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评价
1998-09-12许凤琴
许凤琴
课程评估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对课程的教学过程及其教学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课程评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基本内容。
一、课程评估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即课程评估要保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并体现在教学改革、课程完善的具体过程中。
2,科学性原则。即课程评估的方案及指标体系应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体现决定事物本质的主要因素及内在联系。
3.可行性原则。即评估课程间的可比性,评估指标的可测性,评估工作的简易性,指标要尽可能量化、简化,努力做到简易可测。
4.教育性原则。即评估的目的是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形成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机制。
为了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系级课程间的质量,在评估中应妥善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1)课程业务评估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相结合。(2)课程评估与科研评估相结合。(3)学校评估与社会评估相结合。(4)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
二、课程评估的主要内容
课程评估主要是考核各课程的组织与建设工作,包括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师资队伍是否合格(包括后备梯队的建设),教材建设是否适用和先进(能反映本学科新成就与新发展),教学环节、教学条件是否完善等。在课程评估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程序和内容:
1.教学大纲的评价。教学大纲评价的目的在于确定课程需要完成的任务,评价的依据是培养目标,既以培养目标为基础和依据,又为课程教学的后续环节的评价提供依据。
2.教材、师资、实验室建设的评价。教材、师资、实验室建设的评价,其实质是教学条件的评价,目的在于检查课程开设是否具备必要条件,现有条件能否充分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3.教学过程评价。教学过程评价的实质是形成性评价,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评价这一手段,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切实改进教学。
4.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评价的实质是总结性评价,它对课程的质量做出全面的检查。
三、课程评估的实践
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兄弟单位的评估经验,建立了一套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见下图)。
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因素的具体化,是评估活动的先行者,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工作的中心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估结论中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就一门课而言,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教学效果能否得以保证的首要条件;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是贯彻实施课程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导向图;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依据;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激发求知欲、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集中体现了教师的科学思想、教学水平、教学态度和教学经验,是影响学生能否正确获得知识、掌握治学方法的重要因素。
在评估实践中我们感到,要做好评估工作,关键要组成一个有权威的评估小组。评估小组要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学术水平较高、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组成。在评估组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可使评估看得准、抓得有力。如有个别课学生反映不错,但是评估小组听了几次课后发觉授课教师讲得不深、不透,有的重点没有讲出来,虽然课堂效果不错,同学感到轻松有趣,但实质上讲得近乎“科普报告”。这样的教学,虽然表面上效果好,但实际上质量很低。学生当时觉得满意,而将来则会发觉收益甚微。反过来,某些课的授课教师讲得观点高、深度够,对学生要求严格,然而由于对教学方法重视不够,学生反映并不满意。从实际上看,如果这些教师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其教学质量是高的。由此可见,教学质量高的授课教师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受到学生欢迎的未必都是教学质量好的教师。这种情况,只有在评审小组成员自身的业务、教学水平较高时才能发现,即俗话所说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因此,评估小组成员的素质好坏、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评估活动质量。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150080)
责任编辑: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