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模式的几个问题
1998-09-12张平刘朝杰等
张 平 刘朝杰等
张平刘朝杰曹家桂张鸣放靖向党
近10年来,工科专业为建立工程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形式多样、各有千秋。我校进行的“教学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模式的探索,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还包含了其它业务性能力和德智体诸方面的能力;二是不仅适于工科也可以用于其它科类;三是进行了构建专业应用能力大纲工作。此项改革试验,1994年曾获冶金部教改成果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
1.应用能力的基本涵义
应用能力是为反映专科人才的特殊性和建立专科教学模式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特定概念。能力,一般认为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通过相应的活动发展起来,并主要在完成该类活动中表现出来。所谓应用能力是指在完成社会生产、工作第一线领域那些具有一定科技和智力含量的技术、管理和服务活动中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这个表述含有三个相关的要点:
(1)对活动类型作了限定,专指生产、工作第一线中那些有一定科技和智力含量的活动。
(2)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因为,任何活动都是多方面组成的,所以,这类活动更需有多方面能力的有机结合才能顺利完成,它是大量的专业性能力和必需的通用基础性业务能力以及德、智、体诸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形式上又是认识能力和运作能力的有机结合。
(3)是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智力、非智力因素综合内化,经常、稳定地在这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在完成这类活动上的统一。
关于应用能力,由于科技和智力含量的不同,在等级上有高、中、初之分,专科教育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他们应该具有较高等级的应用能力。
2.主线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
教学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从始至终以培养所学专业应具有的应用能力为主要线索,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建立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实施,以达到德、智、体诸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关于主线模式,需要特别强调两点:
(1)它是一种以发展能力和讲求实用为着眼点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反映,基本特征是着重培养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运作能力。
(2)它旨在揭示,专科教学的特殊性要寓于高等教育规律和任务的普遍性之中,遵循教学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紧密结合专科教育实际,处理好基础和专业、理论和实践以及知识、能力、素质之间,德、智、体之间的关系,并以现实为主,兼顾发展的需要。
3.建立主线教学模式应做的主要工作
建立主线模式是一个对原有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为建立主线模式的框架,主要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对模式的改革,要从认识上不断总结、提高,使其理性化,进一步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2)将通常概括性表述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转化为具体而便于操作的本专业应用能力项目体系(专业应用能力大纲的主体部分),并作为模式或转换的中介。
(3)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改革学科性课程,增加多种实用型的课程,改革课程的组合关系,形成新的课程结构体系。
(4)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5)加强产学合作关系,形成有效的产学合作教育机制。
(6)改变以知识教学为主的传统,建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管理机制。为推进上述六个方面的改革建设、建立起主线模式的基本框架,在指导思想上,应本着全面开展、重点突破那些较易操作的:关键问题,达到带动其它、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目的。
二、关于构建专业应用能力大纲的问题
一个专业究竟有哪些应用能力要求?这是实行主线教学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应按专业构建《专业应用能力大纲》。
1.大纲的性质、作用及基本框架
《专业应用能力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在耷清未来工作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经过系统地分析、综合而制定的一种以应用能力项目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纲要式教学指导文件,它是建立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据,是新旧教学模式的中介。
大纲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1)应用能力项目体系,是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归纳出的应用能力项目。它分解为若干层次(2—3级),并对第2级和第3级的能力项目提出内容提要及程度要求;
(2)培养途径及课程联系的建议和提示,是指通过哪些途径或哪些课程(包括理论的、实践的、必修的、选修的和隐形的课程)的科学组合去进行培养的建议和提示;
(3)实施措施、建议和提示,是指通过哪些保证性措施以完成上述两方面所涉及任务的建议和提示;
(4)控制机制的建议,是指对以上三方面所涉及任务的进行过程、如何管理、形成控制机制的建议。应用能力项目体系是大纲的主体,体现全面准确的特点。
2.应用能力的类型
怎样划分应用能力是建立应用能力项目体系的核心问题。准确划分比较困难,对一级项目可采用简单的二分法,分为业务性和非业务性的两类。业务性的再划分为专门的和通用的;非业务性的可划分为社会、岗位和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这样,综合起来,我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专业性应用能力。例如,基工专业的专业性应用能力共有15个2级项目,其中,专业综合性能力项目3个,单项专业性能力12个。
第二类,通用基础性业务应用能力,即各科类专业均应具有,但程度上可有差别的业务应用能力。应强调指出,这些能力既有直接为培养专业性能力服务的主要功能,也有为培养专科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人文、数学、自然和思维科学通识能力的基本功能。例如,基工专业通用基础性能力列有4个2级项目: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使用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等。
第三类,适应社会及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能力。这是为适应社会、职业岗位和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一类非业务性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具有显著的素质教育特征,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内涵。培养方式也具有多渠道、间接性和内隐性强的特点,主要依靠5种途径进行培养:业务性能力培养中的“传道”作用,课内外的人文类课程教学和教育活动,专业或工程实践环境的影响作用,学生各方面管理和教育的作用,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和校园文化的感染作用。各专业的大纲,对此均有8个2级项目:
(1)正确认识社会、判别是非的基本能力;
(2)良好的职业道德认识和实践能力;
(3)团结协作、处理公共关系的较好能力;
(4)适应第一线工作岗位和艰苦环境的基本能力;
(5)较强的自学能力;
(6)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7)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8)自觉锻炼身体的能力。
大纲框架的其它三方面内容是:培养途径及课程组合的提示和建议,实施措施建议,控制机制建议。这些都是为支持应用能力项目体系、完成能力培养任务而提出的。因为,大纲本身不可能对这三方面作到全面展开,所以,只能以提示或建议的方式列入。
3.制定大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制定大纲,特别是建立应用能力项目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一致性原则。全部应用能力项目的内容和要求应该是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的具体化,应涵盖德、智、体诸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注意全面性和系统性,避免只重视业务性能力而忽视非业务性能力、只重视现实需要不考虑一定发展能力培养的倾向。
(2)实用性原则。强调所列应用能力项目应符合现实工作领域、岗位的实际需要。
(3)量力性原则。应在学制年限范围内考虑能力培养要求,防止目标过高而难以达到。
(4)程度层次性原则。应分清内容要求的程度和主次区别。有重点、主要、一般之别,还应考虑近期和长远、学校培养和社会培养之别。
(5)可操作性原则。项目内容要求应比较具体,便于实施,低级的项目不能太大或过于笼统,以致综合性太强难于实施。当然,也不能过于细微,有失纲要之意。
三、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
1.增强教学内容实用性,建立实用性课程体系
学科性课程着眼于自身理论的系统性和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传统的实践教学多依附于理论教学这一环节,而缺乏独立性。这些都是建立主线教学模式的主要矛盾。从培养应用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我们摆脱学科性束缚,进行了增强课程实用性的改革,大体形成了以下6种课程类型,为建立主线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1)改造的学科性课程,包括基础和专业基础性的课程。主要做法有:精简理论推导过程,适当降低理论深度,重在掌握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根据专业需要删减或补人教学内容;加入实际应用的内容;变更内容体系,等等。
(2)多门组合性的课程。将几门常规的学科性课程重新组合为一门新的课程。包括两种,同类横向相关的几门课的重组;纵向相关课的重组。例如,我们已进行过将二门、三门及四门横向相关的课,经过分解、综合、提炼,重建体系,组合为一门新课程的改革实践。
(3)减缩性的课程。是对常规学科性课程的内容经过较大幅度地分块删减或整体压缩而形成的一种课程。分块删减,指删去某些组成部分,保留某些组成部分;整体压缩,指有选择性地对整体进行较大幅度的压缩。
(4)专业概论性的课程。主要是为从整体上初步认识专业领域和进行某些专业知识、技能教学而专门设置的一种课程。
(5)应用性的课程。是一种包含一定理论知识,主要侧重技能、方法性训练的课程。
(6)实践性的课程。是一种通过学生亲自进行实践性活动,完成与该种活动相关的实际知识和专门技能学习任务的课程。包括各种单独设置的实验、实习(含生产、工作性实习)、设计等课程。
2.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
以专业的应用能力项目体系要求为依托,选择实用性的教学内容,设置实用性的课程,按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顺序灵活地来优化课程组合,达到充分发挥培养该专业应用能力的功能,是主线教学模式课程结构体系的基本特征。这种课程结构体系中,包含有以下几种主要的结构关系。
(1)专业性应用能力全学程培养的课程结构关系。强调入学初即开始接受专业性教育并贯彻全学程,这是区别于“老三段式”课程结构的主要特征。根据不同的专业类型,从总体上,可以是螺旋式上升的课程结构,例如,按专业性能力初步培养、专项强化培养、综合提高培养的三段方式;也可以是直线式前进的课程结构,或者是总体螺旋式与局部直线式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关系。
(2)通用基础性应用能力基本不断线培养的课程结构关系。例如:按基础培养、专门应用、附带应用的方式保持基本不断线。
(3)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能力全方位培养的广义课程结构关系。这类必需的非业务性能力的培养,带有明显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征。形成的因素,除集中在一定的专设课程和教育活动中外,大量地分散在各种课程和校内外活动之中,形成的过程,具有反复地、潜移默化地、逐渐地养成的特点。因此,是一种全学程、全方位培养的广义的课程结构关系。
(4)能力系列培养的课程结构关系。是一种由几门相关的课程(含理论的、实践的),为培养某些重要的、科技含量多、形成过程长的应用能力项目,而有机联系起来成系列发挥最佳效能的课程结构关系。
(5)理论课程结构关系。它是以单独设置的所有理论性课程(含课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基础,遵循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不受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先后顺序的约束,以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和它们的应用,形成理性认识能力为主要功能,同时与实践教学课程结构相配合,保证实践运作能力培养有效进行,以便共同完成应用能力培养的总体任务的一种课程结构关系。
(6)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关系。它是以大量单独设置的全部实践性课程为基础,遵循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掌握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形成实践运作能力为主要功能,同时与理论教学相配合,共同完成培养应用能力总体任务的一种课程结构关系。
(7)单元课程在培养应用能力中的多重作用关系。每门课程都有在多方面程度不同地培养能力的作用,应充分发挥。
上述几种课程结构关系,都是课程结构大体系中一些主要的、类别不同的于系统关系。如何在大体系中得到体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只能在实践中逐步解决。
3.教学管理的改革
教学管理改革的核心,是将以知识教学为主要管理对象转变到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管理对象的轨道上来。教学管理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要对象,涵盖了知识教学的管理,而且,除知识的记识、理解外还增强了知识应用的管理。特别是把实践教学的管理提到了并重的地位,这无疑是一种符合专科教育规律的教学管理方式。这种教学管理体系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管理对象,以专业应用能力大纲,特别是应用能力项目体系为基本依据,通过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理论和实践教学组织实施和过程控制的改革,是教学效果考核以及在师资、实践教学条件、教材和教学文件建设上的指导思想的转变,是有效地实现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涉及改革的方面比较多,也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应本着全面开展、重点进行、相互推进的思路,先重点抓好两个方面的管理:一是,做好制定专业应用能力大纲,特别是应用能力项目体系的管理;二是,建立起以专业应用能力大纲辅助控制教学的制度,能力培养任务分解到课,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能力过程中的控制,做好应用能力培养效果的考核工作。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长春130021)
责任编辑:袁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