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王国落败香江
1999-02-10刘斯路
刘斯路
还有不到100天,就是1999年8月1日——香港星岛报业集团将庆祝61周年生日。但是,星岛王国的掌舵人胡仙却不得不在佳期将近的日子将控股权拱手相让,并除下星岛主席的桂冠。她的“女报王”之美誉也将随之付之东流。
胡仙的主席办公室可以俯瞰九龙半岛和维多利亚港全景,也可以遥望她的祖业——虎豹别墅。但是,这或许更令胡仙唏嘘不已——早在四个月前,这座胡文虎家族的祖传产业已先一步易手;而且,拍卖祖业仍未能使星岛王国摆脱厄运。
初涉世 崭露风范
胡仙的父亲胡文虎以制药起家,其著名品牌“虎标万金油”,30年代曾风行东南亚和中国大陆,至今仍为一个口碑较佳的品牌。
胡文虎发迹后热衷于报业,1938年8月1日,星岛日报在香港创刊。那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后来香港沦陷,星岛日报未如其他抗日爱国的报纸停办;加上其他原因,长期以来,胡文虎被中国史学界冠以“汉奸”之名。到了90年代初,中国政府最终为胡文虎平反,并归还了胡氏家族在福建、广东的祖产。
星岛日报创办之后,一直属于香港较有影响力的报纸。但到了1954年,胡文虎逝世,胡仙不得不接掌星岛报业。
其时,胡仙不过22岁,更要命的是,星岛日报的销量正在走下坡路,星岛晚报则长期亏损,星岛报业的资产只不过是湾仔的一幢小型楼宇。
但是,正是这种际遇,使胡仙“报王”的天份得以施展。她用了五年时间励精图治,广纳良才,改革报纸版面,扩大报道内容,增加销售网点,终使星岛转亏为盈,星岛日报销量也节节上升。
60年代至80年代,可以说是星岛报业的全盛时期。星岛日报曾成为全港销量最高的报纸,星岛晚报则是晚报类的销量冠军。趁着香港经济起飞,星岛首开分类广告之先河,广告量大增,公司的营运资产和利润增加,进而使报纸的版面有可能扩大,内容亦更为丰富。这反过来又刺激了广告收入增加,形成了良性循环。紧接着,胡仙又趁势开拓海外市场,先后创办了星岛美加版、东南亚版等。到1972年,胡仙将星岛报业上市。
捕战机 霸主坐稳
80年代,是最考验港人的年代。移民潮、走资潮相继兴起——这是一个最考眼光的时刻,是危机,或是商机,抑或是危机之中的机遇?
此时,胡仙仍鲜见流露她内心的斗争。但是市民所见的是,首先,星岛集团不但没有停止投资,反而伺机收购了“快报”和“天天日报”,以及出版漫画的文氏传讯公司;但最令香港报界赞叹的是,地产广告成为胡仙的扛鼎之作。
时值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之后,规定香港政府每年卖地不能超过50公顷,这样势必造成至1997年这13年间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而楼价必然随之大涨。事实上,在这13年间,楼价攀升几近10倍,当时一幢值二三十万港元的楼房,现在至少都在二三百万,1997年后涨得更厉害。在这十多年间,房地产业出现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炒楼潮”,胡仙此时执地产广告之牛耳,进账是可想而知的。在八十年代的相当一段时期,星岛几乎垄断了大小地产广告。
也就在这一时期,胡仙达到了事业的巅峰,其拥有的星岛集团旗下报纸就有星岛日报、星岛晚报、虎报(英文)、快报、天天日报、华南经济日报、深星时报等七家大报,还有星岛日报海外版、星岛地区小报;另外,还有通讯社和图书出版社,等等。其发行网络遍及欧、亚、美九个地区。星岛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的市值最高达到84亿港元——这与胡仙现在为了二亿多港元的债务而出售星岛股权,形成鲜明映照。
一失足 覆水难收
地产业的蓬勃兴起,使胡仙的广告收益大增,也恰恰成为使胡仙衰败的祸水。
1985年,地产市道的狂升,使胡仙终于按耐不住,迈出了进军房地产的步伐。香港有一句俗话,叫“不熟不做”,就是说对自己不熟悉的生意,即使看起来利润丰厚,也不要去碰。经营报业王国30年来,胡仙一直遵循这一古训,投资态度极为审慎,除了报业,其他一概不沾手,但在1985年终于破了戒。
当时,胡仙与人合伙投资6.36亿港元,购入香港广东道一块地皮。半年后,以8.3亿港元售出,扣除利息等各项成本,净赚9000万元。
9000万港元超过了当时星岛报业一年的利润。就这么一买一卖,利润超过做报纸一年的收入。随后不到一年,胡仙以个人名义和星岛集团名义,分别在香港、美国、澳洲、加拿大等地参与了近20项物业投资。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80年代末期,海外物业市场急转直下,物业价格不断下滑,不但不能顺利售出获利,反而要背负借贷的沉重利息债项。起初,胡仙还以为低潮会很快过去,于是将物业转售为租,以期渡过难关;但到了1990年,形势更为恶劣,星岛集团不得不先将新西兰和温哥华两个物业投资作巨额拨备。
不久,在大洋洲及香港的多个物业投资也宣告失利。由于这些物业投资多数是胡仙和星岛集团各占一半的权益,其中大洋洲项目胡仙个人投资额更占七成半,因此,有消息指其时“女报王”的债务最高达16亿港元。
所幸香港的情况很快好转。1991年中国内地经济过热,各地出现房地产、开发区狂潮,也带旺了香港房地产,星岛的地产广告收入又迅速上了一个台阶。一方面,星岛集团可以偿还自己的物业投资债项,另一方面,还可以派发高息予胡仙老板,使她能够偿付个人债项的利息部分。
大比拼 人为刀俎
不过,这一状况并没有维持多久。星岛报业的经营环境很快变得恶劣。第一,报业老化加重,竞争力削弱。在六七十年代,香港报业迎来蓬勃发展时期,明报、东方日报、信报等报章相继创刊,或贴近大众,或专注中国内地新闻,或以财金新闻见长;先是分薄了星岛的读者和广告,后来销量更超过星岛。80年代末90年代初,星岛日报被认为是“第二陈旧”的报章,而最陈旧的“华侨日报”,在苹果日报问世前就关停了。第二,全球纸张涨价,加大了经营成本。第三,也是最重要的, 香港出现了一场极其残酷的报业大战。
以往香港的新报纸都是按照报业公会规定,统一价格出售。但是,苹果日报1995年初夏创办时,则低价竞销,别人卖5元,他卖2元,还买一份送一个苹果,迅速抢占了市场。
起初,近十年销量一直是冠军的东方日报不以为意,等苹果日报站住了脚才感到威胁,于是在苹果日报售价提到市价后,先后发动了两次减价大战;最近,又推出一份新报纸——“太阳报”,再以减价夹击苹果日报。在这三场比拼实力的减价大战中,星岛均无力应战,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读者和广告客户流失。
在每况愈下的经营中,不但整个星岛集团惨淡经营,而且其旗舰星岛日报也出现了亏损。也就是说,胡仙连用来偿还债项利息的资金来源都被切断了,不得不举债度日。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胡仙已经走下坡路之时,她竟获选为“亚洲最具影响力女性”——也许评选者只看到她旗下众多的媒体,而不知已经是败絮其中。
乱阵脚 败绩始现
在香港九七回归之前,胡仙迅速作出了“减磅”的决策。事实上,她先后拥有的七份大报,只有旗舰星岛日报带来利润贡献;90年代初收购的快报,一直未能转亏为盈,首先被胡仙卖出。其后,胡仙又将华南经济日报关闭。这张报纸创办时,曾以香港、深圳、广州和珠江三角洲构成华南经济区为创意,但始终未能打开市场。
如果说处理这两张报章,胡仙是快刀斩乱麻毫不犹豫,那么将星岛晚报停刊,她则是迟疑了好一段时间。毕竟,当年使星岛晚报扭亏为盈,是她的“处女作”。但是,由于现代电子传媒的发展,晚报在香港早就失去生存空间,胡仙这个决心其实是下晚了。
到了1998年上半年,胡仙再将深星时报的控股权出售给深圳特区报,套回一笔现金。深星时报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家中外合资的报纸,胡仙占大头,深圳特区报占小头,本想占领内地市场。当时还引来台湾联合报和中国时报,也在香港设置桥头堡,准备进入大陆市场分一杯羹。但最后,深星时报也只能在香港注册,少量在深圳销售,变成一个“香港不香港、内地不内地”的怪胎,根本就没有市场。不过,以上种种“减磅”措施,只是减轻了开支,却不能为胡仙提供大量的现金收入来还债。
胡仙欠下债务究竟有多少,至今仍未有准确的消息透露;但是其中欠香港烟草公司何氏家族的2.7亿港元,则由何氏家族后来控告胡仙而公开。
胡氏家族与何氏家族本是世交,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关系,胡仙才能向香港烟草公司的老板何英杰借到款项还债。何英杰借给胡仙债项的利息为10厘。以香港资本市场的行情讲,这是“朋友价”,若向银行借是借不到这个价的。但在当时的“女报王”眼里,包袱也可谓不轻,每年仅利息就是2700万港元。
因此,胡仙不得不使出另一“狠招”——出卖祖产“虎豹别墅”。这座别墅在1935年落成,建筑费用是1500万港元,这在当年是一个天文数字。胡文虎为了纪念与胞弟胡文豹共打江山的历史,取名“虎豹别墅”,胡仙接手后,将其辟为观光景点。这里有园林亭台、花草树木,在狭窄的香港岛也曾有过一段风光的日子,成为游人必到的地方。
据香港地产界估价,在1997年年底1998年年初,地产尚处高潮时,“虎豹别墅”可叫价3亿港元。如这时交易成功,所得款项可以盖住何英杰的债项,胡仙便可获得重振旗鼓的机会。但是,由于亚洲金融风暴恶化,香港股市、地产市道急剧下滑,双双重创五到六成,一时间“虎豹别墅”竟无人问津。
挽颓势 王座相让
于是,胡仙再出一招,就是出售部分星岛集团的股权,吸引财团注资来挽救家族生意。谁承想,抢购星岛集团,竟触发了一场收购战。
1998年5月中,香港知名人士查济民家族透过名力集团,洽购胡仙所持有的25.52%的星岛股份。这时香港传媒界以为胡仙转运了。
此时此刻,星岛的员工真是三呼万岁。但没想到高兴不到半个月,查济民“撤退”了。原来他签约时立下了一个特殊条款,就是必须认真查阅账项。谁知一查账,才知道星岛的债务状况是如此恶劣,即时便打了退堂鼓。
在此之前,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星岛集团旗下的英文虎报,被香港政府揭发虚报销售份数,以骗取广告。该案后来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起诉胡仙,只将具体参与的三名虎报高级职工定罪。胡仙虽然逃过一“劫”,但是星岛的声誉备受打击,胡仙只能以更优惠的出价来吸引买家。
1998年11月底,胡仙仅以2000多万港元的低价出售了天天日报。到了12月初,胡仙与一家名叫LAEARDASIA的外资公司草拟售股协议,以每股1.25元收购胡仙所有持有的50.04%的股份,同时提供一笔6300万港元的贷款给胡仙;胡仙由主席改任顾问,每年顾问费900万元,共六年。
不过,过了几天,胡仙宣布这一协议并未算数,又与一“中企基金”签订合约。新合约对胡仙的好处是,不用出售全部股份,仍可留任主席,同时又可套现一亿多港元偿还债务。
但是,胡仙没高兴几天,债主何英杰出来发难。后者入禀法院,追讨胡仙欠款。原来,他认为第一个合约才能保证欠款尽快收回,保障自己的利益。这时,胡仙一心还是想保证星岛的控制权,一方面不理会“追债令”,一方面以一亿港元出售“虎豹别墅”给李嘉诚的长实集团,准备暂时顶一下债款。
谁想何英杰并不善罢甘休,干脆再入禀法院申请胡仙破产。那边厢中企基金又邀请一财团加入收购行动。经过一个多月的厮杀,香港高等法院裁定,为保障债权人和小股东利益,胡仙与中企基金交易不获确认。随后,中企仍不死心,不断邀请富商加入,不断提出新的收购建议。
就这样,一直拖到3月24日凌晨,破产聆讯开始前的一刻,胡仙向何氏家族低头,同意售股于LAEARD ASIA,何英杰则再为胡仙的1.1亿元银行贷款作担保。
4月29日,Lazard终于成功入主香港报业中历史最悠久的星岛集团,从而结束了一场历时多月的股权争夺战。lazard亚洲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张定远在特别股东大会举行后的记者会上说:“今天标志了星岛集团新纪元的开始。”
Lazard集团与胡仙达成的最终协议是, Lazard将付出2亿6250万港元买下胡仙所持有的50.02%股权,并将一连六年每年获得900万港元的顾问费,负债累累的她也会获得Lazard贷款5800万港元作还债之用。Lazar还将以每股1.25港元的价钱向其余小股东提出全面收购。张定远说,新管理层将专注于改革、重建星岛的报章出版与商业印刷等核心业务,至于非核心业务如房地产发展及投资等,都将予以出售。
何英杰家族代表同时表示,等有关交易一完成,其家族就会撤销胡仙破产的申请。
胡仙售出股权后将卸下主席一职,胡氏家族的报业王国就此终结了。
呜呼!“成也胡仙,败也胡仙”!也许,胡仙此刻心里更难过的是,即使是出售了股权,星岛仍可能淡出香港报坛——因为败势难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