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悬念
1999-02-10舒菁
舒 菁
克林顿与朱镕基4月13日下午的电话是一个重要转折,表明此次中国总理的美国之行,最终在艰难的形势下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来前景相当晦暗的中国入关一案,至此渐趋明朗;当然,在接下来的路途上变数犹存……
1999年4月6日清晨,中国总理朱镕基的专机降落在美国西部的洛杉矶机场;4月14日下午,朱总理的专机从东部城市波士顿飞离美国。朱容基访美8天,国人瞩目,世人瞩目!
中国总理15年来的首次访美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不仅在于一般意义的两大国高层外事往来,还有其非常特殊的含义,这就是朱杌此行所包含的重大悬念:“WTO悬念”。
在总理启程之前,中国政府已经用种种方式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在今年11月以前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意愿和决心,中国承诺为此作出重大让步。中美双方都希望在朱总理会晤克林顿总统之时,能够就此问题签署全面的双边协议。但是,中国总理访美之日,又正是中美关系低潮之时,美国国会中反对中国的情绪相当强烈,阻止中国加入WTO已经成了一种重要政治手段。有此背景,在中国和美国,记者所接触的那些熟悉此一事件又关心中国前途的专家们,大都心存忧虑,未敢乐观。
以后的实践证明,总理的八天访问是一次成功的访问,也是一次充满曲折和艰辛的访问。直到4月14日美国之行结束时,此次访问所包含的“WTO悬念”才算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这是令人欣慰的、具有肯定性的答案。
前路仍存有变数,但我们已跨出了关键性的步伐。
第一章 关隘重重
1. “GATT”与“WTO”,是甚至不懂英文的多数中国人也已经耳熟能详的两个缩写名词。中国从1986年开始争取进入这个自由贸易大家庭,艰苦的谈判曲曲折折,已经走过了整整13年。
1992年,曾经有过一次在国内社会中波及很广的“入关热潮”。显然与小平南巡后改革春潮涌动的大背景相关,虽然当时中国的入关谈判刚刚迈过第一个关键性门槛,但不少国内媒体已沸沸扬扬起来,个别相当权威的官方杂志还宣称,中国可以在当年入关。从此,中国人都知道了1947年就已经成立的“关贸总协定”这个国际机构,它的缩写就是GATT;知道了中国通过“入关”会得到很多机会,但也会遇到开放带来的挑战。各种有关“入关”的书籍、讲座、研讨会红红火火,人们很是兴奋期盼了一番;后来才渐渐明白,“入关”本身并不那样简单。
1995年1月,GATT按照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决定更名为WTO(世界贸易组织)。在此前后,中国的入关谈判显示出接近于成熟的迹象。1995年1月或是6月加入WTO,曾经被认为是可能达到的目标,中国政府及主管部门为此作出了艰苦努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仍被拒之门外。
光荫荏苒,又是四年。虽然每年都能从官方媒体中读到还在继续进行谈判的消息,而且总称又有新的进展,但WTO总是咫尺天涯。国外分析家说,中国并不急于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有一种公开的说法,称不是中国不具备条件,而是国际政治原因使中国难以加入;还出现一种私下的议论,称加入WTO未必对中国有利。
在国内业界相因成习的语言中,中国加入WTO还是被称为“入关”。这里的“关”早已是一语双关——既是往昔“关贸总协定”的沿袭,更表达出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关隘重重”。
2. 到1999年2月,WTO已经有134个成员国,亚洲大多数国家地区都是其成员,例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香港、澳门等。而中国至今仍处在观察名单内。1999年将是个关键时刻。11月间在西雅图召开的WTO会议上,世贸组织将进行“千年回合多边谈判”,重订新的游戏规则。如果中国不能在此前加入,不仅失去关键时刻的重大发言权,而且今后入关的门槛会进一步加高,几年内都难以实现。
世纪之交伫立关前,中国究竟有何打算?直到今年3月初,海内外业界的许多消息灵通人士还都相信这样一种说法,即中国已经确定以特殊的观察员身份加入WTO,在2000年以前不再入关了。
1999年3月4日,专程来京的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在与中国总理朱镕基的长时间会谈后举行新闻发布会,断然否认了这一流言,并表示美国愿意继续支持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
此后,在中国人代会期间,央行行长戴相龙、外交部长唐家璇等均在不同场合透露中国有意为入关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意向。在3月15日人代会结束时照例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朱杌总理更以一贯的率直作风正式宣称:“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的13年谈判应该结束了,中国愿意为在今年内加入WTO作出重大让步。电信业开放与银行业扩大开放这两个最为敏感的话题,总理也在会上有了公开承诺。
也是在此次人代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朱总理表示说,中国之所以下决心加入WTO,是因为中国开放的深入和积累的经验,使我们对加入WTO的条件所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提高了监管能力和承受能力。
人代会刚一结束,龙永图即飞赴日内瓦进行谈判。返京后,美国贸易代表处专司对华事务的高级官员已来到北京。至3月30日,巴尔舍夫斯基再次来华进行谈判,并与朱总理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会谈。
3. 其实,中国的“WTO冲刺”不是从3月才开始的。
在今年1月初一个寒冷的日子,来华访问的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北京与朱镕基总理晤面。从朱总理口中,他吃惊地听到一个消息:尽管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在放缓,但中国最终决定开放市场,包括电信、银行、保险和农业,以加入WTO。
纽约时报最近在透露这一背景时还说,中国当然知道格氏并不主管贸易,但朱需要通过他将此意向透露给恰当的人。格氏果然如此行事。在其后的三个月内,中美为入关进行的双边谈判以加速度进行。
到3月下旬,谈判已经进行了90%,中美之间在朱总理访美期间达成加入WTO的一揽子协议已具备了基础条件。但与此同时,美国国会一些人对中国的敌意也在加深。所谓中国盗窃核武器、非法政治捐款等一系列捕风捉影的消息越炒越热,而长期阻碍两国关系发展的在人权问题上的歧见继续存在,美中贸易赤字的增加也带来大量负面影响。分析家普遍认为,政治压力很可能动摇克林顿政府与中国达成协议的决心。
此外,在北约出兵科索沃之后,中国表示了强烈不满与关注。科索沃空袭战事日炽,中美之间在这一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争端愈显。
国外甚至有一种说法,称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朱总理美国之行可能取消。然而,最高决策层没有改变初衷。就在朱杌两次会见美国国会议员之后,中国的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在4月3日提前飞抵华盛顿,连夜与美方就余留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谈判。
美国西部时间4月6日早晨8点40分左右,朱总理一行的专机抵达洛杉矶机场。此时,向以阳光地区著称的洛城阴雨绵绵……
第二章 无晴有晴
1. 朱镕基是在美国西部时间4月7日上午10时左右离开洛城飞赴首都华盛顿的。据说当天清晨曾经暴雨如注,但总理启程前夕,忽见骤雨初歇,云开日出,更有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天空。欢送的侨胞们在抢拍照片的同时也心中思忖,不知中国总理此番关键性的华府之行,是否从此雨过天晴?
眼下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
朱镕基6日抵美当天便在与企业界的午餐会上正式宣布,中美之间已在农业问题方面获得突破,去除了加入WTO的最大障碍。他对中国加入WTO一事语气一派乐观,认为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也可很快达成协议。
在东部时间的4月7日上午,克林顿总统临时决定前往华府的一家外交政策研究机构美国和平研究所,发表关于对华政策的演说,强调不应孤立围堵中国,而应帮助其发展。他还明确指出,中国加入WTO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
然而,美国国会两党议员都有不少人公开发表谈话,要求克林顿不要仓促与北京签署WTO协议。参院多数党领袖洛德甚至为此发表了一篇声明。议员们警告说,如果克林顿过分匆忙地签订协议,而又得不到中国将信守承诺的具体保证,他将要冒国会作出回应的风险。
朱总理一行在傍晚时分抵达华盛顿的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当晚9点30分,他便应邀前往白宫,与克林顿总统进行了为时两个半小时的会谈。
次日是华盛顿入春以来少有的晴好天气。克林顿在白宫南草坪为朱总理访美举行盛大欢迎仪式。朱镕基在致词中说:
“当我们到达洛杉矶时,那里是春雨连绵,当我们离开洛杉矶时,那里是雨过天晴,当我们达到华盛顿时,这里是阳光灿烂。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让我们在这美丽的土地上共同播种!"
2. 一切看起来充满希望。4月8日出版的美国的中文报纸《侨报》甚至发表了一篇言论,题为“轻舟已过万重山”,认为“可以乐观地预期,若一切顺利的话,克林顿总统和朱杌总理或会在8日宣布两国在世贸组织的谈判达成了协议”。
然而,事实的发展并不顺利。就在当日下午,朱、克召开的联合新闻发布会宣布未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一揽子协议。克林顿总统只是告诉与会者,双方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距达成协议还有相当距离;他还表示双方将发表联合声明。朱镕基总理在其后的发言中也确认了这一点,并表示目前的进展有助于推动中美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以直言著称的朱总理后来在回答记者就WTO提出的问题时又说,如果要说实话,现在双方差距已经“很小”,主要问题在于此间的“政治气候”。但他对于中美关系的前景是乐观的。
朱、克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白官又召开了由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主席、克林顿经济顾问斯潘林与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共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着重介绍了业界关心的WTO谈判进展与现存问题。随后,美国贸易代表处公布了一份长达17页的“中国加入WTO进程市场准入及执行承诺有关情况”谈判草案(MARKET ACCESS AND PROTOCOL COMMITMENTS PROCESS OF CHINAS WTO ACCESSION)。
5点20分左右,白宫在记者中散发了一份英文版的“联合声明”,强调会谈已有大幅进展,并确定使中国在年底前以强有力的商业条件加入WTO为双方的共同目标。声明还有三个附件,具体表明谈判已有进展。巴尔舍夫斯基随后也就中国加入WTO谈判签署了一份声明,介绍主要进展和意义。
有些蹊跷的是,人们没有看到中文版的联合声明。
3. 眼前的成果与期望中的双方一揽子协议相去甚远,立即招致美国传媒的分析议论。主流媒体在次日的报道中,揭示了这一曲折的由来。
据报章披露,此前一段时间,白宫内部就是否在朱访美期间达成WTO签约的争论一直相当激烈。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以及国家安全顾问伯格等人均属“主签派”,认为既然中国已经作出足够的重大让步,就应当与之签约以维护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使美国商界得到切实的好处。
然而,在财政部和全国经济顾问委员会里,“反签派”的声音也相当强烈。他们认为当前国会反华情绪很激烈,如果急急忙忙签约,可能遭到国会反击,使中美关系受到更大损害。虽然中国最终加入WTO与否无须国会表决,但入关必须获得永久性的“正常贸易关系”(过去被称为“最惠国待遇”)。根据美国法律,获得这种“正常贸易关系”须经国会投票通过。政府必须考虑国会很可能出现的强烈反弹。
此外,“反签派”的担心还包括与中国的交易可能惹恼工会,从而在民主党内部引起争议等。据华尔街日报说,“反签派”中除了人们过去早已知道的斯潘林和白宫办公厅主任帕斯塔(Podesta),最近又有财长鲁宾加入其中,大出常人意料。
至于克林顿总统本人的想法,有媒体说他最初支持“主签派”,后来发生了动摇,而纽约时报有一种更直接的批评,指出他由于忙于科索沃战争等事务,根本未曾将此事考虑好,更未对手下谈判官员发出具体指示。其助手们只是揣度他会支持“主签派”。
事实是克林顿最终还是接受了“反签派”的意见。据说与朱镕基总理的WTO最高级谈判,其实就发生在4月7日晚那次非正式的两个半小时会见中。当时,克林顿提出,必须在双方的最后条款中加入一些保护美国市场的内容,例如保护美国的纺织业和钢铁业等。这些条款本与加入WTO的条件无关,但有助于争取一些国会议员,使WTO协议最终得到国会的支持。朱总理未能同意如此要求。最后便有了次日宣布的那种难称凯旋的结果。
4.就在美国传媒们继续对克林顿之举议论不休的同时,观察家们很快注意到,虽然朱、克的“高峰会晤”已经在4月8日结束,但围绕WTO的这一轮较量并未完结。
在4月9日晚上出席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美中协会等机构主办的欢迎晚宴时,朱总理介绍了中国WTO谈判的部分情况。朱杌还说,中国改革开放到了今天,对于参加WTO可能受到的冲击的承受力已经加强了,中国人民的认识也逐步提高了,现在提出开放的问题,人们能够接受了。加入WTO之后引入的竞争机制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有好处。但是开放的速度不能太快了,只能一步一步来。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让步已经足够了,要完全达到WTO的标准,要给中国一个过渡期。
他还明确表示,美国单方面公布的美中贸易谈判成果清单,并没有得到中方同意。
就在总理按日程参加华府一系列活动的同时,谈判仍在紧张进行。虽然朱、克会晤时已宣布双方将签定《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但具体协议尚待签署。谈判从4月9日至10日通宵达旦,早晨7时双方最后签字。此后,朱、克再就中国加入WTO发表联合声明。声明中,美方按中方要求加上了一句重要承诺:美国“坚定地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9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一份同时用中英文本发出的联合声明。
知情人透露说,这句话正是后期谈判的争执所在。美国一再要求用“温和些的语汇”,中国坚持不让步,最终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农业协议签署和新的联合声明发布后,中国外经贸部长石广生发表谈话,再次强调中美双方除农业协议外,其他问题并未取得一致。
第三章 峰回路转
1. 朱镕基总理于美国东部时间4月10日上午离开华盛顿,在随后的四天中,对丹佛、芝加哥、纽约、波士顿四个城市进行旋风式的访问。
这看似常规的友好访问,在科索沃战争继续升级的氛围中,美国主流媒体甚至并未给予过多篇幅报道。人们没有料到的是,在4月13日下午,克林顿突然给朱杌在纽约沃道夫酒店的套房打来电话,两人又交谈了20多分钟。此后,克、朱再次发表联合声明。这已经是中国总理访美以来人们听知的第三个联合声明。
在新的声明中,双方决定通过“紧张的谈判”解决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会谈中的遗留问题,美方代表将在月底前飞抵北京。
这个通过朱、克电话通话确定的新的联合声明,可谓戏剧性的峰回路转!在华府的“高峰会谈”已经结束之后,克林顿此举无疑是对于未能与中国签署一揽子协议的补救措施。朱容基与中国WTO的新闻重又跃上了主流媒体的头版。
朱镕基在4月13日晚与400多名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代表、中资机构负责人见面时,透露了这次谈话的内容。据美国侨报引述说,克林顿表示他已听到了朱访美的一些反应,朱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赞成中国加入WTO,并希望美中尽快达成协议。朱杌告诉克林顿,“I have the same feeling(我也有同感)。”最后双方商谈决定,月底之前重开谈判。
讲到这里,朱容基动情地向400多位参加会见与合影的各界人士说,“这还是由于我们有能力呀!中国主要还是要靠自力更生。你签也好,不签也好,我反正活得很好,而且越活越好。”他的这段话,引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朱镕基坦承,在WTO谈判中,中方的确作了些让步,但这些让步既有利于美国,也有利于中国。“我绝不会在中国利益上作半点让步。”中国总理这句提高语音的宣示,再度获得热烈的掌声。
2. 毫无疑问,克、朱4月13日下午的电话及随后的联合声明是一个重要标志,说明此次朱总理美国之行,最终在艰难的形势下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来前景仍相当晦暗的中国入关一案,至此已形势明朗,胜利在握。
分析家普遍认为,克林顿最初接受白宫“反签派”的建议,如今又破例通过电话联系提议及早签约,促其“回心转意”的原因何在?此间分析主要有三:
一是朱镕基美国之行后期的“WTO游说”。朱在华府访问中未能拿到最佳预期的结果,但毕竟得到了美方“坚定支持”中国在年底前入关的公开承诺。在此基础上,朱容基有意继续扩大成果,故每到一处都大谈中国加入WTO对于两国的利益所在,呼吁业界予以支持。朱总理的这些话,以及他访问中表现的坦诚、幽默、机智的个人魅力,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舆论和民意,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二是美国媒体普遍的、尖锐的对克林顿的批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都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对克林顿未与中国就WTO签约一事进行了批评,认为此举造成的后果一时还难以估量,但必是非常严重。因为中国作出的让步已非常可观,中国加入WTO时机已完全成熟。华尔街日报一篇社论说,国会山有反对意见是正常的,因为国会是各种既得利益的集合体,而总统的职责是维护更广泛的国家利益。克林顿之所以临阵逡巡,实在是由于缺乏信誉。在美国这样一个重视自由舆论的国家,主流媒体的一致见解必然对政府的最终决策发生影响;
三是美国商界的态度。在这里,商界的影响是最强大也最直接的。按美国人的说法,美国“最大的生意就是生意”(the business of America is business)。
3. 记者在朱总理访美期间,曾在纽约与不少商界人士交谈,时时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此次WTO一案的急切关注。应当说,在4月8日之前,一些商界高层人士虽然可能在私下赞同中国入关,但公开场合的表示还是审慎的。4月8日以后,人们较为具体地了解了双方就此谈判取得的重大进展,在惊喜之余,惟恐失之交臂的担忧油然而生,转为强烈支持中国与美国尽早签署最终协议。
在朱总理已经离开华盛顿后,媒体对克林顿的批评更明确也更尖锐,一些大公司总裁则进一步公开表态,对克林顿临阵退缩表示了遗憾和指责。商界精英们活动频繁,纷纷以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向政府施加影响,建议在朱杌一行离美前结束谈判。美国一批大出口商还在华盛顿邮报刊登整版广告,要求结束贸易谈判,并表示要向政府与国会做工作,使中国入关获得国会首肯。美国还有多家公司已联合起来,决定在全美组织类似于公开招股前的“巡回路演”,动员民意支持中国加入WTO。据报道,代表大公司的机构“商业圆桌会”(Business Roundtable)对600名美国人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赞同中国加入WTO的达48%,而反对者仅25%。
至4月12日,白宫不得不考虑商界的强烈反应,决定临时召开会议,与20多名与中国业务较多的大公司驻华府代表会晤。据传说,会上气氛紧张,几近吵架。与会的一些高级经理们明显地表示支持巴尔舍夫斯基,而且对白官顾问斯潘林极为冷淡。美中商会会长卡普几乎是喊着对斯潘林说,白宫在一个能给美国带来以亿美元计的交易的协议上退退缩缩,不过是害怕与国会山的一场恶战。斯潘林要求冷静,解释说总统想签约,只是等待恰当时机,“我们的想法是一样的。”卡普和几个在场的大亨齐怒道:“不,我们不一样!”
4月13日,在巴尔舍夫斯基和伯格的建议下,克林顿决定致电朱镕基,尽早结束谈判。
尾声 临门一脚
虽然朱、克的第三个联合声明确定白宫代表月底前赴京谈判,可白宫并没有等那么久。4月20日,白宫贸易代表团已从华盛顿出发了。
中美之间关于中国入关的最后谈判将在北京紧张进行。据悉,待完成的议题还包括某些敏感领域市场开放、纺织品配额、协议履行条约等。分析家一般认为,谈判最终能够比较顺利地结束。在这里,双方的立场和谈判取向已经比较明确。可以说,中国决定在年底前加入WTO,并表示同意为此作出开放电信、银行、保险、农业市场等方面的“重大让步”,对多年来觊觎中国市场的外国投资者来说实在是难以割舍的宝贵商机。然而,这些“让步”并非中国的“牺牲”,从根本上说也正是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大有益处的事情。加入WTO及扩大开放本身,正是中国在世纪之交的最新部署,中国会以进一步的改革来应对市场开放后的激烈竞争局面。这种双赢互利的局势是谈判成功的基础。
当然开放市场总有个过程,中国不可能无限制地在一个晚上全部敞开国门。但既然大局已明,一些细节问题相信总可以解决。至于美方在一些问题上提出无理要求,如要求延长对美国纺织品市场的保护,甚至在美国国内都已遭到批评。这些条件中国不会接受,但也不至于成为未来签约的障碍。
当然,“胜利在望”终究不等于“胜利在握”。特别是美国国内政治形势仍相当复杂,不仅共和党频频对克林顿的“中国政策”提出挑战,而且在民主党内部,对人权的考虑和对美国国内制造业的保护主张也有相当市场,克林顿面对腹背受攻的局面。特别是因为中国加入WTO,最终将招致国会失去每年一度的对中国最惠国待遇的投票权,因此这个问题在政治层面变得格外重大和敏感。
按照美国一些中国问题专家的看法,目前中国确保在年底前加入WTO仍面临两重风险,一是中国能否坚持既定的开放路线,二是美国能否作必要妥协。
据此,中国的WTO一案可能有三种前景:其一是年底前顺利入关;其二是白宫将原定由国会在8月间表决的永久性最惠国待遇推至2001年大选之后,而美国对中国入关表示“有保留的赞同”(reserved approval)。这样不会影响中国入关,但WTO市场准入条款对美国不发生效力;其三是中国未能入关。
此间分析普遍认为,第一种可能性最大;第二种的可能性目前已大大降低,但仍然存在;第三种可能性最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无论如何,中国入关已诸事俱备,只差临门一脚了。对于关注此一事件发展的业界人士来说,及时调整部署,加速改革,迎接更加开放的中国,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