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婚姻的担子

1998-12-28陈仲舜

祝您健康 1998年1期
关键词:夫妻生活心理医生心理疾病

陈仲舜

一位外地的28岁的已婚妇女,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丈夫是政法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在司法部门任职。她本人是医科大学毕业生,已经是某教学医院的主治医师。有一个刚满3岁的儿子,聪明伶俐,十分可爱。这一家三口既无双方老人的负担,更无其他琐事干扰,可以说是生活得无忧无虑,令人羡慕之极。

谁能想到,这平静的港湾却无风三尺浪,正应了“福兮祸所依”这句话。女主人公不知为什么从去年入夏以来,心境一改常态,无端地陷入烦恼与苦闷之中,突然产生了离婚的想法。按她自己的话说:“似乎一下子换了个脑袋,变了一个人。”每当她一个人独处时,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中。总是涌现出一股“没意思”的情绪,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她感到这世界是如此枯燥无味,生活的每个角落对她都是莫大的压力和负担,一种无力抵抗。无力挣扎的感觉,几乎要把她吞噬掉。她多么想双眼一闭,像一缕青烟,随风逸去,分散在无际的天空里……

这种莫名其妙的心结只有当她抱起儿子时才会在刹那间消逝。说也奇怪,只要有儿子在,她的幸福感便充满全身。为了儿子,她坚强得可以赴汤蹈火,什么困难也吓不倒她,面对儿子,眼前是一片希望、憧憬。她常在镜子前把儿子高高举起,情不自禁地呼唤:“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每天早晨她要把儿子送到幼儿园去,当儿子的小手向她摇摆说“妈妈再见”时,她简直像丢了魂似的,幸福再也无处寻找。她感到活得真是太累太累了!工作中她怕负责任,怕出事故。儿子不在跟前时,是她最难熬的时刻。

她不断地自问,这到底是为什么?是我的思想意识不好,还是我的心理出了问题?为什么一想到离婚就如释重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轻松感?她曾把这些矛盾的情绪向丈夫倾诉,但换来的是一句“神经病”的回答。看来连自己的丈夫都不理解自己,这世间还有谁能理解自己呢?

于是她想到了心理咨询,便拨通了我们的心理热线。

她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心理医生在思索,同时又向当事人提出几点询问,进一步弄清几个关键性问题:有孩子在身边,幸福冲淡了一切,没孩子在身边反而感到自身的责任重大,似乎没有能力去承担一切,如家庭、丈夫,孩子的抚养、教育和成长等。每想到这些,就觉得步步艰难,压力太大了。其次是他们的夫妻关系,特别是对夫妻生活方面的感受,对此她沉默良久不语。医生提醒她:“尽管夫妻生活是你们的隐私,但这不是话外题,在判断你的心境现状时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这时她才喃喃自语地说:“在结婚初期,似乎还可以,等到生孩子后便逐渐淡了下来。因为家务,工作,还有学习。要知道一个在大学医院工作的医生不学习、不补充新的知识是要被淘汰的。而且孩子三天两头生病,老人不在身边,一切都是我操心。丈夫埋头苦干,正在事业发达时期,我怎么忍心夺他的时间呢。平时我们很少出去玩,也很少谈彼此工作上的事,真是隔行如隔山。后来,我们几乎把夫妻生活都给忘了,他不找我,我从不找他;他找我时,我勉强应付,现在简直是厌倦了。幸而丈夫很体贴我的劳累,使我每晚还能轻松地睡上几个小时的觉。不过,睡不到天亮我就醒了。打开床头灯,两眼直盯盯地望着孩子的小脸,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去想,其实什么也想不出来。望着孩子,我有母亲的幸福感,等到早上把孩子一送进幼儿园,我的情绪又没了,但还要强作笑脸去应付每天的医疗工作……”

医生问的下一个问题是这种心境难道就是这么一个规律,以孩子在不在身边为“开关”?有没有例外的时候或与此现象相反的时候?她说:“基本上是这样,不过偶尔也有那么半天,心里像云开雾散一样,趁儿子不在身边到图书馆看看书,到街上买点东西。如果说规律,一天里总是早上情绪波动,而傍晚好些,我想这和送孩子走和接孩子回来有关系。”

“你觉得自己的身体还算健康吗?”医生最后又追问了这样一个话题。她不加思索地说:“真有很累的感觉。但我是个医生,我还能知道这累不是由于我的哪个器官出了毛病,而是精神感受。我常常在门诊中遇到一些“感到累”的妇女,那时我会毫不犹豫地诊断她们是‘神经官能症,告诉她们要生活得规律些,多一些文娱活动……,可是我和她们不同,我不喜欢当别人的面喋喋不休地说病,而是默默地忍受,并常常在人前露出亲切的微笑。给人一个温和而富有朝气的女医生形象。以至到现在,单位里没有人知道我在想什么。苦恼什么……”

经过这一段补充的对话后。心理医生已经能清晰地勾画出一个心理疾病的轮廓,这就是比较典型的“隐匿性抑郁症”。

这种病固然也属于抑郁症的范畴,但它的特点就是把抑郁的症状掩饰起来,而不像通常所见的抑郁症那样,容易表现出来,被周围人发现,如有明显的情绪消沉,不时地哭泣,乃至有自杀行为等。

为了在电话中解除她的困惑,医生明确地告诉她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是她不能靠意识转移的与内源性因素有关的情绪障碍,应尽快寻求当地的心理医生治疗。如果她不愿让同事们发觉,也应告诉自己的丈夫,让丈夫带她到该城市的心理专科医院诊治。

“这种心理疾病一般不需要住院,在医生的监护下。通过服用抗抑郁剂和必要的心理认知疗法,大都会在1~2个月内恢复常态。”医生在电话中给她以希望和信心。

这位年轻的女医生似有所悟,但她不想在当地治疗,决定马上到我们这里请热线的心理医生治疗。

我们接受了她的要求……

3个月后,她恢复了常态,并寄给我们一张喜气洋洋的全家照。

猜你喜欢

夫妻生活心理医生心理疾病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人到中年,为啥性致更高了
妊娠期怎样处理夫妻生活问题
所谓失败
所谓失败
子宫肌瘤术后方面的心理干预对夫妻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