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平·界碑·排雷声

1998-08-21

啄木鸟 1998年5期

谭 忠

武警边防部队大多驻守在崇山峻岭之中。边境地区大多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恶劣。1998年4月29日这天,天气格外晴朗。一大早,记者随武警云南边防总队第三次“八千里边防行”滇南片采访团,离开位于麻栗坡县东部的董干边防工作站后,便沿着弯弯的国防公路,来到了驻守在中越边境的和平边防工作站。

和平,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里山高坡陡,与广西的那坡县和越南的河江省苗王县接壤,一个瑶、苗、彝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听说,现驻防于富宁县田蓬镇庙坝办事处龙包村的——和平边防工作站原驻地就在“中和村”,“大法国越南——大中华民国云南三段第23号界碑”就在中和村的山那边,离龙包村不远的大石板西村坡坳间,还有一块“大法国越南——大中华民国云南三段第22号界碑”。为净化心灵,拍摄这两块界碑,经请示后,我们一行5人,便由和平边防工作站内勤干事李哨兵作向导,驱车向边境线驶去。

第一站便是和平边防工作站原站址——中和村。来到村旁的一棵大青树下,中越对峙10年间被越军炮击的检查站室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引人注目的便是那石灰粉刷后的白色墙壁,那墙上有一幅援越抗美时期的标语。这幅用排笔写的黑字标语因未受到炮弹的袭击,至今仍完好无损,墨迹仍清新亮丽,可见60年代援越抗美期间,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驻守在这里的身影。

在当地瑶家人的指引下,我走进了检查室对面的原站部。这是当年解放军换防时交武警边防部队接管的连队之一。如今,站部已住着当地瑶、苗、彝等民族的老百姓,但营区的痕迹依然如故。

中越两国,山连山,水连水,唇齿相依,情同手足。众所周知,曾经发生的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如今早已成为过去。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中越关系正常化后,从此,没有了生命的惊悸,崇山峻岭的边境地区才变得从容安详宁静起来。

车到中和村,便没有了弯弯的国防公路。要到23号界碑,得高一脚、低一脚地踏在泥泞小路上。陪同的武警文山边防支队政治处宣传科副科长张强说:“这条泥泞小路还是牛踩出来的。”于是,为了看上界碑一眼,兴奋的我和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昆华、云南电视台驻武警云南边防总队记者站记者梁玲等四人,便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的那边走去。离开中和村,在泥泞的小路旁的田埂上遇见几个正在玩耍的小孩子,我随即拿出相机拍下了他们可爱的身影。孩子们显得从容舒坦。没有了战争,边境生活的安详和宁静,从这些玩耍的孩子们的眼中也可以看得出来。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爬上了一座山的垭口,那山路两边长着耀人的黄泡,红红的可爱极了,顺手摘一个放入嘴中,不涩不苦甜极了。只一会儿功夫,张副主席和刘干事已走到了垭口的那边,我和张副科长、记者梁玲仍在垭口的这边。崎岖的山路使梁记者的鞋破了不说,我们还走错了路。梁玲和我是同事,在部队她是个优秀的姑娘,颇受领导和战友们的好评。老实说,我调到记者站的时间不长,对她还不太了解。在昆明我们曾一起到直属部队采访过几次,我发现她工作是刻苦的认真的,作为副站长,我十分激动地从她身上感受到了从事电视报道的魅力,还有与这同时并存的女警官一往直前的魄力。

其实,我的这种激动还是意象到理性的推测。自4月8日我们参加武警云南边防总队第三次“八千里边防行”滇南片采访活动以来,我的这种感觉被证实了:她有“身为女将赛男志”的性格。于是,背着摄像机的我走前,梁记者在中,张副科长随后,又调头向张副主席和刘干事的那边走去。

下完坡,23号界碑尽收眼底。站在界碑前,我们的心情都十分激动。中越边境共有70块界碑,武警富宁边防大队管辖着7块,国境线长75公里。我惊讶,17号至24号界碑均系“大法国越南——大中华民国云南三段”界碑。温故而知新。见到23号界碑上有拍照的人们或放牛的孩子用粉笔再现的字迹,为目睹她的英姿,我们纷纷拿出矿泉水进行清洗。界碑显出了原先的面貌,这是祖国的象征,这才是中华儿女的母亲。顿时,我倍感亲切,心潮起伏,难以尽言。

返回中和村途中,诱人的黄泡微笑着,仿佛向我们招着手,但我们却不能与它握手。因摄像机未定格,相机未戛然停止,我们得抓紧时间前往离龙包村不远的大石板西村坡坳间的22号界碑。每当和田蓬镇互市回来的越南边民擦肩而过,与赶着牛背着竹箩的瑶族妇女会心一笑,与辛勤劳作的瑶族老人互道一声:“好!”他们便知道,我们是看界碑后返回的。使我惊讶的是:路边放牛的几个小女孩子,年龄均在四五岁,她们见我们几个穿着军装的人路过,便唱起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歌声之优美,歌词之熟悉是我未曾料到的,但有一点敢肯定:她们有一颗天真、活泼、热爱生活的童心,她们渴望和平与安宁的环境。这是她们的心迹,也是我的心态。

22号界碑位于大石板西村我方一侧的坡坳间,对面系越南河江省苗王县上蓬公安屯新街站。曾经备受世人注目的老山、者阴山,如今随着云南省军区扫雷部队指战员走上雷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车在通向越南的公路边停下,只见富宁县支前办组织的民工正沿着巡逻道修石墙。石墙下是安全区,石墙上署有“严禁入内”、“危险”的字样和木牌,即封雷区。这是和平地区在阵阵“轰……轰……轰”的爆炸声中,由富宁县支前办负责的又一项工程,目的是避免人畜进入封雷区。于是,我知道: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二次大扫雷,将在100多平方公里的雷区中,排除约80万枚地雷和大批废弃爆炸物品。于是,我又明白:在生死伤残凝于瞬间的雷场,“扫雷再铸辉煌,戎边保卫和平”的500名解放军勇士,会让人想到一代枭雄拿破仑的一句名言:“一只狮子率领的绵羊部队,永远要比一只绵羊率领的狮子部队强”。这就是“军人”——军人,军人,我反复咀嚼着这两个字,觉得这两个字里,含蕴着痛苦与幸福、眼泪与欢欣、牺牲与尊严。这是一个失去与得到同时存在的词,一个凝聚着强烈感情和伟大力量的词。

来到22号界碑旁,远处的排雷声仍在响。我情不自禁地拍下、记下我所看到的一切,写下我的心得体会:武警云南边防总队第三次“八千里边防行”滇南片采访团,在政治部主任李伍军为团长的带领下,奔赴边防一线,把宣传部队、为部队服务的真情镌刻在南疆热土上。这感是实的,思是新的。

正当我们离开22号界碑时,布谷鸟声在界碑的那边叫个不停,沿着巡逻道返回,我们的心情都十分舒畅。舒畅中,我们看见了巡逻道两侧微笑的黄泡,都禁不住握起了手。这时大家才感觉到肚子空空如也。在听那巡逻道下安全区地头,那打猪食的瑶族姑娘用风送来的山歌,我们干渴的嘴唇,仿佛又喝下了一股清澈的山泉。

来到公路边,正遇两名越军沿着边境公路骑着摩托车向我方徐徐驶来。进入我境,只见两名越军上尉停下摩托车,与我们握手致意,随即与和平边防工作站的内勤干事李哨兵寒暄一番便握手告别。

到田蓬边防工作站的途中,听李干事说:“这两名越军上尉是越南河江省苗王县上蓬公安屯新街站警官,他们奉命到和平边防工作站送信。我方富宁县领导应越方苗王县领导邀请,4月30日将前往越方新街参加两县召开的边境地区经贸对口洽谈会”。于是,望着弯弯的国防公路,像窝窝头一样的山峦,我的思绪在翻滚,仿佛22号界碑巡逻道下的安全区,那地头,那打猪食的瑶族姑娘又给我送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山歌:

布谷鸟声在界碑的那边叫个不停哎,

一株黄泡树呀长着颗颗香甜可口的黄泡,

呀罗呀罗哎呀罗!

布谷鸟声情意长哎,

放牛的小姑娘唱起《让世界充满爱》,

呀罗呀罗哎呀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