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顶天立地的中国男人哪去了?——一个留美学生的来信

1998-08-20武钟健

中国青年 1998年5期
关键词:影视

我是一名留美学生。来美这几年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来租看祖国大陆的电影录像,收看当地中文电视台的大陆电影、电视系列片、电视小品与相声。有国内的演出团来访,我也会尽全力腾出时间去观摩。

应该说,这几年我国的艺术界在塑造中国男性形象方面的成绩是显著的,男性群体形象是鲜活的、多样的、有层次的。但是有一些做法,我个人认为极为不妥,在此一吐为快。

不要丑化南方男人

不要丑化南方男人。在小品里的广东男人,大都是认钱不认人,戴着眼镜、挺着大肚子、讲着鼻音拖得长长的普通话和宾馆小姐打情骂俏。上海男人则都是在妻子面前胆战心惊的“妻管严”,演员化装成尖嘴猴腮的样子,像小丑似地在舞台上跳来跳去,讲一口极其夸张的“太监普通话”。一位来自上海的老华侨告诉我,他看后心中极为恶心,也很气愤。他说:“上海是我国最早的开放城市,因此国外早期电影中反映上海人的形象多一些。但大多数是侮辱性的,上海男人被描述成拍洋人马屁的、崇洋媚外的、偷窥外国女人身体的小人。直到今天,在美国的俗语辞典里,‘上海还有诈骗、鬼头鬼脸的意思。外国人糟塌我们上海人,中国人自己也糟塌上海人?”

顶天立地的崇高正义的阳刚男人形象太少了。男主角说尖酸古怪、不三不四的语言,似乎调侃、不正经的语言是一种时髦。甚至有些人张口闭口带着“国骂”,某位大明星在电视剧里一字一句地高喊“我就骂‘我×你妈!”似乎这种野蛮流氓气才能张显中国男人的阳刚之气。从行为上看,他们失去了中国男人以往那份执著的认真,对生活的调侃比认真面对生活更容易博得喝彩。我为中国的下一代特别是少男们感到担忧。我们的艺术到底为他们创造了多少富有正义感的男性模范形象?去年我在洛杉矾接待一个国内少年体育访问团,问他们崇拜的影视体育明星,说出的一半是美国明星的名字,我心中的感慨是不言而喻的。没出国前,我是影视迷,流行的影视大都不落下。说实话让我尊敬的男星有几个,但不多。我倒是真切地怀念《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老片中的男性群体形象,至今崇拜于洋、王心刚等塑造的男性角色;甚至样板戏里形象刻板的几个“高大全”男性角色也比现今一些痞子明星在我心中有地位,杨子荣、李玉和是我儿童时代的男性楷模(我绝无为样板戏唱赞歌的意思,在此我谈的是其表演形式)。“做男人就做这样的男人”,所有这些群星都在塑造我的男性观和男性阳刚之气上起过重要作用。

我为现在中国影视男性形象留给海外华人、外国人的印象而担心。长期以来,外国电影未能正面地反映中国人的群体形象,其主流是歪曲的、侮辱性的,中国男人要么是点头哈腰、拱手鞠躬,一副小媳妇样;要么是头脑简单的土匪流氓,以及只会拳打脚踢口喊“嘿嘿嘿”的武功高手。许多外国人就用这样的概念去理解中国男人。来自台湾的许先生告诉我,1980年他10岁时移民美国印地安那州,所在的中学只有他一个中国人。经常性地,他一走进教室,几个男生就会故意点头哈腰地说着“是,是,是”;下课就会问他:“会不会武功?”然后就模仿中国武功来挑逗激怒他。为此他还遭到他们的毒打。

1997年6月,加州熊猫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一次我买了速冻水饺请几个美国学生一同观看,我在一边给他们翻译。一个男生说:”哇!你们历史上还有这样的男人!”听似恭维,言外之意隐含着歧视。“那你印象中的中国男人什么样?”看着我一脸严肃的表情,他选择了“比较温柔”来表达他心中的“点头哈腰、谨小慎微”之义。

外国电影中的“高大全”

许多美国人是十分自大的,他们根本不想了解美国之外的世界,一些美国人连中国的位置都搞不清楚。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对美国人的了解远远大于美国人对中国人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向国外输送的中国男性形象是什么,他们就会那样去理解中国男性。看了武功电影,就以为中国男人喜欢打来打去的,个个都是武功高手;看了三房四妾的电影,就问我:“你爸爸有几个老婆?”

看美国电影,里面的男主角可以概述为“高、大、全”:个个都是高大威严,英俊粗犷性感,富有正义感,危险时刀山敢上火海敢下,恋爱时柔情万分,做爱时也是刚柔并济,使用十八般功夫,纯粹是十足的完美男人。一位上海女留学生告诉我,当初她就是怀着到美国找这些白马王子的理想来美的,来后一看,窝囊瘦小男人一大堆,心里好失望。

为什么影视中的男人与现实中的男人相差这么大?一些美国人解释说,美国是个理想主义的国家,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就希望影视中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男人渴望成为那样的男人,女人渴望得到那样的男人。这些影视中的男人实际上为社会塑造了理想男性的模型。

许多海外华人和留学生认为一些中国电影是向外国人“揭中国人的丑”,想靠表现中国人的“古怪、荒唐或苦难”的一面来获取大奖。我个人认为如果一概而论,有失偏颇,不公平。一些电影虽然苦难重重,令人压抑,但有深度,发人深省。但个别电影的确着眼的不是中国很普通的事,而是已经绝迹或很少见的现象,比如三房四妾、乱伦等等。在反映我国80年代以来改革的腾飞现象,以及其中努力苦干的中国广大男性方面,以我们在国外看到的,此类作品不多。

一位学电影制作的新加坡华裔女生说,从小她爸爸给她灌输的中国男性模范,都是苏武、岳飞、文天祥那些有高尚气节与微言大义的大男人形象。可是看到一些当代影视里窝窝囊囊的中国男人的样子,心里就觉得失望,反差太大,“在美国同学面前,我就不愿说自己是中国人,因为我妈妈是马来西亚人”。

她说,在课上美国教授在谈到亚洲电影中男性形象时,就会大谈日本三船敏郎的粗犷与优雅并存的男性形象,只字不提中国电影。我个人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艺术工作者没有把一大批电影介绍到世界上,缘于我们曾有几十年的闭关锁国;另一方面,我必须承认三船敏郎的野性美是令影迷怀念的。他和大导演黑泽明共同努力,使日本电影扬威柏林、威尼斯电影节,从而引起世人对东方电影的注目,也创下了日本男人都是阳刚威严的“假相”神话。

我还记得《追捕》《血疑》等日本影视介绍到中国来时,多少人为高仓健、大岛茂而迷倒;当时的多家报刊调查表明,许多女青年心目中的理想男性是“高仓健”,并开始了中国女性对艺术上的中国男性形象的批评。“寻找男子汉”的呼唤于此开始。十几年来,我的耳边从来就没有间断地听到女性的评语:“中国好男子都死光了吗?”“中国男人就是不行!”“中国有男无汉”等等。

当然,这里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就是我们影视作品里血性男儿太少?试想:在一些影视上看到男人都要口吐烟圈,张口闭口“你妈的”,不是想成为暴发户就是想搞“小蜜”,这能让女性们尤其是青春少女对他们有多少“美好向往”吗?如果我们的一些艺人少想一些为个人拿大奖,少钻进象牙之塔去玩儿艺术,多想一想几亿中国观众和广大的海外华人以及全世界关心中国的人,多走进那些默默无闻努力苦干的中国普通男人中间去反映他们的生活,那时人们就会发现中国男性中绝不乏富有正义的崇高之士,“洋男人崇拜”心理也会减少,中国电影市场的萎缩、在外国电影冲击下不堪一击的现象也会有根本的好转。

人们反对十年动乱中的缺乏人性、刻板僵硬的“高大全”男性形象,是对的。但也不能走极端,一个劲儿地宣扬一些爱恶作剧、一天到晚没正经的男人形象。男人多一些幽默、自然、温柔化的特点也是当代新男人的需求,但并不能以丧失男性的阳刚形象为代价。事实上,一些影视片的男人既不阳刚,也不温柔,倒像个半死不活的废人。死板僵硬或野蛮不等于阳刚,嘻皮笑脸、能说几句笑话也不等于温柔。真正能够敞开心靡尽情温柔的男人,也是最能表露男人血性阳刚的。

丑星太多美星太少

我个人最看不惯丈夫在妻子面前像个儿子似的低头认错、下跪求饶;不要把中国男人儿童化、儿子化(当然这并不是说相反就应该)。看到妻子说:“看你那可怜相!上床吧!”丈夫一副占了便宜的表情,“欢乐”地爬到妻子身上。我看了直想呕吐。你在西方找不到这种“心理上女强男弱”的模式,相反,男强女弱,女子“小鸟依人”性别模式已定型化,西方女性正试图冲击这一模式。

最后,恕我直言:影视小品里的男性丑角多了些。我注意到美国也有插科打诨的闹剧,但都属于晚间电视里的肥皂剧,帮助人们打瞌睡,从不登大雅之堂。看美国的大明星,从三十多岁的到五六十岁的,几乎都是相貌堂堂的有个性的美男子。我国20年前的艺术界也是如此。说到底艺术是为了审美,所以全世界当红的大明星里都是美星的数目远远大于丑星的数目。某天打开电视看一个娱乐晚会,只见一个个或小男人或尖嘴猴腮操着“南方太监普通话”或说“先当你爸爸”,以口头上占便宜自以为幽默。当时感觉极不舒服:怎么这么多丑星啊!旁边几个中国同学也有同感:“影视里要都是这些丑星,外国人会不会以为中国丑八怪男人特多?”我不反对艺术中有几位丑星,但更盼望多一些像赵丹、金山、王心刚一类有相貌有气质有个性的“美星”。

关于艺术,我不赞同人们夸大它的社会效应,一部作品误不了中国男人,也不能让中国男人马上“金光闪闪”。对于向国外输送一些“调皮捣蛋的男人”的影视作品我没有意见。但是我主张同时还要输送一些像《三国演义》《林则徐》这样张显中国男人的崇高、有气质、有民族骨气一面的艺术作品。中国艺术中男性的形象,关乎中国全体男性在世界人民面前的形象,更关乎中国人的形象,在这一点上,我绝不夸张。否则的话,中国留美学生就不会因近期的几部美国拍的反映中国的电影而准备举行联名抗议活动。作为一名普通的留学生,我深切地呼唤有关人士:多向国外输送一些中国男性的正面形象!?作者小传:武钟健,原名吴宗剑,1964年生,中国男性研究学研究着,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所秘书长,现在美国攻读医学心理学博士。

责任编辑黄艾禾

猜你喜欢

影视
影视基地
影视展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影视中的古典音乐
台湾影视人的“北漂”路
影视声音中听觉思维的建立与培养
中国影视,墙内开花墙外香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