些动力,因为金钱是那样一种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乔明的父母发现孩子没有了学习动力以后,又鼓励说:“如果你能凭自己的本领考进外国语学校,这10万块我们就给你存入银行,在户头上打上你的名字,这样不是更好吗?”——这样说其实更糟。当孩子发现他的问题可以用钱全部解决的时候,10万元对他可以说是一钱不值。
其次是艰苦朴素。
很多老师反映,有些家庭富裕的孩子在学校里会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不太爱劳动,不太能吃苦等等。老师常常会觉得这些孩子特别难教。当然也有另外一些孩子,他们的家庭状况特别好,但他们在学校里却保持着一种勤俭、朴素、热爱劳动的特点。这些孩子通常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相信在这些孩子的家庭里面,也保持了勤俭朴素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父母十分称职,更令人敬佩。
最后是不用金钱购买精神。
在现在的社会上,金钱确实能买到许多包括精神方面的东西。你能为孩子买到:
名誉。孩子参加一项比赛,比如书法或绘画比赛,你可以花一些比赛以外的功夫,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名次,让他们得到更大的荣誉。这样的事情看起来很无聊,可生活里时常发生。
优越感。用金钱可以让孩子换一种不同的方式生活,并让孩子发现,与别的孩子相比,他们更加优越。大部分情况下,这种优越感对孩子会产生负作用。报上曾经介绍,日本很多学校里的学生在校时一律要求穿校服,为的是不让孩子们的心灵里留下金钱和地位可能带来的阴影。
更多的机会。一个孩子在集体中能得到多少的发展的机会,应该取决于他自己的努力。这样的机会对孩子来说才有意义。但也有些家长,他们按捺不住,总是亲自去干预孩子的集体生活,比如,通过自己对老师的影响,给孩子在集体里创造出更多的发展与表现的机会。这实在是一件有害的事情,除了使孩子变得十分脆弱之外,不会得到更多的结果。
不少成人可能体会过机会、优越感或名誉等在自己发展的过程中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于是也希望这些能对他们的孩子起同样的作用,能够激发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更加努力。但他们忘了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前期的努力是个关键。买来了机会、优越感或名誉,并买不来孩子的努力,只能买来孩子对金钱的依赖。
我们用这么长时间谈论这样一个大家十分熟悉也十分时髦的话题,无非是想提醒父母,不要用过于成人化和社会化的法则影响和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